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山花开
❂原诗
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
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
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
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始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
从此一止去,将止扶桑涘。清颜止宿容,奚止千万祀!
❂翻译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144】
居住在城市附近,逍遥自得十分悠闲。
闲坐在高树浓荫之下,散步也只在柴门里边。
好味道不过是园中的葵菜,大高兴也只有稚子承欢。
平生不肯停止饮酒,停止饮酒将会心里闷烦。
晚上停饮就不得安睡,早上停饮就起床迟延。
天天都想停止饮酒,停止了,气血经脉将会虚孱。
只知道停止饮酒就不快乐,不知道停止了好处多端。
开始觉得停止是件好事,今天才真正与酒绝缘。
从此一直停止下去,将停止在扶桑树生长的水边。
清朗的脸容停止在年轻的模样,何止一千年,一万年!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50】
我家住在县城边,自任逍遥得悠闲。高树清荫下面坐,散步只到柴门前。
园中葵菜味道好,最喜幼儿在眼前。平生一向不戒酒,戒酒我心不喜欢。
晚上不饮睡不安,早晨不饮起床难。天天打算把酒戒,又恐经脉不循环。
只知戒酒心不乐,不知戒酒身健全。开始感觉戒酒好,真正戒酒在今天。
从此一直戒下去,一直戒到成神仙。戒得仙颜换旧容,岂止戒它千万年!
❂解释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143】
这首诗约作于元兴元年(402),诗人三十八岁。时间相近的作品有《和郭主簿》二首。这时诗人住在上京里老家,家境尚有略见优裕的底子。估计是亲人再三劝其戒酒,渊明也“决心”止酒(事实上后来破戒,亲人也不再阻止了),便写了此诗。
本诗充满了家庭情趣。通篇每句均有一“止”字,造成谐趣,仿佛亲人屡劝频频,渊明则屡答频频。首六句叙淡朴生活及天伦之乐,令人倾慕而沉思;次六句叙酒之不可止,诙谐风趣;后四句为过渡,似一劝一答;末四句叙止酒利身,直至成仙,正言中寓幽默,令人失笑。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48】
此诗为渊明闲居时所作。止酒,停止饮酒,即戒酒。诗人可以辞官,可以守穷,但不可一日无酒,饮酒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嗜好。所以对于渊明来说,停止饮酒将是十分痛苦的事情。但诗人却以幽默谈谐的语言,说明自己对于酒的依恋和将要戒酒的打算。诗中每句用一“止”字,读来风趣盎然,具有民歌的情调。
【张彦《陶诗今说》,p85】
此诗,可谓是诗人陶公的一首“闲适诗”,吃罢饮足之后,坐在树荫凉爽处、幼儿嬉戏中,悠悠然一首随心即吟的游戏之作。事实上,他戒酒停饮真的似其言:“将止扶桑”——戒到神仙居住的地方、日出之地扶桑了吗?否。由此诗看来,诗人居穷而乐也,忧道不忧贫。精神不为不佳。安贫乐道,可否否?争富未必安乐;幸福,奉献也。
在写作方法上,本诗的最大特点是,每句诗中都嵌入一个“止”字。这些“止”字,用得很是微妙:有的是“实词”,有意义,必用;有的是“虚词”,无实义,未必用。未必用而用之,也可谓“红花添绿叶”,亦见诗人写诗有创意,手到擒来,炉火纯青。
【《中国诗苑精华 陶渊明卷》,p88】
此诗约作于晋安帝义熙九年(413)。止酒:停止饮酒,即戒酒。其旨意与《形影神·神释》之“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相同,当是与《形影神》同时的作品。诗中每句都有一个“止”字,极富民歌特色。清温汝能评此诗云:“‘止’之为义甚大,人能随遇而安,即得所止。渊明能饮能止,非役于物,非知道者不能也。蒋丹崖调其乏酒,作游戏言,其视渊明固浅。陈祚明竟谓其故作创体,不足为法,则尤为苛论古人。不思渊明诗品纯乎天趣,此等诗非渊明不能作,亦惟渊明始可作。后之学陶者,固不必学,亦不能学。区区以成法律古人,去之远矣。”(《陶诗汇评》卷三)
【金融鼎《陶渊明集注新修》,p80】
说明:止酒,停止饮酒。这首诗每句都有个“止”字,这在陶诗中是比较特殊的一首诗。作者所以这样写,目的在于说明酒是不能“止”的,含有讽刺的意味。而且诗中说停止饮酒,就可进入神仙世界,长生不老,这种说法本身就是对止酒的否定。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归隐后的悠闲自在的生活。至于这首诗的写作年代,从“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等诗句看,当写在归隐后不久,约作于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四O六年)。
辑评:胡仔《茗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止酒》诗云:“坐止高荫下,步止革门里。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余尝反复味之,然后知渊明之用意非独止酒,而于此四者皆欲止之。……在彼者难求,而在此者易为也。渊明固穷守道,安于丘园,畴肯以此易彼乎!
张自烈辑《笺注陶渊明集》卷三:错落二十个“止”字,有奇致。然渊明会心在“止”字,如人私有所嗜,言之津津不置口也。“平生不止酒”一句尤奇,无往不止,所不止者独酒耳。“不止”之止,寓意更恬,此当于言外得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