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屡想写东西,可是一坐下来就想不出要写什么。终于体会到那些文字工作者说要不断的读书、不断的学习的缘由。最近在看的书都是厚厚的一本,一天两天也啃不完,读书笔记也只是抽时间就画个思维导图。
距离我简书的上篇文章已经快3周了,本来上周想的主题是环境对人的影响,类似于你的家庭就是你的人生。还想了个主题是思考一下“穷乡僻壤出刁民”这一话题,缘于最近看到一则新闻:一天猫果蔬店出于善意帮某地水果滞销农民免费推广,结果后期失控,销量上来以后一些农民坐地起价、以次充好,最后这个店还亏损几十万。十多年前,农民给人的印象还是老实巴交、农村给人的印象还是民风纯朴,越到现在越变得贬义。所以后来有了那篇《寒门再难出贵子》里不同物质条件成长出来的人面对物质诱惑所具有的不同的抵抗力。也算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我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一个让自己信服的合理化理由,这论点实在烧脑:
- 传统道德约束模式的瓦解
以前城市化没这么大,农村的人口流动性也比较小。邻里关系相对固定,十里八村说起名道起姓都能略知一二,所谓“熟人社会”,在这种社会关系里,你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都能被迅速传播而且持续的影响你的社交圈,所以最有利于个体的做法就是: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做个好人。而现代的城镇化是另一种不同的状态:人际交往面扩大、交往深度缩小,流动性非常频繁,今天你在这个城市,或许明天就跑到另一个地方去生活了。这种情况下,你的“恶”所产生的影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大大消减,所以这种环境下个体短期可见获利做法就是适当“作恶”,某种程度上说,环境释放了人性中的阴暗面。
- 眼界的开阔与欲望的膨胀
现在的农村早已不是几十年前的世界了,首先是贫富差距的拉大,过去集体劳动,吃大锅饭,各家过的日子大同小异。即便包产到户以后,大多数人的谋生还是靠那一亩三分地,差距能有多少。现在不一样了,但凡有点一技之长农村的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当职业和环境不再一致,收入也就不再一致,还在农村摆弄田地的人只能干瞪眼。衡量幸福的标准不是你拥有多少东西,而是你周围人拥有多少东西,处在不幸福当中的人会想方设法谋取个人利益。这个思路同样适用于外出打工的那群人,与城市生活相比他们依旧处在底层,即便比同乡的人过的更滋润,也因为所处闹市场给抵消了大部分。天外有天,人的眼界一旦被打开,就再也不能两眼一抹黑的过日子,就会时刻想着如何“过上好日子”,对于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农村老一辈来说,好日子就等同于物质,精神追求与内心的空白是时代给这些人留下的疤痕。
- 我还是相信人性中的善的,问题在于如何控制恶。
就跟那句:永远不要试图考验人性一样。永远想着控制人性的恶,那个天猫店主初期如果预料到可能的问题并加以控制,或许局面会是一个皆大欢喜。
以上,最近几天一直挂挂着码字,总觉得有种郁结不吐不快,即便话题可能不是自己十分满意,观点也没有专门花时间去考证推理。开心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