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历史的温度

历史的温度

作者: 嘚瑟小仙女 | 来源:发表于2024-01-07 17:58 被阅读0次

    刚才看了馒头说写的《重返紫禁城》的推文,馒头说是写《历史的温度》那套书的作者,写的很精彩,大家有空可以拿来读一读。

    这篇推文,是馒头说的公众号里接着那篇《1900年,逃离紫禁城》写的,翻开了那段历史往事,1912年的1月8号,两宫回鸾。

    对于我国的近代史这块,上学时历史教科书上对于这个时期的历史讲述,如果不是为了应对考试,实在是不愿翻看的,因为看一次要吐一次血得会被气晕过去。

    现在想一想,确实也是很不成熟的想法。如果处于那个年代,站在一个个关口,要如何做出人生的选择,那还要看你是哪个阶层,代表哪个利益集团,平民老百姓,在这样的岁月里,也许最可能是风雨飘摇的命运,决定不了自己的明天。

    看历史书,当时觉得慈禧这个老太太,就为了一己私欲,至中华民族的利益与前途于不顾,在岌岌可危的形势️️下,存亡的关键时期,依然极尽奢华,搜刮百姓,做出了很多没有远见,自掘坟墓的事情。可以说慈禧是中华民族的罪人。后来,看了一些关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晚晴四大名臣的历史。他们为了清政府这个摇摇欲坠的机构的延续贡献了力量,延续了这个政府的生命时间。

    每一个时代都有造就它的时代背景,因缘和合,成有成的原因,败有败的理由。当压迫积累到一定时候,各方面都会冒出头来,制度的变革,王朝的更替,莫不如是。

    很多事情,人们看着可笑、黑暗、不堪,但都有存在的必然。为什么会倒台会被推翻,为什么统治维持不下去,内外合力助推,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因为世界的事情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容不得一些人一直作祟,一直逆着大势胡来。慈禧大半辈子穷极享受,到头看来都是虚幻一场。看似荣耀,其实她自己明白。

    文章的结尾写的很有画面感,帮我们回顾了一下历史:

    1901年11月7日,当时两宫回銮的队伍正在开封休整,慈禧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消息:78岁的李鸿章死了。“遽闻溘逝,震悼良深”,这是当时李鸿章去世后,慈禧下达的懿旨中的八个字——想来,应该也是她的真实感受。其实她当初如果能听李鸿章的话,根本也不会有这次所谓的“西狩”和“回銮”:当她下达同时向十一国宣战的诏书后,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一反常态,直接回复朝廷八个字:“此乱命也,粤不奉诏”,由此拉开“东南互保”的大幕。祸是慈禧自己惹的,但最后去立正检讨吃耳光的,还是李鸿章。签完《辛丑条约》,李鸿章大口吐血,据说是胃出血,但估计心也是痛的。事实上,如果没有李鸿章当初想尽办法促成唐胥铁路建成和推行铁路运输,慈禧一行最后返京的行程未必能坐得上火车;如果不是李鸿章当初力推中国第一家电报局建成,慈禧出门在外一年多时间,不可能高效掌握那么多信息,进行那么多安排——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也是电报拍过来的。倒不是说李鸿章全知全能,或者毫无缺点,但至少相对于醉心权谋艺术的慈禧,这个大清“裱糊匠”多少还是比她看得更多一些,更远一些。一场紧张仓皇的逃亡,变成了“西狩”,一次本该低调的返程,变成了享受、献媚和贪腐的狂欢。慈禧知道这些吗?她恐怕也是知道一些的,但她也必然有很多不知道,有些是不愿意知道,以及知道了也没用。当然,更有一些,她觉得是本该如此的,这有何稀奇?吴永在《庚子西狩丛谈》中这样记录两宫回銮后:“经年播越,劫后归来,城郭依然,人民如旧。”这一年,43岁的袁世凯已经当上了直隶总督,手握一支完全不同于八旗兵和绿营兵的新式军队;这一年,36岁的孙中山确立了通过革命建立共和国三程序的方案,已经成了海内闻名的著名革命家。这一年,各种新式学堂已经在各地兴起,各类中外报刊已经传遍大街小巷。这一年,离科举制度作废还有三年时间。这一年,离1911年,也就只有九年时间了。

    怎么可能依然?怎么可能如旧?

    这种站在后来者的视角写回顾的手法,比如:这一年离什么什么大事件发生还有多少年之类的,让人很有代入感,且印象深刻。

    可以在写作中也使用起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历史的温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ugg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