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干死小日本》留言中,居然碰到一个完全否定GCD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及其正义性的留言者,还振振有词的称GCD的几万人在抗战中能发挥多大作用,以及用看过《GCD宣言》来标榜其渊博的知识与理性客观。姑且不去讨论这些问题的荒谬性,单就其全然否定的思想与立场,就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历史的温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越来越近的今天,在我们党领导下的祖国日益繁荣发展,以及党和人民卓越贡献日益凸显的今天,还抱有如此极端的思想,令人不可思议。故而我们不得不去深思其中的缘由。
历史是有温度的。历史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的感情与记忆。所以说如果完全没有感情倾向,绝对客观的历史是不存在的。
人类在记述历史时首先是以人性为感情的基础来完成的。在人拥有了区别于动物的思维意识之后,就会在头脑中留下其对过去重大事物的记忆,为了强化这种印象,传递这种经验,就会逐步的将这些深刻的记忆通过复述记述来进行强化,这就成为了历史的开端。
历史的传承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记述历史,这可以由历史的特点和记述方式以及对应关系明显的看出来。从远古时期的石器到先秦时期开始的甲骨文,标志着我国历史从神话传说时代进入信使时代,历史越来越丰富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历史的温度随着科学技术和思维方式的方向,历史的考据越来越多元化。可以挖掘的历史依据越来越多,能够形成一个更加充分完备的证据链条。所以历史越发展越真实越客观。
同时,随着与当代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更多明显的情感倾向。同样的历史事件,不同的感情基础,立场与观点有些偏差就是必然的,甚至有些是截然相反或者互相排斥的也是可能的。如美国的开国史,对于欧洲人与土著印第安人而言是如此。抗日战争对中国人民和疯狂的日本军国主义者也是如此。
而同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认知也可能是有差异的。如历次历史变迁和改革中的利益调整,获利者和失利者见解和看法就是有差距的。所以诸如论GCD在抗日中无用论的留言者,这些人的祖辈可能就是在日本侵华战争中的获利者和抗日战争后的失利者。
历史的温度是建立在客观真实基础之上的。历史是由人书写的,在记述历史的过程中,不可能百分之百还原历史原貌,特别是特定的历史时期历史人物的主观状态,更是通过推测和猜测来得知的,极具不确定性。这些就都为历史的纷争留下的缺口。
历史过分以政府的宣传为导向,致使历史出现失真与偏向。宣传作为口舌一直是政府打造的一项重要工作,历史往往作为宣传中的一项内容也多为政府所规范,为了引导群众正确去思考历史就往往会给予一个带有政治倾向的评价问题。如果过度,就会让历史不具有客观性。
虚构的历史是经不住历史考验的。在信息流通不发达、民智较低的时候,虚构历史使用最简单的方式,给予大众一个最完美的解释,极好的配合虚构历史者完成特有之目的。短时间内达到了极好的效果,但从长远看一定是破绽百出。一旦虚构的历史被揭穿,就会让受众向预期相反的方面发展,进而损失编造者的公信力。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方式方法就越来越不被采用。但要清楚的是,虚构的历史也是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早期的历史更是如此。
过分修饰的历史是经不住历史的推敲的,我们总有非左即右的习惯。好的就是伟光正,差的就是低恶俗。这就给历史出了难题,为了达到非左即右的目的,就必然对历史进行修饰。一是对好的进行拔高,对差的进行贬低,造成完美与绝对的好与坏。二是有选择性的放大与忽略,有利的不断高光,不利的选择忽视,甚至掩饰。可殊不知人无完人,过分的修饰必然引起质疑与反感。而且好与坏的对比才能构成一个真实的历史原貌,对与错才符合历史发展的进程。正视好与坏、对与错,才能正视历史,才能让历史成为一个令人信服,触及心灵,震撼灵魂,唤醒民族和国家记忆的传承。
枯燥的历史是经不住历史传承的。历史,是有感情有温度又有血有肉的,历史应该是充满喜怒哀乐、聚散离合和生老病死的,是生动的,是精彩的。而一旦粗暴的只是把历史当作考试科目来对待,就会变得枯燥干瘪,就不再是以一种强烈的民族溯源情结和认同感去追寻和看待历史。这也造成了当今很多人认为书本是历史,喷子的“历史真相”也是历史,让人变得毫无辨别力与洞察力的原因。看了几本书上了几次台就敢“豪言诳语”,就敢大逆国家与民族感情的人有很多。枯燥的历史不是历史真相,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会造成历史认同的混乱,不利于凝聚国家民族情感。
历史的温度历史作为宣传工舆论战场的一部分,当前的历史认知混乱惊人。如今日益浮出水面的“水军”“大v”“公知”,让我们认清了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进行的历史虚无主义的进攻,加之前面说的几个问题的隐蔽性,不明真相吃瓜群众就会在反反复复中迷迷糊糊。在改革期间人民群众需求矛盾凸显的时刻,更多的不满在此处找到了宣泄口。
碎片化的信息时代,更可以对历史进行随意拼接与割裂。历史更加容易篡改和涂抹,就可以更加便捷地整合出一个个符合各种需求的历史。着道的人越多,历史虚无主义的目的就达到了。
随着野史、戏说、轶事的传播,很多人已经分不清正史和野史。他们认知的历史只有奇闻和笑谈,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挖掘历史中的阴暗面,仿佛自己能抓住伟人的把柄就能把历史人物踩在脚下,自己就真的超越了历史人物一样。
戏说多了就更加无视真正的历史,更愿意去相信宫廷剧、手撕鬼子,即使是有一点理性认知也是喜欢以偏概全,以一个点来定义一个面,所以他看到的,理解的历史往往与大众不一样,不看主流只看支流,不看正面光看阴暗面。一些人看世界如此,看历史也是如此。
历史的温度乌合之众总爱通过异化扭曲来标榜个性,好像不骂骂党和政府就会被人鄙视一样,却不知其实是被人当作喷子戏弄了一番而已。
用心感受有温度的历史。历史很重要,与每个人息息相关,鉴古知今,可以充分的理解世界,认知自我。看历史,需要智慧才能不被谣言迷惑甚至误入歧途。
看历史,要站在国家民族立场上。历史是有感情的,这些感情感受是基于对民族和国家的立场之上的,抛开民族与国家的情感历史无法立足。历史越客观,感情基础就越重要,当前的信息越来越丰富发达,论证体系越来越严密,历史会完成更加全面充分的展现在每个人面前。这样,诠释就变得更加重要,感情就变得更加重要。
官方历史有时候有些枯燥,带有明显的感情倾向,但这基本上是建立在对本国家和民族的感情基础之上的,是为大众所认可的,只是有时候宣传用力过猛反而适得其反。当前很多考究,总想全面推翻国家的历史定论,如果不是出于利益的目的,那必然是怀有一种对民族和国家具有异己的认知情感,这必定会被认定为荒谬的,也必将在哗众取宠不久后被揭穿。
看历史,要结合历史背景。历史共鸣是因为结合自身情感而强烈。在认知中我们必然会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判断,总体来说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具体历史行为必须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否则就会因为想当然而做出不恰当的评判。历史在前进,价值观念也在不断的变化,客观条件有可能完全不同。有的时候在我们当前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当时完全可能是合乎实际的。比如皇权、郡县制,当前一直在批判,可这也是是让中华民族领先世界几千年来的一种制度,先进性当然是有可取的优点,如果全盘否定是不正确的。再比如战时和危难时刻,再用请客吃饭,温文尔雅这一套来评判,国家早被灭亡了。所以尤其是看待历史中不合常理的事件,一定要看一看当时的历史背景。
看历史,要有全局观。就是既要把单个的历史事件放大了来看,又要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定位和评判。既要聚焦于本民族本地区的历史,又要放眼世界范围的历史去评判。真清楚与假明白之间往往就区别于此。毛主席为什么能够神一般的判断和预测,就是因为其具有开阔的全球视野与深厚的历史功底,形成了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主席的历史观既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去借鉴与类比,又在世界范围内去参照与类比,在与中国实际结合之中,就形成了无比正确的认知。而当今吸引眼球的所谓“历史真相”,大多是割裂的历史片段,既无历史的借鉴,又无广泛的参照,其动机、感情、目的、成就可以随意捏造,反而使客观的历史事件因断章取义而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失去评判的客观性。
历史的温度历史是有温度的,历史也是客观的,历史是生动的,也是有感情的,我们要站在人类的立场,抱着对本民族本国家最朴素的感情,客观的、理性的、全面的去看历史,就能从纷繁复杂、良莠不齐中拥有一双慧眼,看到一个真实的历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