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须臾之间·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须臾之间·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作者: 善行者大正 | 来源:发表于2022-01-21 17:37 被阅读0次

    原文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华杉讲

    冉有不知道老师的态度,就问子贡。子贡说,他去问老师。

    他进去,却不直接问卫国之事,而是问伯夷叔齐。这是子贡智慧情商之高明。他不直接问,就避免老师直接回答表态。当时师徒一门都在卫国,孔子言辞影响很大,要避免表态站队之嫌,为老师招祸。

    子贡就问,老师认为伯夷叔齐是怎样人哪?

    孔子说,古之贤人呐!

    伯夷叔齐做得对吗?这是人类永恒的问题!就像哈佛大学正义公开课上讲的,道德正义的两个原则,结果主义和绝对主义。结果主义认为道德的正确与否取决于该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对外界的影响。绝对主义的道德原则则认为,道德有其绝对的原则,有明确的责任和权利,无论所造成的结果如何。结果主义中最有名的学说是由18世纪英国哲学家边沁提出的功利主义,绝对主义的代表人物则是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康德。

    伯夷叔齐就是康德了。

    孔子是边沁还是康德呢?

    子贡问孔子,伯夷叔齐有没有怨言,孔子说,求仁得仁,何怨之有!

    这句话,是典型的绝对主义道德原则了。道德有其绝对的原则,有明确的责任和权利,无论所造成的结果如何。结果是自己饿死,也无怨无悔,求仁得仁。

    “明白了,老师!”子贡拜退,出门告诉冉有说,“老师不支持卫君。”

    孔子支持让国,自然就不支持争国了。

    张居正讲解说:“盖惟孔子为能谅伯夷叔齐之心,惟子贡为能谅孔子之心。一问答之间,而父子兄弟之伦,昭然于天下矣。”

    读书如此,就是神交古人了!

    正解

    儒家的精神,魅力就在于“绝对主义的道德原则”,即头顶灿烂的星光和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所以虽然说执鞭可富贵亦为,但其实还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但孔孟不是迂腐之人,关键是看大德还是小道,所以嫂溺叔援手为权,诛一夫而不为弑君。

    期间界限于心自知,但是也容易被人利用,特别是巧言令色的佞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须臾之间·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vaeh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