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重拾养育权 ----浅谈家庭在幼儿宗教教育中的职责

重拾养育权 ----浅谈家庭在幼儿宗教教育中的职责

作者: e3352c1c41cf | 来源:发表于2020-03-16 10:45 被阅读0次

引言:从主日学事工谈起

笔者在从事主日学事工中最大的感触是,越来越觉得主日学的事工在对孩童信仰的建立上能起到的作用很微不足道。我这样讲不是在批评主日学事工的不好,或者有人会认为我是在质疑该事工存在的必要性。我一直深信每个教会应该有主日学事工,而我个人从开始事奉就投身于此并一直到如今已有九个年头,而且我相信靠着神还会一直继续下去。

使我有这样的感受究其原因可能有几方面:

其一,在中国这个不信的大环境里面,孩童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接受着与基督信仰无关甚至相背的教育。一天的主日学事工在时间上就不占优势。

其二,很多主日学的课堂是在进行基督教的道德说教而非生命的教导。这可能跟教师自身的生命塑造有关,也是跟主日学所提供的教材以及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有关。现在市面上所有的主日教材,大多是以“应用”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类教材在课程的一开始会出现【重点主题】,课程结束前会列出【生活应用】。这么做,只是让圣经成为一个有趣味性的管道,让我们尝到课程里的那一块肉----道德生活。过一个有道德的生活并没有错,大部分儿童与青少年教材里的【生活应用】,都与福音书里耶稣的教导一致。但这种运用圣经的方式,却也剥夺了故事本身能转化我们与孩童生命的能力。再加上教师如果没有生命的塑造和生命的流露,很自然最后所带出的应用一定只是道德而非生命。

笔者在做儿童事工的同时也在服事牧区范围内的青少年事工。在与青少年相聚会的日子里发现一个问题或者说是近几年的一个趋势。大多数从基督徒家庭长大的青少年(有很多是属于第二代甚至第三代的基督徒),他们从小参加主日学,到青少年期后就进入校园团契或是各自己教会的学生团契,这些青少年有很丰富的圣经知识,然而细观他们就会发现信仰和生活在他们来讲似乎是分离的。他们可以在团契有很好的服事和敬拜,但回到校园却依然我行我素(当然这不是全部,也有生活因信仰而改变的青少年)。

其三,大部分的家长都错误地认为孩童生命的培养是教会主日学老师的事情。当孩子从主日学所学的没有在家庭里面看到实际的见证时,在他们的观念中信仰与生活的连结就会出现问题。

这一点也将是本文要着重谈论的内容。

一、谁该负责?

当我们谈到幼儿或是儿童的信仰教育的时候,我想我们应该问的第一个问题是:【这是谁的工作?】这事工应该是谁的?这责任应该是谁的?

圣经其实很清楚告诉我们这个答案。就是父母或者说是家庭。

【创18:19】 我眷顾他,为要叫他吩咐他的众子和他的眷属,遵守我的道,秉公行义,使我所应许亚伯拉罕的话都成就了。”

【申4:10】 你在何烈山站在耶和华你神面前的那日,耶和华对我说:‘你为我招聚百姓,我要叫他们听见我的话,使他们存活在世的日子,可以学习敬畏我,又可以教训儿女这样行。’

【申6:6-7】 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 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

【申32:46】 又说:“我今日所警教你们的,你们都要放在心上,要吩咐你们的子孙谨守遵行这律法上的话。

【书24:15】 若是你们以事奉耶和华为不好,今日就可以选择所要事奉的;是你们列祖在大河那边所事奉的神呢?是你们所住这地的亚摩利人的神呢?至于我和我家,我们必定事奉耶和华。”

【诗78:5-6】 因为他在雅各中立法度,在以色列中设律法,是他吩咐我们祖宗,要传给子孙的,使将要生的后代子孙,可以晓得;他们也要起来告诉他们的子孙,

这些经文清楚表明教养孩童的职责乃在于父母。然而如笔者在引言中所提到的像很多信徒把自己生命成长认为是教会牧者或传道人的事一样,大部分的家长都错误地认为孩童生命的培养是教会主日学教师的事情。

教会在很多时候似乎也欣然接受这父母这样的做法。细观教会与家庭在孩童信仰教育上的关系不难发现,大多数教会的信仰教育是以教会为主家庭为辅的事工。虽然父母已将属灵教导的责任交给儿童事工的同工,但若我们要建立正确并合乎圣经的信仰教育,那教会必须交还这职责。

如果教会和家庭一直处在这种错误的观念中,那么后果是必会很糟糕。

这结果可能是:

1、属灵教导在孩童的生命中,就变成只是另一项活动,而非必要而不可或缺的部分。

2、 孩童无法观察或经历到,属灵教导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连结。

3、 孩童并未将属灵教导纳入他们的世界观中。

综上所述每位基督徒父母都应该意识到对于自己的儿女,他们有属灵教养的责任。而不是到主日带将自己的孩子丢给主日学老师,以此来建立孩子的信仰。

二、如何负责?

1、冯勒的信仰成长学说

冯勒将整个人生分成六个信仰阶段:直觉投身式的信仰(3-7岁);神话字面的信仰(7-11岁);综合认同群体的信仰(12-18岁);个人反省的信仰(18-30岁);矛盾契合的信仰(30-40岁);普世性的信仰(40岁以上)

幼儿阶段的信仰正是:直觉投身式的信仰——约3-7岁

特征:

人生的开始0-2岁处于静止的阶段,儿童没有察觉有自我的主体,他们看自我与世界是一体的。约3-4岁以后,他们开始直觉地接受父母或成年人所给予的宗教信仰。他们的信仰完全基于对父母、成年人的了解;若父母爱他们,他们就会了解上帝是爱;若父母常常责打他们,他们便会以为上帝是个威严的神。

强处:

有非常丰富的幻想能力;他们喜欢听故事,相信所有的内容、情节。这个阶段的孩子信心最好,他们会向主祷告并相信主爱他,在天上听他的祷告。他们不完全明白“死”,但相信人死后会上天堂。他们爱小动物,并关心小动物死后会否上天堂。

危机:他们完全接纳天堂、地狱、天使、圣诞老人、地狱的虫、火、轮回等等。

但是,当他们的幼想无限制时,会到一个害怕的地步。甚至害怕到不肯睡觉,担心会从睡眠中死掉、去地狱。因为,当孩子不听话时,父母的警告,他们都会记在心里,例如:父母警告孩子“不听话,魔鬼会来找你!”引发他们作恶梦、怕黑。他们迷信所有的传说,因为大人所讲的话,他们都记在心里;以致,儿童有儿童的忧虑,甚至有自杀的现象。

2、塑造有宗教气氛的家庭生活

从以上冯勒的信仰成长学说可知,幼儿这个阶段的信仰其实就是家庭(父母)信仰的一种投射。所以,在这个阶段家庭给予幼儿的信仰气氛以及父母自身的信仰生活对于他们来讲是很重要的。

在很多基督徒的家庭会有很多基督教物件的摆设,给人外在的基督教气氛。然而,真正在属灵上有深厚的基督教气氛的家庭很少。我所说的不只是有各样和基督教有关的物件摆设,而是这个家庭有在属灵上的敬拜与信仰生活。唯有一个具有基督教气氛的家庭,才可能将孩子塑造成基督徒。家庭在这方面到底可以做什么?以下我们试谈论几个层面;

A、常规的家庭礼拜

在我所在的教会背景里有这样一句俗语【三餐五祷】。这指的是基督徒一天最基本的信仰生活,就是三餐的谢饭祷告加上早晚的祷告,这样一天五个祷告。这种信仰生活也成为很多基督徒家庭的宗教模式。

本文所说的家庭礼拜所指的是在每个家庭中应该有固定的时间(每一天或是每周一到二次不等的),全家人能一起进行家庭敬拜。内容可以是祷告(可以为着教会、牧师、家人、朋友、同学等项目祷告)、读经(可以是选一小段经文读完后由家长来稍加解释)、分享(可以是分享生活中的事情、感恩的事件、生活的感受、情绪等)等不同的方式。重要的是这段时间里所有人都放下手头的工作,进入这个礼拜之中。

透过家庭礼拜,有家人之间的沟通、有圣经信息的领受、有彼此代祷的联结、有信仰经历的分享。在家庭礼拜中,我们会发现,每一件事都与上帝有关。这就是信仰的生活世界。

B、特殊的宗教节期

节期在犹太人的信仰生活中是被反复强调的。犹太人会在特定的节期上耶路撒冷守节。他们的孩子也会成人一起守节。犹太人也在节期之中经历神的同在。孩童就在这样的宗教氛围中成长。信仰对于他们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今天对于基督徒的家庭也是如此,特定节期对信徒生命的影响是平时常规的礼拜所达不到的。家长也应该让幼儿在不同的节期来感受基督教的文化,从中来感受信仰所带来的力量,也体会神的同在。

一般的教会在不同的节期会有一些特会,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参加。除此之外,家长也可以在家中进行一些节期的礼拜。例如受难节、复活节、圣诞节等都可以。形式可以多样化让幼儿有兴趣参加。可以是一家人一起观看与节期有关的影片;或者是家庭圣剧表演(例如圣诞节的牧羊人与博士的朝拜等);或者是适合幼儿的绘本的阅读等都是可行的方式。重要的是让孩童能够参与并体会节期中的宗教氛围。

C、言传身教的家庭宗教教育

家庭是实施宗教教育的基本场所。

家庭的宗教教育分为两种:首先是纯粹圣经知识的教导(儿童圣经故事的传讲)。其次是生活的信仰教导。随时随地以圣经为中心,对孩子的生活与行为提出回应,或予以纠正。

父母是家庭宗教教育的教师。他们的主要教材不是书本而是生活;他们的主要教法不是长篇讲论而是身体力行。

这样看来家庭宗教教育并非单纯的说教,更是一种生命的传递与影响。这样父母在教育出有基督生命的孩童,自己应该有被基督改变的生命,并在生活中有很实际的体现。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但辨别能力相对较差,所以父母的信仰行为直接影响幼儿对信仰的理解。

综上所述,家长若要在幼儿的信仰教育上有所得着,势必要花更多的时间参与到他们的信仰成长世界中去。引领他们一起去经历上帝。让你被上帝改变的生命来影响你儿女的信仰。

总结:重拾养育权

将幼儿的信仰教育丢给教会,对孩子的灵性塑造而言,是不公平的。他们在家庭中的时间是超过教会的。所以父母更应该承担起孩童信仰教育的职责。如果家庭能够承担起这个职责并且致力于实行这项真理。相信在神的带领下必然会有很大的更新。首先,家庭会充满属灵的活力,进而一定会影响到教会的儿童甚至是青少年事工。我不敢说会带来改革,但至少我们会重新思考家庭与教会在儿童信仰教育上的位置。


参考书目

Larry fowler。《培育属灵的新世代—儿童事工的坚固磐石》。林恂惠译。香港:道声出版社,2009。

刘清虔。《儿童神学—孩童的属灵思维操练》。香港:道声出版社,2008。

萧克谐。《基督教宗教教育概论》。香港:道声出版社,2007。

相关文章

  • 重拾养育权 ----浅谈家庭在幼儿宗教教育中的职责

    引言:从主日学事工谈起 笔者在从事主日学事工中最大的感触是,越来越觉得主日学的事工在对孩童信仰的建立上能起到的作用...

  • 亲职教育实务第三、四讲学习体会

    亲职教育就是“怎样为人父母的教育”,让父母明白怎样尽父母职责。家庭教育的执行者普遍为养育者,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发展...

  • 第1069季 069|浅谈家庭教育中的民主

    浅谈家庭教育中的民主 哪里有民主,哪里就有欢笑;哪里有专制,哪里就有反抗。对于家庭教育也是如此,在家庭教育中,同样...

  • 婴幼儿早期教育的要点

    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最能直观而形象地呈现中国典型的“4+2+1”家庭结构模式,是父辈和祖辈在养育和教育中...

  • 郭改英 11月20日 阅读心得

    图画书和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是个大话题,父母是教孩子说话的主角,养育孩子本来就应该由父母,而不是由教育家来负责。家庭...

  • 简单做人,复杂做事——做一个单纯的教育人

    鲁迅幼儿教育集团 谢桂兰 印子:正确看待手中的职权,做到重责轻权 校长的职责—— 一、潜心管理,用智谋事,把促进学...

  • 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

    论文: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 明阳天下国际教育培训指出孩子的性格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孩子独创出来的,而是与...

  • 陆士祯3

    家庭教育是家长的法定责任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承担主体作用: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严格遵循少年儿童成长规律 家庭教育指...

  • 陆士祯3 - 草稿

    家庭教育是家长的法定责任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承担主体作用: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严格遵循少年儿童成长规律 家庭教育指...

  • 8月2日整理

    天一幼儿园 使命:成为懂孩子、会教育的幼儿园,幸福万千家庭。 愿景:做健康教育特色的领航园。 价值观:用爱养育,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拾养育权 ----浅谈家庭在幼儿宗教教育中的职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uiwe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