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们讲了,你是在为自己的将来工作。里面的三句话咱们温习一下:
在公司这个平台上你得到的成长和成就
你必须养成持之以恒和努力的好习惯
为你自己的目标而工作
上面说的都是工作态度,就是说你得为自己负责,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潜力,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和理论水平,掌握工作方法,学习工作经验,在公司的平台上快速成长。
上周解决的是工作态度和认识问题,就是说你不要单纯的以为是给别人打工为别人工作,不能混老板混公司混工作,混的最终结果是把时间混没了,把自己混没了。
今天,我们主要讲工作效率,或者说方法的问题。上堂课讲的是道,什么是道?运动的规律和轨迹,就是道。道,是自然运行的规律,也是人修身养性之本。术,是人遵行自然规律的做事方式,也就是具体的方法。
还是结合故事来讲。今天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如果生命是碗,什么是你生命中的核桃。分清轻重缓急,知道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二是为什么越忙越有空?摆脱穷忙,利用时间做好最重要的事,学会创造时间
三是扩大舒适区,不断学习成长,具备更高位置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第一个问题:啥是我人生中的大事。
有一位老禅师,他发现自己有一个徒弟非常勤奋,从早到晚,忙碌不停。
这小徒弟内心很挣扎,他的眼圈越来越黑,终于,他忍不住来找师傅。
他对老禅师说:“师傅,我太累,可也没见什么成就,是什么原因呀?”
老禅师沉思了片刻,说:“你把平常化缘的钵拿过来。”
小徒弟就把那个钵取来了,老禅师说:“好,把它放在这里吧,你再去给我拿几个核桃过来装满。”
小徒弟不知道师傅的用意,捧了一堆核桃进来。这十来个核桃一放到碗里,整个碗就都装满了。
老禅师问小徒弟:“你还能拿更多的核桃往碗里放吗?”
“拿不了了,这碗眼看已经满了,再放核桃进去就该往下滚了。”
“哦,碗已经满了是吗?你再捧些大米过来。”
小徒弟又捧来了一些大米,他沿着核桃的缝隙把大米倒进碗里,竟然又放了很多大米进去,一直放到都开始往外掉了。小徒弟才停了下来,突然间好像有所悟:“哦,原来碗刚才还没有满。”
“那现在满了吗?”
“现在满了。”
“你再去取些水来。”
小徒弟又去拿水,他拿了一瓢水往碗里倒,在少半碗水倒进去之后,这次连缝隙都被填满了。
老禅师问小徒弟:“这次满了吗?”
小徒弟看着碗满了,但却不敢回答,他不知道师傅是不是还能放进去东西。
老禅师笑着说:“你再去拿一勺盐过来。”
老禅师又把盐化在水里,水一点儿都没溢出去。
小徒弟似有所悟。老禅师问他:“你说这说明了什么呢?”
小和尚说:“我知道了,这说明了时间只要挤挤总是会有的。”
老禅师却笑着摇了摇头,说:“这并不是我想要告诉你的。”
接着老禅师又把碗里的那些东西倒回到了盆里,腾出了一只空碗。
老禅师缓缓地操作,边倒边说:“刚才我们先放的是核桃,现在我们倒着来,看看会怎么样?”
老禅师先放了一勺盐,再往里倒水,倒满之后,当再往碗里放大米的时候,水已经开始往外溢了,而当碗里装满了大米的时候,老禅师问小徒弟:“你看,现在碗里还能放得下核桃吗?
老禅师说:“如果你的生命是一只碗,当碗中全都是这些大米般细小的事情时,你的那些大核桃又怎么放得进去呢?”
小徒弟这次才彻底明白了。
如果您整日奔波,异常的忙碌,那么,您很有必要想一想:“我们怎样才能先将核桃装进生命当中呢?如果生命是一只碗,又该怎样区别核桃和大米呢?”
生命是一只空碗,但是应该先放进去什么呢?什么才是你的核桃呢?
如果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核桃是什么,生活就简单轻松了。我们要把核桃先放进生命的碗里去,否则一辈子就会在大米、芝麻、水这些细小的事情当中,核桃就放不进去了。
生活就是这样,先做最重要的事。不能穷忙瞎忙。
这里所说的核桃,其实也就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也就是说最重要的事情要先做。
哪些事是重要的事呢?
先看这张图:
有人将我们每天面对的事情分为这样几类:重要且紧急(接孩子、老板叫)、紧急但不重要(水电费、应酬)、不重要且不紧急(看电视、手机)、重要但不紧急(看书、培训)。根据四个象限的特点,用救火/规划/琐事/白日梦四个名字来记容易些。
上班的时候,大多数时间都奔波于救火和琐事这两类的事情,下班后我们又更喜欢看手机做白日梦第三类事情,而第四类,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就往往被我们所忽略。
我们来分析一下:重要且紧急的,简称救火的。传统观念认为要立刻处理,这没有错,但是如果这类事件太多,请一定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救火的事情呢?大多就是第二象限事情没做好。
不重要但紧急的,叫琐事象限。交水电费、接孩子、吃饭、喝酒、打麻将、应酬等等,对待这类事情的态度是:要无负担地做,也就是不大耗精力的去做,不要关注。 可以准备个备忘录,我用的是印象笔记。把活动记录下来,抽空做了勾掉,完成事情本身是可以帮助人增强信心,并且保持非常好的状态的,所以只要能做到心理无压力,做这类事件反而是很有益处的。
不重要也不紧急,我把它叫做白日梦象限(这是拍脑袋起的名字)。这个象限里呢看着都是些浪费时间的事,但一般你很喜欢做,做这些事本身能带给你愉悦感,甚至能帮助你恢复精力。要做么?当然啦,人活着本来就是要取悦自己的啊。
但是要辨别一种类型,就是做的时候你当时很高兴(比如沉迷于游戏),一分钟也离不开的手机,但事后很后悔的,处理的方式不是继续沉迷或者直接戒除,而是慢慢计划(第二象限的事)少做一点,花的时间应该是既在当时做的时候很开心,事后回想起来也不觉得后悔浪费了时间。
重要但不紧急,我叫它规划象限。这个是这个理论最重要的象限,事实上我们唯一需要关注的。最后细说。
为什么说是规划象限是唯一需要关注的?
因为,救火的,你迫于压力自然会做的;琐事,不用关注;无目的白日梦是你喜欢的事情,你自然会去做的。唯有规划,貌似不重要,也不解决实际问题,最容易被轻视,做规划非常耗精力,做完还没有实际产出看不到成果,还容易别人说光计划没执行力。
可是,规划的好坏直接影响是否能最有效率达到目标,是否能不做无谓的事,是否能减少(至少不增加)救火和琐事,并且能对自身周遭有很好的控制(那会使你自信和状态很好),然后可以做更多无目的白日梦,享受生活并储备将来。
所以,需要关注的是提高自己的规划管理能力,先要承认规划的重要性,对规划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所起的作用有个正确的认识。
有些人事先规划很好,所以根本不需要救火,多出来的时间而可以安排做更有意义的事。但是看似忙碌的人们啊,大部分没有这个眼光看出规划好的人的高明之处,如果有人能认识到这个问题并有意识多规划,未来一定棒棒哒。
衡量一件事是不是真正重要,可以参考两个标准,
1,问问自己,十年后,它还会影响你的生活吗?
2,如果不做,是不是会造成巨大的遗憾?
例如:学习,有的人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走着走着就没路了。参加学习培训,提升自己的格局,扩大自己的视野。
考大学,有的同学初中以后就打工,没有读大学,最后做不了律师、会计师;比如部队直接提干的士兵,看着羡慕,最终走不远。
再比如,拿买保险举例,假如你不买保险,十年二十年里你能保证自己不发生意外吗?万一哪天得了重病,你有没有办法应付高额医疗费用?没有收入了你家房贷谁来还?孩子上学的钱呢?老婆怎么办?她一个人能养活和照顾一双儿女还有四个老人吗?
细思极恐吧?当所有这些可怕的后果呈现在你面前,你突然就能区分“重要不紧急”和“紧急不重要”了,什么是生命真正不可承受之重,冰山一样从你日常的纷繁复杂中凸显了出来。用这个方法去厘清,哪些事情是可以断舍离的,而哪些事情是你必须早做准备,不能让它变成巨大遗憾的。
增加外在压力,促进下决心。
还有一种阻碍我们立即行动的阻力,叫做决心不够。一件迟迟难以启动的事情,肯定操作起来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下定决心,就能排除万难。可很多时候我们决心不够,有畏难情绪,这件事就永远开始不了,或者开始了也难以完成。
这个时候一个好方法,是利用外在压力,来帮助你下定决心。比如,你打算每天运动半个小时,你可以先在“朋友圈”发承诺,如果做不到就发红包。或者找一个爱运动的小伙伴,要求他每天去健身房的时候必须拖上你,要不然就发红包。
有人做过专门的研究,承诺这件事情,跟自己说说,把它写下来,告知他人,对自我的约束力是逐级递增的,想要做成一件事,内部动力不够的时候,可以主动邀请外在压力来推动自己。
在重要且紧急和不重要不紧急这两个象限中,大家差别其实没有那么大。然而。我们一般人会把大部分的时间安排了紧急但是不重要的事情上,而高效人士却把大部分的时间安排在了重要但是不紧急的事情上。
事实上,决定你以后生活状态和质量的恰恰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项。但往往是道理大家都懂,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因为,这个社会急功近利,而我们则急不可耐。
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重要意味着这件事情作用很大,但是不紧急意味着这件事对现在并不会产生什么影响。比如个人培训、语言学习、读书等等,这些东西的产出周期都特别长。年轻的时候,做什么也不会得到满足,要是没有取得成果而获得自信的话,干什么都不会觉得有趣。这也是为什么,你不能坚持。
而短期甚至马上能看到成果的东西常常能让我们热血沸腾,这也就使我们非常愉快的选择了紧急但是并不重要的事情。但是这个象限最佳的处理法则是:能不做就不做,一定要做的话最好可以找到人代劳。
不过,现实是,大多数人完全都不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其实都是有轻重缓急之分的。
我写过一篇文章,叫“重视 重要的且半衰期长的事”,什么是半衰期长,就是学习,终身成长,做一个超级个体。
养成列清单的习惯!
学会拒绝一些不必要的应酬。
看看第二个问题,怎样利用时间,别穷忙!
有这么个认识,我也经历了一个过程。以前是没日没夜地忙,家里的事,孩子的事,都顾不上,哪里还有时间看书喝茶。直到有一天,一个朋友骂我,这个世界缺了谁都转,不要把自己搞的很重要,其实你就是个穷忙!光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你走不远。
这个世界离开谁也一样转!
在一个企业管理讲座中,听到十六个字的企业管理架构。那十六个字是:
仁者居上,能者居中,工者居下,智者居側。
就是说老板要努力去找到好的总经理部长总监充当关羽张飞赵子龙,和一位好的顾问孔明,自己只要当好仁厚的刘备即可。你做到了,就被解放出来了。
再以后,有了不少社会角色,企业要升级,现实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要面对,也没能把我困住。从读书中我学习到一个英国历史学家诺思科特.帕金森的研究成果:越是忙碌的人其实越能腾出时间来。乍一听,有点费解,且听我细细道来。
事实上,帕金森提出了一个更让人费解的定律:“事情增加,是为了填满完成工作所剩的多余时间。”言外之意是:人们总是在多干一些活,以填满本来是空下来的时间。
为了便于理解,他举了一个交通的例子。
路越修越堵。
人们总是抱怨交通拥堵,于是政府就修建更多的道路。交通是否变得顺畅了?当然没有。帕金森定律告诉我们:人们会驾驶更多的汽车来填满每一条公路,不管道路如何扩建,交通永远都是拥挤的。从A地到B地的公路一直很堵车,政府把它提升为了高速公路,人们以为这下好了,从此告别堵车时代。然而,大家很快就失望了,堵车依然甚至比原来更堵。我们并不知道,自修了这条高速路之后,原来没有汽车的人被刺激得买车了,原来走别的公路去B地的车也跑来这条高速路上了。
我们也曾经为“无纸化办公”而兴奋了一段时间。因为大家以为全部采用电脑、软盘、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来工作,文件柜和纸张消失,工作效率大提高,一切都只需敲两下键盘就搞掂。稍稍想一下,就会发现这个想法的荒谬之处。如果人们拥有了利用电脑、网络、打印机和复印机来产生和传递大量纸张的能力,他们会怎么办呢?当然是把这种能力大肆发挥。于是,就有了帕金森的另一条定律:一件事情被膨胀出来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与完成这件事花的时间成正比。”
现在把帕金森的这两条定律放在一起,我们就明白了:工作之所以总也忙不完,数量多只是表象,本质是我们自觉不自觉地“膨胀”出来很多“重要”工作,比方说把本是明天可以做的“重要工作”移到了今天来做,同时也不断地增强了工作的“复杂性”。反过来,你能避免这些“膨胀”与“复杂”,你就空下来不少时间,就不难理解帕金森的“越是忙的人越有时间”了。
于是,就引出来另外一个问题, 就是需要分辨哪件事的确十分重要,哪件事被“膨胀”成重要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轻重缓急的识别问题。这涉及个人水平与能力问题,人和人之间差别巨大。但只要树立了这一层意识,功夫就可以慢慢修炼而来。
这样,大凡某朋友经常在你跟前大诉如何如何忙碌,请他(她)喝茶休息一下老没时间,逃不脱两种情况。一是前面说的意识不强,功夫太浅。可以理解,但有点丢人。所以我从不说自己很忙,那等于在说自己笨,无能。七尺汉字,身上没什么肌肉,自己知道也就是了,还不至于逢人就脱了衣服说:看,我身上只有几根排骨。另一种情况就是说忙的人是为了向你传递一个信息:他很重要,很杰出。似乎忙碌是能人的标签。无疑,这已经是一个很过时、落伍的观念了。面对这样的人,我多是无语,也尽量敬而远之。
看看身边最有成就的人,身兼数职,但还在打高尔夫还在喝酒喝茶应酬健身!
咱们也能做到这样吗?
养成很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可以从把事情划到四个象限开始。
为了生活更加平衡,有些事情不做也是可以的。必要时也可以拒绝。但是哪些事情必须首先去做,哪些事情可以延后,判断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把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优先事务?要掌握优先处理要事的技能。
人们普遍的习惯是急事先做。实际上在多数情况下,愈是重要的事偏偏不紧迫。
目前时间管理课程,属于传统的第三代时间管理理念。传统时间管理的理论,以时间、规划、控制、效率为重点,讲求事半功倍,属于一种强调效率和控制的思维。
现代的时间管理理念,是讲求关系建立,不注重行事日程的思维方法,它属于第四代时间管理理念。
也就是在以目标为导向的时代,当两个目标乃至数个目标同时存在时,那么这些目标的优先级该怎样安排呢?换句话说,有限的时间资源究竟该优先给予哪个目标呢?
要能确定什么是要事,知道什么是要事,就要先完成要事。
这样,你就能从容、淡定了,你就可以去打高尔夫喝茶去了!
刀越用越锋利,房子得住,车得开。
忙的人效率高,忙的人知道什么事情最重要,忙的人可以忙中偷闲。
穷人之所以越是缺钱越是容易陷入贫穷的状态,因为他们只专注于自己的钱,把一分钱当两分钱花,而不是去创造财富。
我的工作我做主,不打乱仗,尊重下属对工作的控制感,对工作时间的控制!
实际上,“忙人”之所以越缺时间越容易陷入低效的忙碌,也是因为“忙人”过于在意自己的时间,希望用一个小时做两个小时的事,而不是去“创造时间”。
只想着用满自己那24个小时,那是用“打工卖时间的心态”来做管理。管理就是用别人的时间,为自己赚钱,这就是“创造时间”。
不如尝试让日程表多一些空闲时间,去做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培养更长远更全局的思维状态,这才是一个真正成功的管理者应该去思考的问题。
在北京的时候,就是个忙,早上着急忙慌的吃饭上班,晚上下班回不了家。心里烦躁,不忙也得装忙,因为你说忙,别人就觉得你很成功。
现在是要主动把节奏降下来,不忙。踏实淡定,从容,安宁。
80%的工作是在20%的时间内完成的。
第三个问题:关于学习成长
你是否感觉生活很轻松,工作上没有压力?你是否处于舒适的生活状态中,并且不想做出改变?如果是,那么你可能出于舒适区中。
你是否每天都很充实?是否经常花时间来学习?是否觉得自己在不断的成长和进步?如果是,那么你可能出于学习区中。
如果你感觉到压力很大,疲惫不堪,那么你可能出于恐惧区中。
事实上,由于每个人性格喜好各有差异,各个区域之间的界线并不是绝对的,比如,蹦极对我来说属于恐惧区,但是可能位于你的学习区之内。
在舒适区中,我们往往觉察不到任何压力,并且没有强烈的改变欲望,忽视环境的变化,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温水煮青蛙的实验相信大家都了然。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在“学习区”内做事,人才会进步。尝试新鲜事物,探索未知领域,能开拓思维和视野,激发潜力。
如果现在的你在恐慌区,那么首要就是要建立自信,克服恐惧和忧虑,马克吐温:[我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恐惧之中,但是事实上大部分我所忧虑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很多事情其实很简单,只是我们在思想上把他们复杂化、困难化了。
扩大舒适区
想扩大舒适区,前提是能够主动的跨入新的学习区,并把学习区转化为你的舒适区。
舒适区可能让我们沉迷其中,难以自拔,因此跨出舒适区需要勇气,需要自信,需要作出改变。“每一次改变都是携手成长”,寻求改变,突破自我,未来会更好。
【扩大】舒服区,而不是【跳出】舒服区。还是以我自己为例,我项目管理工作做得得心应手,但是为了让自己不跟社会脱节,我应该在做好项目管理这份工作的基础上,多出去走走,了解外面的世界,这样就【扩大】舒服区了。而不是不当项目经理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