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鲸爸第001篇原创文章
高考再来一次,你能上985么?
这段时间,全国各地高考成绩相继出炉,不管是喜欲狂还是泪满襟,同样重要的高考志愿填报环节也随之而来。
即便得益于今年政策舆论的调控,各大媒体心照不宣,避开了往常一样对高考状元、对清北招生的追捧。但全民对高考的关注和探讨并没有停下脚步。
毕竟,高考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仍然是18岁成人礼后面对的第一次重大人生抉择。每个挤过这座独木桥的人,都体验复杂。
今天,我们不讲状元,我们只谈谈普通家庭子弟的高考。
在考学的路上,有一个天赋平平,运气也不怎么好的人。
2006年的夏天,他以0.01分之差与当地市重点高中擦身而过;
2009年,依旧有一个令人聒噪的夏天。高考成绩出炉,他以几分之差,被拒在一本线以外。
他非常沮丧。他觉得,如果再努力点,发挥好一点应该可以够得上985院校,那里才有他的梦想与远方。
心情低落时间很长,志愿填报时间很短。他把自己关在家里,对着厚厚的高考填报志愿指南乱翻和比较。
用最原始的笔和纸,凭借着对学校名字、专业名称以及周围亲戚的道听途说拼凑出来的主观臆断,草率地作出了影响他未来四年甚至一辈子的决定。
高考填报志愿前,他曾跟好友说:“我受够物理跟数学的枯燥了,大学我想选个偏文的学科?”当时文理分科,他所在班是物理实验班。
“你分数那么高,二本院校的专业应该任你挑吧,读什么专业都可以。”
最后,他去上了二本,但并不是想象中任性的学校、专业随便挑。而是,一路脱档,勉强进了一所普通高校。
只因,他不知道高校录取“大小年”现象,报了前一年大热的学校和专业。
只因,他也不清楚第一志愿后大部分人要“选择服从分配(调剂)”,只是蠢蠢地以为既然想去自己选的专业,怎么能服从调剂?
无知带来的恶果是,该年第一志愿大热,所报专业录取分数迈过了一本线!于是,一志愿脱档、二三志愿相继脱档,最后滑到了家乡本地的一个普通本科院校。
上面故事的主人公,不是别人,他就是我。
我仔细反思过我的这段高考经历,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个人视野的远近、家庭的格局大小、所处环境水平会限制你在人生关键节点的判断力。
如果当年再来一次高考,我能考上985么?
答案:不能。
著名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曾提出一个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他认为,一个人的发展会受限于其所处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从里到外分别是:
微观系统: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等。
中观系统:指各个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如果微系统之间有较强的 积极的联系,个人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相反,则产生消极的后果。
外部系统:人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例如,父母的工作环境。
宏观系统:存在于以上3个系统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
当年高考成绩虽然与预想中的有所差距,志愿填报也有点离谱,但这跟我当时的应试水平,特别是认知方式是偏离不了多少的。
1、在个人主观能动性方面:高考成绩出来时,我的心态是这样的:考砸了,感觉很丢人,更主要是失落和烦躁。于是闭门造车,不去主动联系同学、老师询问志愿填报建议,切断了自己新的可能。
2、受限于微观中观环境:身处闭塞落后的小乡镇,缺少参照学习体。周围的大学生一个手指头都数的过来。
能够考上本科,对这个小镇的居民来说已经是可以津津乐道好几天的话题。
听说我家要出大学生了,亲朋纷纷前来祝贺,同时,每一个人在离开之前都不忘热心地给出自己通过报纸或者电视上接收到的零散观念进行报考建议:
别折腾了,考上本科已经很不错了,去读吧!
当地读大学很好呀,可以经常回家。
师范好呀,当老师很吃香的,还可以考公务员。
我当时的内心OA是:
前面填报的几个志愿在省城A市,当地名校那么多,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师资等其他,政府应该顾不来的。而现在这所学校,是M市唯一一所大学,应该很重视吧。(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不是单纯,是纯粹的井底之蛙。现实情况是,单就GDP而言,2009年A市的GDP 是M市的19倍之多,即使近几年M市发展也很快,但差距依然在扩大,A市是M市的20倍之多。师资力量、外出交流机会、视野格局都是边陲地市所不能比拟的)
英语、数学这两大科目的学习感觉遇到了瓶颈,卡在120分左右,不知道怎么突破,如果再复读一年这两科能不能有大的进步心里没底。
在现在看来,这是一段段恨不得抽自己几个大嘴巴的经历。虽然有点荒唐,但这切切实实地发生在我身上。
上大学后,我发现在高考备考和志愿填报方面跟我有类似困惑和认知误区的仍大有人在,而这部分人几乎都来自相对落后山区的农村家庭。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高考备战和志愿填报不仅比拼的是个人智力、耐力的较量,同时也是一场比拼家庭教育认知、争夺信息资源的竞赛。
本来,电脑强大的搜索能力用得好就是一种强大资源整合能力,可以有效弥补山区信息闭塞的短板,为我们打开新的世界,遇见更多新的可能。
而目前的现状是,一大帮农村子弟利用网络沉浸在一个虚拟的玩乐世界不可自拔,从玩QQ游戏到网页游戏再到王者荣耀、吃鸡等手游……
大城市里用来交际、休闲的网咖,到了城中村和小村镇变成切切实实的黑网吧,一群小年轻喝酒抽烟打游戏看小片儿,还自我感觉很不错,以为这就是美好新生活。
山区贫瘠的环境,学校优秀师资流失,父母自己认知的受限,确实会极大限制我们普通家庭孩子的想象力,束缚了我们的认知格局。
细看这几年各省市公布的高考数据,来自一、二线城市的名校学霸,规律性地扎堆出现在近年高考榜单上。
难怪很多人在感慨:寒门难出贵子!甚至去年很多人调侃的“小县城再无清华北大”慢慢成为残酷的现实。
(2018年广东省高考,理科前150名集中在广深等沿海发达城市,其他边缘市县入围考生寥寥无几。
看到这,很多人可能按耐不住悲愤,又要开始吐槽了:说白了就是没钱的人,给不了孩子好的教育,好的环境。有钱才能任性呗!
对,钱很重要。但钱在保障了我们基本的衣食住行之后,并没有我没想到的那么重要。
毕竟,寒门难出贵子,但也出了不少贵子;
朱门物质条件优渥,依然有很多各方面的学渣。
孩子背后的良好家风才是这些学生高考成功的关键,精神上的良好指引永远比物质上的供给强大。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普通的平民家庭,都还在为融进城市生活而努力拼搏,也有部分人就在乡镇农村扎根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突破地域、物质限制,让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多一份胜算呢?
首先,作为父母,您的作用非常关键。因为在孩子懵懵懂懂的童年时代,他们是趴在您肩膀上的。你站得高,孩子才看得远。
1、要保持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这个迅猛发展的世界,用自律和努力让自己优秀起来。很多时候,仅仅是父母表现出来的自律和好学,就可以感染孩子,带动孩子一步步迈向优秀。
2、保持第一次做父母的谦卑。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年龄大、经历多不代表观念就对,决断力就强。学会倾听孩子,学会对外吸收教育经验,变化的世界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与时俱进。
家底差,起点低,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父母,我们自身不思进取、原地踏步,自己出生寒门,又依然让下一代顶着寒门学子的称号。
其次,对于孩子自身,不管你是否已经参加了高考,如果你身处于一个相对贫瘠的教育环境,你都可以这样做:
1、多看书,看启发心智的书。读书是世界上成本最低的开启智慧、思维跃迁的方式。
2、利用网络社群的力量,看见更大的世界。
网络用得好,确实是把快速刺穿思维牢笼得好刃。知乎、豆瓣、有书,与各领域的大牛碰撞,让你看见更大的世界,遇见更多的可能。
不管是看书还是上网,强烈建议少去或者不去接触言情、武侠,不去沉迷追剧、网游,进入这些人为精心设计的虚幻空间会吞噬你的时间,腐蚀你的宝贵的青春。
家境好的尚且那么努力,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浑浑噩噩呢?
况且,你只有快速成长起来,心智成熟,做事靠谱,自己才更有话语权,父母才更信任你的决断能力,放心你做主自己的人生。
如果你自己连想要去哪儿,怎么去哪儿都不清楚,又怎么能责怪别人指手画脚,替你做主你的人生呢?
出生我们决定不了,但18岁之后的人生,掌舵者可以是你,也应该是你!
最后,践行真的很重要!
践行真的很重要!
践行真的很重要!
不管是出身寒门还是身处朱门,不管是清北复交还是中专职高,不同的人生轨道有不同的成长经历,但是凭着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和努力,依然有可能会殊途同归。
奋斗的人生不一定最成功,但一定不会太差。
文章结束,回到之前的问题:
如果当年高考再来一次,您能考上985么?
欢迎给出您的答案,并在留言区写下您的思考,鲸爸会一一细看并回复喔!
未来将至,鲸爸陪你一同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