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自是自己,我指的还是自己,从字面的意思看,自我就是太过于关注自己了。看到过网上的一个人在问:“什么是自我?自我是什么意思?”,下面的留言很有意思,是这样的“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凡是总先考虑自己,但又不是太自私的那种。喜欢人都围着你转。自私的中性翻译词。好朋友这么说你说明他们包容你,不是很熟的人这么说就说明你很自私”。是的,这个观点我还是比较赞成。

“自我”我想是每一个人的天性,从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对于自己的东西总是想牢牢的抓住,比如玩具、衣服。除非自己不喜欢了,才会想着分给别人。
有兄弟姐妹的人应该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如果父母对待其他的孩子比自己好,或者常常夸其他孩子,自己的心里肯定会不好受,于是就会采取各种方法来表示自己的不满,有些孩子就会以生闷气的方式来抗议,而有的孩子就会采取各种方式来引起父母的注意,要让父母觉得我并并不比其他人差,如:自己多干活,表现自己懂事,或者用各种搞怪的动作来让父母开心一笑,更有甚者会去做一些坏事,与父母反着干来让父母围着他转。从这些表现无不体现出了都想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长大后的我们,可能会因为在家里父母会要求我们,你是大的应该要让着小的,在学校里老师教育我们要学会分享,在与朋友人相处的过程中得到过这样的教训“如果自己太自我,别人就不愿意跟自己玩”。有了这些因素的影响,我们就会刻意的收敛一下自己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于是我们在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了一种“谦让”。但是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的本性还是在以“自我”为中心。“谦让”只是为了博得别人的好感,别人的夸奖,当周围的人都围着自己,对自己给出这样的好评价时,我们的心里会美滋滋的。
还有一些例子也能更好的体现出我们还是在以“自我”为中心。比如一群人在一起聊天,当看到别人在那里高谈阔论,别人都围着他转时,我们的内心是不是有一种醋意升起。如果换成是自己在高谈阔论,自己的心里的那种满足感也会油然而生,就会表现得越来越好。

当我们在看朋友圈,逛空间时,看到那些晒生活照的,尤其是混得风生水起,比自己还好的那些人,再看到下面有一大片评论围着他转时,自己竟吝啬得连一个赞也不想给,当看到到有一天他发的朋友圈过得不如意时,自己反而会点上一个赞,心里暗暗的说了一句“你也有今天,谁让你平时那么狂的”。这不也是“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没有得到满足,而催生出的嫉妒心理吗?
最直接的就拿我们写文章发表来说,我们是不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登录看看,自己有多少人浏览了?多少个赞了?多少人关注自己了?多少人评论了?多时自己就会感到很满足,少时就会觉得很低落。

凡事其实都有一个“度”是最好的,古人云:“过犹不及皆不得其正”,只要我们把这个度把握到一个恰到好处。它就能有利于我们的发展,既然“自我”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就没必要一定要把它消除掉,那也是不可能消除掉的,我们只能把它控制在一个范围里,时刻反省自己,关注着它,如果它过了,我们就压一压,格一格。古人所说的修身,不也是在要求我们将自己身上所带的那些劣根性,通过自我约束将它控制在一个范围内吗?
所以我们只要将“自我”为中心的这种心理控制在能有利于我们进步的范围里,不让它过了演变成“嫉妒”这种心理出来伤人就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