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人物画廊的“非英雄”群卡夫卡笔下的人物,尤其是主人公,都是正直善良的老百姓,属于一般的中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带有作者本人性格的明显烙印。
他们共同的性格特征是防守型的弱者,在他们被动的精神状态中大致有这么五种——
用作者的话说——“人类的普遍弱点”:孤独感、恐惧感、软弱性、负罪感、虐待狂。
第一种本书其他场合已有专论,这里着重谈一下后四种。恐惧感在卡夫卡的精神状态中占有突出的位置,他的书信、日记里写到的那种莫名的恐惧随外可见。
他笔下的主人公往往感到无力掌握自己的命运,惶惶不可终日。《城堡》中的 K 惟恐天有不测风云,即使在夏天,也担心“会下雪”。
最典型的是《地洞》这篇小说,主人公“我”是一只不知名的动物,它挖了个很大的地洞,却时刻害怕外界敌 人的袭击,成天疲于奔命地一会儿补东壁,一会儿堵西墙,一会儿巡逻,一会儿放哨。
“我作为这样一个既宏大又脆弱的建筑物的主人,面对任何比较认真的进攻,我深知自己恰恰是没有防御能力的”,而“世界是千变万化的,那种突如其来的意外遭遇从来就没有少过”,可“危险迟迟不来、而又时时担心着它来”。
这篇写于 1923——1924 年的小说对主人公的这种恐惧症描写得淋淳尽致,反映了奥匈帝国的恐怖统治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心理上造成的灾难感,也生动描绘了自然界甚至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普遍生态。
卡夫卡的人物都是“非英雄化”的,是现代主义作品中常见的那种“抛入世界”的“小人物”,一般都是正直、善良的劳动者,对社会黑暗有不平,有怨怒,但他们的致命弱点是屈辱退让,逆来顺受,对强者、对黑暗势力 的袭击或欺凌缺乏自卫能力,因而在时代的风云激荡、社会上各阶级较量的时刻彷徨不前,拿不出行动的力量,听任命运的摆布而不敢“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语)。
《地洞》中那个惶惶不可终日的主人公便是对这类人物的心态的刻画。它说:“我从未有过占领欲或进攻心。”
但是,对于别人任何比较认真的进攻,“我都是无力抵御的。”所以一旦强者进逼,“就把我的贮藏品分些给他。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象这类胆小怕事但心地善良的人,也不失为较好的公民,若从正确的观点和角度去表现,也能塑造出多种性格和有意义的典型来。
文艺作品不等于生活本身,它应该比实际生活具有更多的层次和色调;高明的作家既能进入“自我”,又能跳出“自我”,居高临下;既能作“点”的深入,也能作“面”的概括,驰骋自如。
卡夫卡从“自我”出发的视 角,固然能集聚强光把作者的视线带入“点”的深层,但它撇开了“面”的整体,也隔断了与整体的联系。
这是卡夫卡的人物画廊与传统小说的人物画廊的显著区别之一。那些人物仿佛都以卡夫卡的“自我”为母题的各种“变奏”。
卡夫卡对于自己的软弱性是深有认识的,他在笔记里写过这样箴言式的自白:“在巴尔扎克的手杖柄上写着:我在摧毁一切障碍;在我的手杖柄上则写道:一切障碍都在摧毁我。
共同的是‘一切’。”①而卡夫卡想通过自己的弱点写出所谓“人类的普遍弱点”也是自觉的。
他写道:“我知道,生活上要求于我的东西,我什么也没有带来,跟我与生俱来的是人类的普遍弱点。
我用这种弱点……把我的时代的消极面有力地吸收进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