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年前逛书店,发现这本厚部头,看到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
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惊讶于小说的许多情节和细节。那时候还年轻,没有什么生活阅历,对生活,对社会,对历史的理解都处于比较片面和肤浅的阶段,所以没办法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这本书好像沉寂了很多年,前几年拍成电视剧,后来又火了起来,一些公众号经常有这本书的书评。看了这些文章后,凭着自己对小说的记忆,加深了对书中人物的理解,萌发了再读一次的想法。这次刚好有个机会,也来凑个热闹。
从书架上翻出那本旧书,却发现相当老旧,印刷也不好,读起来相当费眼力,不知道自己当年是怎么读下去的。索性在京东上又了一本,看上去挺不错。
今天读了第一章。这一章重点描写了白嘉轩死了的六个老婆和白嘉轩父亲的死。
文章有很多细节描写。关于白老汉的死,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得这么详细,也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白老汉得的这种病。冷先生在听说白嘉轩关于父亲的症状描述后,心中了然,所以带上了治疗的工具。但是,他又称这个病是“瞎瞎病”,乃是绝症。能治又治不好,这就是一个矛盾。
关于白嘉轩前面六个老婆,以及与她们在性事上的描写,鲜活地展现了那个时代六种性格类型的女人。当然了,女人的性格不止六种,但这六种却相当具有代表性。
女人,究竟是什么呢?在父权社会,女人命薄如纸。白赵氏说:“女人不过是糊窗子的纸,破了烂了,揭掉了再糊一层新的。”但是,又不能没有女人。为了娶女人,“家产花光了值得,比没儿没女断了香火给旁人占去心甘。”女人,承担了给一个家族传宗接代的责任;同时,一个家里如果没有一个年轻的女人,“家里太孤清了”;还有,女人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庭劳动,不但要“扫屋扫院洗衣拆被做饭”,还要“纺线织布”。写到这里,我忽然觉得,不管女人的性格怎么样,终归到底,女人就是一个工具。这个工具非常重要,要能生,能干活,还要会来事,否则,家将不家。如果一个女人,不具备这些能力,特别是如果不能生,下场是悲哀的。年轻女人如果死了,就一副薄棺材抬出去,至于安葬在哪里,书中也没有交代。真的是命薄如纸。
关于第一章,实际上是写了三个矛盾。
第一个矛盾,就是女人作为一个工具,她的重要性不可或缺,但替代性非常强,命薄如纸,在父权社会的压迫下,命薄如纸。
第二个矛盾,就是白老汉的病,既能治又治不好,而且不知名。
第三个矛盾,就是儒家思想关于“孝”的传承。白老汉认为孝的意义在于生命的传续,父母生之,续莫大焉。而白嘉轩认为,孝在于照顾父母,亲丧居丧。
凭着以前读过这本小说的记忆,这开篇第一章所揭示的三个矛盾,其实贯穿着整部小说情节的发展。白老汉的病并不仅仅是他身体上的病,而是泛指当时那个社会所共存的病态。当时的社会黑暗腐朽没落,有识之士都知道,也尝试过很多方法去救治,但终归力有不逮,所以是绝症,是“瞎瞎病”。包括小说结尾处黑娃的死,都是瞎瞎病的一种体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