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作业:(3)做了错事造成了明显的不好后果但并未被人发现时感到难过或后悔;
(4)别人做了对他不利或有损的事,能够原谅而不指责别人,也不告状;
(5)对朋友或同伴的福利表示关心,或者能够分享别人的幸福与快乐,如为别人生日、考试优秀、获奖等感到高兴,主动向别人祝贺。
针对以上三条,您在咨询室内会如何提问?一定要做到口语化、生活化,即确保说的是人话!
下面五条是美国精神病学协会为儿童制订的社会化不足的诊断标准(心理治疗基础,第77页),只符合其中一条或者一条也不符合,就可以做出“社会化不足”的诊断。
(1)这个孩子至少有一位同龄朋友,且友谊维持至少6个月之久。
(2)在看不到有什么即时的好处的情况下能够主动帮助别人”。
(3)做了错事造成了明显的不好后果但并未被人发现时感到难过或后悔;
(4)别人做了对他不利或有损的事,能够原谅而不指责别人,也不告状;
(5)对朋友或同伴的福利表示关心,或者能够分享别人的幸福与快乐,如为别人生日、考试优秀、获奖等感到高兴,主动向别人祝贺。
针对以上的诊断标准,老师的案例是一个14岁,本该上初二,却辍学在家玩手机的男生。操作宝典是这样的:
(1)问:“您儿子在同龄人中有朋友吗?”
这位母亲想了想,答:“应该有吧。”
再问:“有几个?”
答:“我知道的就一个,是他小学的同学。前几天还到家里来找过他。”
结论:这个孩子至少有一位同龄朋友,且友谊维持至少6个月之久。
(2)问:“在您的记忆中,孩子是否主动帮助过别人?”
她想了好一会儿才答:“有。”
问:“还记得帮助过谁吗?”
答:“他舅舅。”
问:“您知道当时他为什么能够主动帮助舅舅吗?”
答:“舅舅答应要把自己不用的一个手机给他。”
问:“除此之外,儿子还主动帮助过别人吗?”
答:“可能还有,但我不记得了。”
结论:这种提问,我是在判断她儿子是否“(2)在看不到有什么即时的好处的情况下能够主动帮助别人。
接下来老师希望看到我们在思考怎样提问剩下的三个问题,我理解为动脑思考~~
(3)做了错事造成了明显的不好后果但并未被人发现时感到难过或后悔;(4)别人做了对他不利或有损的事,能够原谅而不指责别人,也不告状;(5)对朋友或同伴的福利表示关心,或者能够分享别人的幸福与快乐,如为别人生日、考试优秀、获奖等感到高兴,主动向别人祝贺。
实际上我今晨写了这么多,就是想表达一下我的感受。我以前看书学习的方法在今晨彻底被颠覆,思维方式似乎一下子发生了变化。我很享受自己的这种变化,从内心深处升腾起来了一种愉悦,原来书是这样读的,是这样使用的。老师的智慧就在于学以致用,把理论变得可操作,这就是活学活用吧?
我知道大家都有自己的提问方式,最可能的就是各不相同,在差异中感受视角训练的快乐,相信大家都会有自己的收获。
许又新教授说,社会化不足的孩子,“到了青年期,表现出来的是社交无能,缺乏社交动机,过分害羞,见了生人感到无话可说,不知所措”。而在任何一个这样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一个对其过度保护的妈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