第二章 婴儿期:形成生命的基础
第六节 婴儿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本节主要讲了以下几点:一、婴儿的情绪 二、婴儿的社会性行为——依恋及其类型 三、人格和气质类型 四、高质量的儿童看护中心是怎样的?
一、婴儿的情绪
1.情绪被称为非言语编码的非言语表情。婴儿表现出相当广泛的情绪表达。人类和灵长类具有一套天生的、普遍的情绪表达方式。
2.真正的情绪具有三种成分:生理唤醒成分(如呼吸或心跳频率加快)、认知成分(对愤怒或恐惧的意识)和行为成分(如通过哭泣表现出悲伤)。
3.情绪表达具有适应功能,使婴儿在发展出语言功能之前,能够以非语言的方式对照料者表达他们的需求。到了9-10个月大的时候,构成边缘系统(情绪反应的位置)的结构组织开始生长。边缘系统开始与额叶系统一同工作,使得情绪范围得以不断扩大。
4.陌生人焦虑:当婴儿遇见一个不熟悉的人时,所表现出的小心与谨慎。6-9个月期间开始出现。
5.分离焦虑:当熟悉的照料者离开时,婴儿所表现出来的紧张情绪。通常开始于7或8个月,大约14个月时达到顶峰。
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代表了婴儿重大的社会性进步,反映了婴儿的认知发展以及婴儿和照料者之间不断成长的情感和社会联系。
6.社会性微笑:回应其他个体的微笑,而不是对非人刺激做出的反应。婴儿在5个月大的时候就能够区分快乐和悲伤的声音。出生半年后,婴儿就可能开始理解隐藏在他人面部表情及声音背后的情绪。
7.社会性参照:有意地搜寻他人的情感信息,以解释不确定环境和事件的含义。
8.自我觉知:关于自我的知识。婴儿在12个月大的时候发展出自我觉知。
9.心理理论:关于心理如何运作,以及它是如何影响行为的知识和信念。儿童使用心理理论来解释别人是如何进行思考的。如,爸爸在厨房做三明治时,他就知道可以有三明治吃了。到两岁的时候,儿童已经发展出心理理论的雏形。
10.共情:对应于另一个人感受的一种情绪反应。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
二、婴儿的社会性行为——依恋及其类型
1.依恋:在儿童和特定个体之间所形成的正性情绪联结。依恋主要是建立在婴儿安全需求的基础上。
2.依恋的类型
安斯沃斯通过设置情境,将婴儿不同的反应归纳出四种不同的类型:安全依恋型、回避依恋型、矛盾依恋型和混乱依恋型。
a. 安全依恋型:在这种依恋风格中,儿童把母亲当做是一种家庭基地,当母亲出现时,他们很放松;母亲离开时则显得有些难过;只要母亲一回来,儿童便会来到他的身边。
同步互动式的沟通更有利于安全依恋型人格的形成。过度回应和回应不足一样,都可能造成非安全依恋型的儿童。
b. 回避依恋型:在这种依恋风格中,儿童并不寻求接近母亲。当母亲离开后再回来时,他们似乎在回避她,看起来像是对她的行为感到生气。
c. 矛盾依恋型:在这种依恋风格中,儿童对母亲既表现出积极,也表现出消极反应。当母亲离开时,他们显得十分沮丧;当她回来时,他们可能在寻求接近的同时也会踢或打她。
d. 混乱依恋型:在这种依恋风格中,儿童表现出不一致的甚至相互矛盾的行为。例如,在母亲回来时接近她却不看她。他们可能是安全依恋程度最低的孩子。
在依恋的发展被严重破坏的案例中,儿童可能罹患反应性依恋障碍。特征是与他人形成依恋关系极端困难,年幼的孩子难以喂食,对他人的社交性示好无反应,而且一般不能健壮成长。这种情况少见,是虐待或忽视的典型结果。
代代相传的依恋模式在本质上十分相似。当婴儿 在不寻常的应激环境中,大多数婴儿偏好向母亲而非父亲寻求安慰。主要的原因是父亲和孩子大多玩身体的、打打闹闹的活动。相反,母亲玩儿的游戏是传统的躲猫猫等,具有更多言语元素的游戏。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父亲有关养育、温暖、挚爱、支持和关心的表达对于孩子情绪和社会幸福感的发展非常重要。
3.相互调节模型:在此模型中,婴儿和父母学着沟通彼此的情绪状态,并做出适当的反应。
4.交互式社会化: 婴儿的行为引起父母及其他照看者作出进一步的反应;而它反过来会引发孩子更进一步的回应的过程。
(14个月大,相互熟悉的婴儿们有时会复制彼此的行为,这样的模仿,提供了社交的功能,而且能够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教学工具。 一些发展学者认为,年幼儿童具有模仿能力,意味着模仿可能是天生的。
镜像神经元是这样一些神经元,它们不仅在个体实施某个行为时会放电,而且当个体只是观察另一个体实施同样的行为时,也会放电。
婴儿通过与他人的共处学会新的行为、技巧和能力,这样的观点具有一些含义。一方面,它指出婴儿间的互动所提供的不仅是社交上的获益,它们可能对儿童将来的认识发展也有所影响。更重要的是,这些发现阐明了婴儿可能从参加看护中心而获益。尽管我们并不确切的知道,但对处于儿童看护中心这样的群体环境中的婴儿而言,从同伴处学习的机会可能具有长远的益处。)
三、人格和气质类型
1.人格:区分个体的持久性特征总和。源自婴儿期。
2.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考虑个体是如何理解自己,以及理解他人和自己行为意义的一种理论。 这一理论提出,发展的变化贯穿人的一生中八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发生在婴儿期。
a. 信任对不信任阶段:婴儿在前18个月内,发展出信任或不信任感。主要取决于照看者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婴儿的种种需要。足够的注意可能会帮助他发展出对于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如果婴儿能够发展出信任,他们便产生希望感,而这种希望感,使他们觉得似乎能够成功的满足自己的种种需要。另一方面,不信任感导致婴儿将这个世界视为无情和不友善的,因而他们日后和他人形成亲密的联结,可能会有些困难。
b. 自主对羞愧怀疑阶段:这个阶段从第18个月左右到三岁,在这个阶段,如果父母在安全范围内鼓励探索,并给予一定的自由,婴儿便会发展出独立性和自主性。而如果儿童受到限制,并被过度保护,他们便会觉得羞愧、自我怀疑和苦恼。
3.气质:包含个体一致而长久的、表现在情绪与唤醒水平方面的特点。气质是指儿童的行事风格, 具有稳定性,但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儿童养育实践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变气质。
气质反映在行为的几个维度上,一个中心的维度是活动水平,也就是好动还是好静。另一个重要的维度是婴儿心境的性质和质量。有的儿童是易激惹性,有的则比较随和。
4.气质分类:易养型、难养型、迟缓型和混合型。
a. 易养型:具有积极的倾向,他们的身体功能运作得很有规律,并且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有好奇心,情绪处于中低强度状态,大约有40%的儿童属于这个类型。
b. 难养型:有更多消极的心境,而且适应新情境较慢。倾向于退缩,大约有10%的婴儿属于这个类型。
这个类型的婴儿在学龄期会表现出问题行为,关键因素似乎是父母对困难行为的反应方式。如果儿童困难的、苛刻的行为引发出父母愤怒和不一致的反应,那么儿童最终更有可能出现行为问题。另一方面,如果父母在反应中展示更多温暖和一致性,他们的孩子日后更有可能避免问题。
c. 迟缓型:不太活跃,对环境表现出相对平静的反应。一般较为消极,在新情镜中会退缩,适应缓慢,大约有15%的婴儿属于这个类型。
d. 混合型:与上述类别的特点都不太一致,属于混合型。有35%的婴儿属于这个类别。
(人的气质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
有的学者认为,气质特点代表着遗传的特征。而遗传的气质特征被视为构成人格的核心,并在未来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5. 不熟悉刺激的抑制:面对新异刺激时高水平的动作和肌肉活动。反应强烈时,表现出来就是害羞。
婴儿对不熟悉的情境的高反应性,被认为与成年后更易罹患抑郁或焦虑障碍有关。
6.性别:关于成为男性或女性的意识。
到两岁时,男孩儿比女孩儿表现出更多独立性和更少的服从。女孩倾向于表现出较少的独立性和较大的顺从。
性别差异,有许多复杂的原因,代表了先天的生理相关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他们对婴儿的社会性及情绪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四、高质量的儿童看护中心是怎样的?
1.孩子的看护比率为1比3,1比4也可以接受。
2.每组中的婴儿人数不应超过八人。
3.看护中心要符合政府规定,有营业执照。
4.看护人员要喜欢他们的工作,是长期的职业,经验丰富。
5.看护人员,要花一定的时间与婴儿一同游戏,要有语言互动交流,悉心留意婴儿的举动。
6.被看护的儿童要保持干净,中心的设施要保证安全,各项设备及家具维修良好,照看人员本身清洁卫生要达到最高标准。
7.看护者要具备专业知识。
8.看护者要给孩子创设欢乐的氛围,要给予孩子们绝对的尊重和个性化的照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