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今天正好在公众号上看到冯唐老师推荐他的新书《金线》,今天已下单,金线这本书还是挺吸引眼球的,据说利用其中的金线原理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当然,冯唐老师也说,其实没有绝对的所有问题,大部分也可以了,静待回来后好好阅读,有机会和大家来个阅读分享。今天讲下冯唐老师其中的一段话,因为觉得说的有道理,遂拿来和大家分享:
我坚信,修炼成事有四个常规途径:读书、行路、学徒、做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跟定两三个师父,不间断地在实际做事中锻炼自己。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想成事,那我们可以对照看下,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和这四个途径相交集的,冯唐老师,之所以喜欢他的原因是,他写得内容基本都是经过他亲身实践的,有麦肯锡、华润等世界五百强的资深工作经验。可以说是身体力行。今天为什么写这段话,因为,我觉得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是一个成事过程,教育好一个优秀的孩子,不给这个世界添乱,如果还能够为国家、为社会做些贡献,那就是成大事。
那么,读书,读好书就对了,我们现在的亲子阅读,就是成事的第一步,太棒了,嘉许一下自己,歪打正着走对了第一步,说明我们都是优秀父母,自夸一下也是可以的。
每一本好书,都有一个好的师父,就是作者本身,给孩子立规矩的作者布教授,我觉得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师父,跟她学习的过程中,确实我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原有的一些育儿理念,今天分享的是孩子如何看待自己的“坏”行为?
我们看看自己或别人的孩子,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形,孩子调皮捣蛋,做着一些列破坏性的行为,心里那个又爱又恨啊。比如说我家姐姐在书房专心写作业,来了个小宝开房门,打不开,因为姐姐早有防备,每次进去都是先锁门。然后小宝就是不停的开锁,边开边叫,直到开门为止,你说这个谁能受得了,还怎么写作业,开门了,那你进来好好呆着行不,可以的。满口的答应,进来后又是说一套做一套,书柜里的书翻到地上,那也罢了,还有站在上面跳,地上玩玩也就算了,还要去拿姐姐的文具,更甚的还要爬到书桌上去,这个时候的姐姐,你懂的,给我出去,立刻、马上,take away,边说边抱着关门外了,再也不开们了,上你一次当,不可能还有下次了,她叫任她叫.take away 现在也是小宝的口头禅了。
好了,那么我们来聊聊孩子真的是喜欢做出这种行为吗?我们又如何可以帮助孩子理性控制呢?
首先,我们先自问一下,孩子真的明白吗?如果不明白,那我们找到她可以去学习的部分就特别重要了。其实,没有哪个孩子喜欢被别人讨厌的。只是她自己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有时候确实是不理解。
那我们再想一下,到底事什么原因,促使孩子出现的这些不良行为呢?
当“坏”行为反复出现的时候,我们就是该仔细找原因就对了。当孩子不断重复相同的行为时,可能背后有一些无意识的“积极”后果在驱动她不断这么做,比如说,消极的关注总好比完全没有关注。而家人对此感受的回应不断强化着孩子的不良行为,比如说,姐姐发脾气,大声吼她了,这样,她的目的其实也达到了,“我的积极行为终于引起了姐姐的关注。而这个时候,如果父母对她的这些举动大笑时,这就会促使她再去做一遍。
即使孩子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不对,他也会因为别无选择而再次去做坏事。我们需要确保的是,当我们限制孩子做一些事的时候,要帮助她去找一些可以替代的不同事情去做,比如说,带她出去搭积木,或做个科学实验。
通常,孩子令人气恼的行为,都是为了获取关注,这些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无聊,比如,你让孩子长时间坐在车上,或者在无聊的酒会餐桌上
第二,与其他任或事物的竞争情绪。比如说,那些似乎得到你更多关注的手机或可爱的弟弟妹妹
第三,真正需要你的关注。搭积木的时候,放不平整,一直要倒下来。而你是否有这个耐心呢?
当我们了解孩子这些坏行为的时候,我们也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那么,当我们的孩子在做了不该做的事情故意让你发现,我们就需要制定规则和限制,如果没有给予回应的话,孩子可能会感到困惑,并且会觉得没人在乎她,他就会重复这些不良行为,或者出现一些严重的不良行为。
同时我们和孩子对质的时候,要确保其安全并让孩子恢复平静,如果这个时候她真正大哭大叫,完全听不进话的时候,我们更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越早沟通越好,延迟会让孩子认为她的不良行为可以被接受。如果我们实在不知道如何将孩子的不良行为转变成学习契机,我们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调整。那就先马上制止孩子的行为。让后让孩子知道你会在事件平息后和她聊聊的。
有些情况下我们可以稍缓和孩子聊:
1.有其他人在场,当着他们的面与孩子对质会让她感到羞耻
2.你自己很疲劳,需要休息,这样才能够建设性地解决问题
3.在公共场所或正在开车
和孩子如何谈呢?
1.你可以自己描述孩子的不良行为
2.让孩子自己描述不良行为
3.你和她谈论为什么这种行为是有问题的,并且阐明这种已经或可能导致的后果
4.或者请他思考一下自己的行为,并且给出自己的判断
记住,我们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并对此和孩子对质时,孩子也会处理他的反应,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孩子远离,否认、回避、无所谓和指责他任的状态,进入到,承认、懊悔、和吸取教训的状态。
从而让孩子知道做错了事需要承担后果、并采取一定的方式予以弥补、当然道歉是免不了的、最后我们要选择宽恕和原谅。这样做会让孩子坚信我们对他还是有信心的,让孩子保护和巩固对自己的积极感受,让孩子知道他可以做得更好,同时,也让孩子学会转换视角并选择原谅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