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b3号的船长零零,一个爱学习爱分享爱挑战的二胎妈妈。本周我要与大家分享的一本书叫做图解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现存的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之一,它将先人所积累的医疗经验通过实践升华为理论的认知内容,并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对后世中医学理论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本书呢是以黄帝内经古本为基础,结合了多位专家和学者的建议,对黄帝内经进行了全新的图解式的解读,目的呢是将黄帝内经晦涩的医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使更多的读者能够接触到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并从中受益。
本书涉及内容较多,今天重点分享2个概念:5脏6腑、8脉、12经
我们常常在说五脏六腑,但是五脏六腑具体是指什么呢?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主要是保护我们机体运行。五脏呢,主要负责的其实就是我们身体的运行,如果说得直白一点的话,就是把我们人体所吸收的营养,然后转化为我们生存所需的能量。
六腑主要指的是胃、膀胱、大肠、小肠和三焦。六腑的话,主要负责的其实就是把我们吃进来的食物消化掉、然后有用的物质去吸收,没有用的物质去排泄。
我理解的是五脏六腑的分工是这样的,就是当我们把食物吃了之后,首先可能进入到胃,胃把它给把这些食物给消化掉,变成糜状,然后由脾将吸收的营养分配到五脏之中,然后食物的残渣由大肠小肠和膀胱排出。
十二经,包含了上身和下身的12条经脉,也称“正经”,主要是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包括: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属五脏(心、肝、脾、肺、肾)的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足三阴经。
属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的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腰背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手三阳经,分布于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经。
手足三阳经的排列顺序是:“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的排列顺序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是手足三阴、三阳,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的关系。其中,足太阳与足少阴为表里,足少阳与足厥阴为表里,足阳明与足太阴为表里。手太阳与手少阴为表里,手少阳与手厥阴为表里,手阳明与手太阴为表里。
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又称“奇经”。指的是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之间。包含:带脉、任脉、冲脉、阴维脉、阳维脉,阳跷脉,阴跷脉。
其作用主要体现于两方面。第一、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奇经八脉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第二、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好了最后总结一下,今天我为大家分享了五脏六腑、12正经、奇经八脉。希望大家对我们的国学黄帝内经有所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