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走在大街上,或跟朋友聚会聊天时,忽然被问到这么一句,“哎,看你这几年噼里啪啦敲键盘写了那么多文章,也没几个人看啊,有意思吗,图啥呢?”
不出意外,我的直觉回答应该是,“没人看就没人看呗,自己玩的开心就挺好的啊~”
你看,多少还是有点怄气的意思,不假思索的,要维护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正确性”,哪怕别人扔过来的这个问题,的确是个不偏不倚不褒不贬的中性提问。
所以,作为一个创作者,在一些孤独怅然的时刻,应该严肃认真地直面这个问题。
因此,我承认,我确实失落过,还不止一次。
写作,是我目前为止诸多业余爱好里执行力最好也是最持久的一项。
从2009年在QQ空间敲下第一篇极具个人色彩的随笔、而不是应试教育作文算起,迄今也是九年了。
曾经有那么半年时间左右,也就是2016年下半年,刚毕业的我带着刚做不久的公众号,迈出校园,才后知后觉撞上了已经渐渐“下半场”的自媒体内容时代。因为职业属性与个人爱好的关系,每天我都被各种各样的10W+洗礼,后来变成百万+,甚至千万+,看着别人家的爆文说不羡慕那是绝不可能的,于是研究各种运营手段也是我的一大乐趣……
由于内容的繁盛,很多平台为吸引原创作者入驻给出了巨大的福利政策。最多的时候,我同时经营着微信公众号、知乎、豆瓣、头条号、网易号、百家号、简书、微博头条文章这八个平台,全部在下班后的业余时间一个人运营。如果我还告诉你当时我的工作是单休的话。
不到半年,首先我的身体就亮出了信号。由于上班下班长期久坐,缺乏运动,体重渐渐失控。
更大的疲累,来自于精神上的压力,“文章写作”加上“多平台运营”,让我疲于奔命,更加急于求成。
终于,我不得不重新梳理自己的逻辑,开始选择性放弃不合适的平台;2017年9月份,在处理完一起搜狐号从头到尾抄袭我的公众账号事件之后,我终于伤痕累累,我想歇歇了。于是,数次,我与公众号上仅有的几百读者说过告别。
除了2016年下半年到2017年上半年这段时间,其余漫长的九年里,是我一个人在某个僻静的网站角落,闲时兴起,写着自己的秋冬春去、青春意气与思辨博弈。
就像我始终没有足够的理由说服自己,去把那些花式招展的涨粉手段用在自己的账号身上,我还是下不去手。
我想给自己留一片自留地,不在乎人来人往,一如多年前那些周末的下午,去网吧买几个小时乐子的我,没有选择打游戏,而是听着音乐写起了博客。
因为孤独是常态,所以我不觉得写作这件事需要坚持。
于创作者而言,应该有更宏远的使命。
想到我这样一个理科男成长路线,文学天赋匮乏的可怜,竟然也能在这样一条路上走好久,走到习以为常,就像每个傍晚沿着家乡的麦田、沿着江南的湖岸,舒坦地散步一般。
这一切,应该从路遥先生说起。
初二时,读过路遥的《人生》,高一读了《平凡的世界》。毫无疑问,路遥是我关于文学真正的启蒙。
作为黄土高原上土生土长的孩子,当我读到《平凡的世界》里的双水村,脑海里就能毫无障碍地勾勒出它最黄土高原的样子,当我读到路遥在小说里,把延安市化名为“黄原市”,把宝塔山化名为“古塔山”,把关中平原几近白描的写在第二部开篇,把1983年陕南汉江洪灾化名为小说里淹死田晓霞的那场洪水……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读出这部作品里一个又一个的线索和隐喻,同样黄土高原长大的我,当时读到这些时是那般心潮澎湃。
这就是文学的力量,穿越时间,跨越地域,感召着一个又一个的灵魂。
对于一个原创作者而言,作品应该是有生命力的。从创作者完成作品的那一刻起,作品就拥有了超脱于作者之外的生命力。
比如《诗经》里那些穿越数千年的绝妙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它的作者究竟是哪个谁,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因为这些诗已经有了超脱于作者之外的茁壮的生命力。
再想想看,路遥为了完成《平凡的世界》的写作,前后多次离开西安,在陕北甘泉县的黄土窑洞里,闭关式苦写。路遥随笔集《早晨从中午开始》,记录了其艰辛的创作心路。
现在,再回头来看这个问题,“如果写出来的文章没人看,也没人看得懂,还有意义吗?”
不觉得我们活得实在太小气,太慌张,也太虚荣了吗?
艰辛而努力的付出应该奉献给作品,尽可能赋予作品最高贵最有生命力的灵魂,才是一个创作者对待天赋对待使命最不辜负的态度。
当凝聚着心血的作品诞生后,短期内看,也许万众期待,夹道欢迎,也许默默无闻,不起一丝涟漪。但长远来看,大浪淘沙,吹尽狂沙始到金。正如文革中的顾准,90年代游离在文学圈之外的王小波……再者说,随着互联网的对信息传播的指数级贡献,所谓的“被埋没”的概率越来越小。
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每位创作者应该有自己心里的答案。
目前为止,这样的业余写作,是我的生活方式之一,我并不依此而生存吃饭,但却因此而多少生活。
我自知文学天赋一般,文学积累更是匮乏,所谓“创作”,目前来看,文学性实在谈不上,也多是一些随笔和个别几篇试水小说。有十之二三的文章能经得起五年以上的时间考验,我就挺骄傲了。
那些能够打败时间巨兽的伟大作品,无一不是创作者的天赋、阅历、绝妙灵感、超强意志力、体力和时代运气的结晶。
站在巨人的大母脚趾旁边,作为一个闲来玩笔的小小写作者,能记录下自己的光阴年华,自己的倏然所思,对我来说,就是一件不会后悔还挺有意思的事情呢。
至于有没有人看,有人懂,我会关心,但不会担心。
万千欢呼,本身就是一场巨大的误会。
千人过往,有那么一个人愿意读我懂我就够了。一年等不到,那就五年,总会有人可以的。
就像我真正读路遥的时候,先生已经离世15年,我们都生长于那片黄土地,我也亲身去过延安,在宝塔山上,畅想着少平与晓霞的古塔山之约,时间不是问题,空间更不是,哪怕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从来没有共同呼吸过一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