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作家和他的一本书成为了《纽约客》的现象级热点。
这位作家名叫 A.J.费恩,书是他的处女作——《窗里的女人》。
这本《纽约时报》评选出的 2018 年度最畅销书籍,还未出版就售出了 37 国版权,并由 21 世纪福克斯拿下了电影版权。
[美] A.J.费恩 著,于是 译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3-5
出版业难得一见的奇迹背后,多位美国文艺一线为其集体背书。
《至暗时刻》的导演乔·赖特、《伯德小姐》的编剧崔西·莱茨接手了电影的全盘制作,福克斯为其配备了艾米·亚当斯、加里·奥德曼、朱利安·摩尔等超豪华的卡司阵容。
原因无它,只因《窗里的女人》由内及外贯穿着相当程度的收割好评的讨巧因素——
悬疑、单身女子、精神创伤、社恐……
故事的女主角 Anna Fox 曾是一名心理医生,独居于纽约市郊富裕社区的一栋四层小楼里。在经历了一场身心重创后她无法出门,每天靠酗酒、看黑白电影、从窗口偷窥邻居度日。
《The Woman in the Window》(2019)工作照
一天夜里,安娜听到一声尖叫,随后她透过窗户目睹了一起凶案,受害者是新邻居拉塞尔一家的女主人。她急切地报警说明她看到的一切,邻居却矢口否认家里有任何异常情况发生。
那名遇刺的女人真的存在过吗?这个看似平静的社区里,藏着什么秘密?还是一切都只是她的幻觉?
魔幻惊悚的画面之下,费恩的文字具有一种无与伦比的现场感和自如调度生活的掌控力:
我倒是非常感兴趣,不是对她的身体感兴趣——苍白的脊梁骨,像发育不良的翅膀般凸起的肩胛骨,裹住双乳的浅蓝色胸罩:不管是哪个部位,只要这些景象隐约出现在我的镜头里,我都会立刻看向别处。
我感兴趣的是她掌控的生活:不止一人份的生活。比起我的生活,她至少多了两倍份额。
而 A.J.费恩近日被《纽约客》、“面向千禧一代的《纽约客》”《The Outline》等媒体热议的原因出人意料——
这位出版业新贵的一切尽是虚构,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
A·J·费恩,美国知名撰稿人
A.J.费恩,本名 Dan Mallory(丹·马洛里),一个痴迷于编造谎言的“连环撒谎者”和文坛大盗。
1.
丹·马洛里就是那个“窗里的女人”
作家与书的关系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是把书里的主角当成自己的人格面具。
书里面,《窗里的女人》是一个关于欺骗和操纵的故事;书外面,马洛里用“欺骗和操纵”伪造自己。
像很多渴望成名的起步者一样,他急于为自己建立一个好用的人设(鉴于 Dan Mallory 艺高人胆大,请你不要轻易模仿)。
“想让一本书畅销吗?”
“那么,从说谎开始吧。”
如果真有平行宇宙,他的分身一定是电影中的那位“天才雷普利”先生,或是精通于操纵幻象的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此等非常玄幻的超现实人物。
雷普利(马特·达蒙饰)一心觊觎迪基(裘德·洛饰)的生活,最后这样的欲望竟扩张成想要将迪基取而代之,他缜密的心思不仅令人咋舌,冷静的犯罪手法更教人措手不及……
在成为畅销书作家之前,马洛里曾在伦敦和纽约的几家主要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包括著名的兰登书屋和小布朗出版社。
马洛里实施谎言计划的第一步是“升华”他进入职场的敲门砖——牛津大学的博士学位。
他告诉身边的作家和雇主,自己在牛津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但牛津大学后来证实,尽管马洛里在 2004 年完成了硕士学位,但事实上他从未提交过博士论文。
接着,在伦敦申请出版工作时,马洛里又夸大了自己的专业经验,获得了许多前同事认为比他应获得的更高的职位。
后来,他声称收到了竞争对手出版社的邀请,并因此获得了晋升。
从患上不治之症,到家人的死亡,再到大面积伪造简历,“个人关系”全都无一幸免地成了马洛里虚构其新身份的利器。
《纽约客》披露,马洛里曾向出版社的同事们谎称自己患上了无法治愈的脑瘤和脊椎肿瘤,但之后却奇迹般地康复了。
他还多次声称,自己的母亲还活着的时候,要么是在生病,要么就是在走向死亡的路上;自己的哥哥还自杀了。
纸终究包不住火,马洛里还是暴露了过往的经历与不堪,他将撒谎成瘾的行为归因于自己的“双向情感障碍”。
被全世界诟病的健康人格杀手——原生家庭创伤,在马洛里这儿同样也是一份令他无法直视的“黑历史”。
马洛里说,青春期母亲与乳腺癌的斗争构成了他生活的心理底色,尽管母亲已经康复,父亲却始终是缺席的,多年来他一直对自己的心理斗争感到“极度羞愧”。
他无法想象如果人们知道了他的内心斗争,将会怎么看待他。
“伪装似乎是更容易的途径”。
2.
文学版“美国梦”的另一面,漏洞百出、千疮百孔
为了规避人生道路上的窘境,马洛里把自己硬掰成了虚拟型分裂人格。
这个故事震惊了美国出版界,许多人惊叹他如何能在不露马脚的情况下实施如此精心的骗局。
但马洛里的“假动作”实际上还告诉了我们另一个故事,那就是找到一种方式完成自我的救赎是很多现代人的精神刚需。
即使你来自最艰苦的环境,即使你已经被命运的眷顾抹除,你也可以通过文学来改善你自己和你的生活。
这是一个文学版的“美国梦”,尽管故事的另一面漏洞百出、千疮百孔。
有趣的是,马洛里现象在美国文学界还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例。
提名 2019 年 第 91 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最佳女配和最佳改编剧本三项大奖的《你能原谅我吗?》,讲的就是美国传记作家李·伊瑟列尔伪造名人书信出售的真人真事。
《你能原谅我吗?》电影海报
或是有人写了一本自传体小说,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在洛杉矶艰难的街道上进进出出的帮派生活,结果作家本人却是一个白人中产。
马洛里就像是一位走虚构作家路线的高级别玩家,不少媒体和记者指出《窗里的女人》一书就是一本美国黑色电影和悬疑艺术片的集大成者。
这本书涉及到的作品,年代较早的有 1940 年代美国“无冕的最佳女演员”芭芭拉·斯坦威克的《电话惊魂》(Sorry, Wrong Number,1948)、希区柯克的《后窗》(Rear Window,1954)、西格妮·韦弗主演的 1990 年代黑色惊悚片《凶手就在门外》(Copycat,1995);
时间较近的千禧年之后,《窗里的女人》还暗含了斯皮尔伯格的《猫鼠游戏》(Catch Me If You Can,2002)和大卫·芬奇《消失的爱人》(Gone Girl,2014)两部电影之中“伪装身份”、“日常恐怖”、“真相与谎言交织”等情节元素。
《纽约客》认为,这些骗局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出版业和读者对新鲜声音的渴望,特别是对苦难的渴望。人们对各种各样的声音越来越感兴趣,这给造假和欺诈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马洛里的故事中真正让人感兴趣的,是他利用虚构的、文本的等各种手段制造一件结构精巧、的作品的非凡技能。
说谎是这整个文坛骗局事件中最诱人的表层外衣。
文学的工作——把无法言说的表达清晰,把看似杂乱无章的东西语境化,把一个人人性化——现在重又交给了作者,而不是书。
马洛里无疑是一个高明的写作者。在《纽约客》的采访报道中,他的处女作伯乐给写作初学者的一项建议便是——如果你想像马洛里那样写一个有广场恐惧症的角色,首先你自己最好也有广场恐惧症或类似的体验。
3.
马洛里为什么一定要撒谎?
从这一扭曲变形的故事中产生的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人们会像马洛里那样经常产生被迫说谎、歪曲和夸张事实的愿望。
心理学家特里什·墨菲认为,说谎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我们中的一些人只是比其他人更经常地说谎。每个人都会说谎,只不过其中一些人对说谎有相当大的瘾,并不是人的性格本质有多大不同。
而且,大多数人心中都有一条隐形的底线,只要在那道安全的关系“水位”上,任何友谊或重要的关系都不会轻易结束。
“有些人夸大并创造了故事,是因为他们觉得,仅仅如其所是是远远不够有趣的。背后的深层原因仍是安全感的缺乏。”
虽然谎言的规模“非同寻常”,但在业内人士看来马洛里的行为并不一定会使他成为美国出版业的局外人,毕竟,没有谁会拒绝猎奇和名声的到来。
就像一位出版总监说的:
有一些非常好的写作者极其认真,他们每天花很多时间和时间写文章。
还有一些人,他们与大牌经纪人共进午餐,做大买卖,并在报纸上登上自己的名字。他们喜欢那种权力感、知名度和魅力。
有的书,就是具有那种“让人读了停不下来的魔力”。它们的作者,是一群以假乱真的灵魂写手,是文学世界里的冒险家……
往往说出一个名字,就是一个关于书的惊喜和奇迹。
这样的作家是怎么得到所有人的宠爱的?敬请期待“美国文坛大骗子系列第二集——社恐孤独养猫酗酒的失意女作家如何成为名作家书信山寨女王”。
参考资料:
1.A Suspense Novelist’s Trail of Deceptions,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9/02/11/a-suspense-novelists-trail-of-deceptions
2. All the sad young literary fakes,https://theoutline.com/post/7064/all-the-sad-young-literary-fakes-dan-mallory-aj-finn?zi=shw4vmvn&zd=6
3. Dan Mallory, the fiction writer who made up stories about his own life,https://www.irishtimes.com/culture/books/dan-mallory-the-fiction-writer-who-made-up-stories-about-his-own-life-1.378565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