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抱着“更好读书,更好写文”的目标,年前在微信上报了一个五百元的读书写作班。
从开始的热情高涨,到中间的几乎遗忘,再到现在的重新拾起,九节课总计不到一百八十分钟的语音课程,硬是被我搞得跌宕起伏。
在突击完成第一遍学习之后,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02
本课程瞄准撰写领读稿,主要区分读书与写稿上下两个篇章。
上篇的四个小节,主要回答了怎样选书、提炼精华、吸收知识和思维导图四个方面的问题。
关于选书,这是读书的第一步。选错一本书,损失的经济成本倒是小事,损失更多的是时间成本和认知成本。选书,首先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去选;刚开始,我们可以选择门槛低一点、难度小一点的书,但绝不能在质量上打折扣。而要判断一本书的质量,可以借助外围的各方渠道进行初选,而后再用检视阅读,从大到小加以确认。
提炼书籍精华,按照不同的书籍类型,参考采用不同的公式。其中,故事类书籍,可套用“人物+目的+事件”的简易公式进行精简;论述类书籍,可套用“2w”公式,弄清“是什么、为什么”。
用概括加逻辑高效吸收知识。按照从小到大,句段节章篇逐级概括出文章的骨干内容,再用归纳或者演绎的逻辑方式,建立起大脑可以 接受的持续与规律。
用思维导图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画图的过程,就是梳理逻辑、深化认识的过程。通常可以采用摘目录、填内容、用MECE 法则整合的步骤构建文章的思维导图。
03
输出是增加输入的不二法门。
下篇围绕输出,主要从五个方面介绍了写领读稿的基础知识。
表达,必须要抓住重点。因果,是我们表达的基本架构。在告诉别人一件事时,可采用“结果+解释+辅助信息”的结构。结果,要说的通俗而简明,解释要有顺序、有逻辑,辅助信息则要看情况添加。
表达,还必须要避免逻辑谬误。我们可以用四个问题进行审视:结构是否合理?原因是否可靠?原因与结果有多大相关性?推导理由是否充分?同时,我们要尽可能的避免六种常见的逻辑谬误:循环论证谬误,迷信权威,迷信个例,迷信传统,人身攻击,强加因果。
掌握了表达的基本要求,接着便是输出材料。一段材料,可以按照“前提+推论+结论”的模式进行输出;加上前面抓重点的结论先行,一段表述便可以成为总分总的模式。这中间,需要注意证据的可靠性,搞好验证和检查。
接下来,便可以着手打造一篇文章了。一篇领读稿,通常五六千字,会占用读者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我们要扮演好知识分享者和思想赋能者两个角色。通常按照开头、主体、结尾三个方面撰写。其中,开头主要包括基本介绍,话题引入,书籍概况;主体,主要阐述三个大观点及八到十个小观点;结尾,主要进行话题呼应、主体小结和深度点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正式写文之前,一定要形成写作大纲,避免想到哪,写到哪。
写好文章,需进一步增强说服力,让文章看起来凹凸有致,基本套路就是“SCQ”,交代背景,引发冲突,提出疑问。此外,还需要注意语言的通俗化,让别人一听就懂;通感化,把大脑无法直接反应过来的东西,全部转化成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东西。
04
课程里的基本东西都是自己早已接触过的,这也是听了几节课便感到没有味道的原因。但是,回过头一想,知道与做到之间有巨大的鸿沟,尤其是别人在做到之后再来讲解你自以为知道的事,体验更是天差之别。
这也是今年对自己的第一笔投资,金额虽然不大,但也占了自己月可支配支出的四分之一,必须要好好写文,争取早日赚回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