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作《乡党篇》复习之二
【镜头12】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孔子托人向在别的诸侯国的朋友问候送礼,一定向受托者拜两次然后送他起程。
孔子在与外邦人士交往时,也十分注重礼节。
以上几节,记载了孔子在各种不同场所的举止言谈和表现出来的礼节、习惯。他时时处处以仁德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坚持一切言行符合礼的规定。他的一投足、一举手都保持了恭敬的态度和正大的气象。这既是孔子个人修养的具体体现,也通过自己的“身教”向弟子们诠释了“礼”的真正意蕴。
【镜头13】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季康子送药给孔子,孔子拜而接受,却说:“我对这药的药性不很了解,不敢试服。”
《周礼》没有关于赐药的相关礼仪。如果比照赐食物的礼仪,孔子应该在拜谢之后立即尝一下,但是药物不同于食物,在无法确定这些药的药性之前,随便乱吃是可能出大事的。如果拒绝卿大夫的赏赐,也是极不礼貌的行为。孔子是一个智者,轻松从困局中解脱出来。他先按照赐食物的礼仪,拜谢之后收了下来,但却未立即品尝。他向来人解释,自己没有立即服食的原因是“我对这种药的药性不了解,所以不敢尝用试服。”孔子的做法,既体现了对季康子的感激和尊重,也在事关身体健康的大事上保持了足够的谨慎。一言一行,把礼仪敬诚之义表现出来,真是有礼有节,让人叹服。
【镜头14】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孔子家的马厩失火了。孔子退朝回家,问:“伤人了吗?”没有问马。
这是一个著名的故事,反映了孔子重人轻物的仁爱精神。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当他退朝听到这个消息后,只问人有没有受伤,没有问马的情况。孔子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他重人不重财。这正像后世有人说的,儒家学说是“人学”。
要知道:那个时候,一匹马的价值是可以和5至6个下人(奴隶)画等号的。这正是他“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人本等级观念的重要体现。
【镜头15】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国君赐给熟食,夫子一定摆正座位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一定要煮熟了,再给祖宗进供。国君赐给活物,一定先蓄养起来。陪国君一同吃饭,当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先为国君尝食。
在古代,君主在吃饭之前,需要有人先尝一尝食物是否有问题,然后君主才可以吃。本节,孔子在与国君共同进餐时,都会事先尝一下食物,以示关爱。不仅如此,他对于国君赏赐的东西,也表现出了足够的尊敬。在这种种的生活细节当中,孔子不仅表现出了对礼制的遵守和敬畏,还表现出了对国君无限的忠诚。
对社会来说,忠诚是一种美德;对个人而言,忠诚很多时候是一种智慧。虽然古今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对下属或员工忠诚的要求,似乎没有太大的改变。
【镜头16】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夫子病了,国君来探问,他便把头朝东,把朝服盖在身上,拖着大带。国君召见,不等车辆驾好马,立即先步行过去了。
孔子在生病期间,当国君前来探望之时,以及被国君传召之时,也都不会失礼。夫子日常的一言一行,都表现出对礼制的遵守和敬畏,本节就更体现了夫子浓厚的忠君思想。
【镜头17】入太庙,每事问。
孔子进入太庙,每件事情都要请问他人。
《八佾》篇第十五章,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可谓是专家级别了,可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所以,有人就对他是否真的懂礼表示怀疑。孔子听到后,不以为忤,亦不以为耻,还很坚持:这就是礼啊。孔子这种“每事问”的行为,体现了他谦逊好学的态度,认为学无止境,故虚心向人请教。同时也说明他对祭祀大典的诚敬谨慎,不以问人为耻。
【镜头18】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朋友死了,没有亲属负责敛埋,孔子说:“丧事交由我来办吧。”朋友馈赠的物品,即使是车马这样贵重的东西,只要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时也不行礼。
此节记述了孔子对亡友的情谊和见义而为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本章中,当友人故去无人殓葬时,孔子主动承担这方面的事宜,这不仅是孔子义的表现,也说明了孔子是个很重感情的人。而且,孔子在与朋友交往之时,是罕言利的。在当时,车马是可以称得上是最贵重的礼物了,可是孔子却不拜谢友人,因为他重视的是双方的感情而非钱财,这也是儒家“义高于利”的具体体现。不仅如此,孔子在本章中对于礼也很重视。祭肉虽不值钱,但它却是拿去祭祀神明或是祖先的,对此孔子就会对送礼者行拜谢之礼,这是对礼制十分尊崇。
【镜头19】寝不尸,居不客。
孔子睡觉的时候,不会像停尸一样挺直四肢;在家闲居的时候,不会过分地装束仪容显得严肃庄重。
《述而篇》记,“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家是放松的地方。孔子在家闲居之时,姿态自然,非常放松和随意,完全没有平日那种严谨拘礼的表现。比如他睡觉时,姿态就很随意,没有那么多的讲究,坐姿也很放松。孔子的做法是一种身教。他告诉我们,生活是美好的,也是轻松惬意的,尤其是在家的时候,应该享受自在的生活。
【镜头20】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孔子看到穿着齐衰丧服的人,就算再熟的朋友,也一定会改变神情表示哀悼和同情;看到了穿着官服戴着礼帽的人,或者盲人,就算再亲密的人,他也一定会正色而以礼相待;在乘车时遇见穿丧服的人,便俯伏在车前横木上以示同情,遇见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也这样做以示敬意。宴会上遇到了殷重的招待,夫子一定会神色变动,起身对主人表示感谢;见到天气变化的迅急雷鸣、异常猛烈的风,夫子也一定会改变容色,以示对天地的敬畏。这一切,都说明,孔子是一个心思敏锐、富于同情心、尊重他人、很懂礼貌而且敬畏天命的人。
【镜头21】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孔子登车时,一定先站好,然后拉着扶手带上车。在车上,不回头看,不急急忙忙地高声说话,不用自己的手指指点点。
本节描写夫子乘车时的一些小细节,这些举动反映出孔子时刻遵循礼仪的严谨生活态度。古时的车驾不像现在的私家车这般普及,那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孔子登车时,正立执绥,既有安全的考虑,也是正身正心的表现。在车中不大声说话,是为了不惊扰到驾车的人,是为安全驾车,这与今日我们所提倡的不与司机交谈的道理一样。而他不左右环视,也不用手指指点点,则是为了避免让人产生疑惑,造成不好的影响。
孔子的行为提醒我们,在出行时一定要注意相关礼仪。当然,由于时代的差异,孔子时代的车子已经成为难觅的古董,他的登车之举我们也无从学起。但是,我们出行时乘用飞机、轮船、火车、轿车乃至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时,也同样需要礼仪。
【镜头22】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孔子一行在山谷中行走,看见几只野鸡。)野鸡见人们有少许神色一动,便一举身飞了。在空中飞着盘旋了一阵后,又落在了一处。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母野鸡,得其时啊!得其时啊!”子路向它们拱拱手,野鸡振几下翅膀飞走了。
这一章,作为《乡党篇》的最后一章,看着写鸟写景,实际上寓意非常深刻。此章孔子借自然现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一生东奔西走,却没有在当时获得普遍的响应。这里似乎是在游山观景,其实孔子是有感而发。他看到山谷里的野鸡能够自由飞翔,自由落下,悠然自得,这是“得其时”,而自己却不得其时,由是发出了这样充满了诗意的感叹。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c7ab532c8d0916dc.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365a949c58432a8c.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