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只是表现方式不一样,到了一定境界其实都是相通的。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把它们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诗,闭上眼睛,就成了一幅幅绝美的画卷;阿炳的《二泉映月》是一首经典的二胡曲子,命运多舛、多愁善感的人用心听后,会忍不住泪流满面,它在如泣如诉悲惨的人生、凄惨的处境;《赛马》那欢快的节奏、激昂的曲调,会让你仿佛看到万马奔腾、气势恢宏的场面……
艺术到了一定境界是相通的,这里要对艺术、经典作品作一点个人解释。凡是艺术品、经典作品,必须真实、生动、深刻地反映现实的人与现实生产生活,经典作品更要求具有时代性。古希腊文明就充分地证实了这一点:哲学、文学、绘画、诗歌、雕塑、建筑……无是从不同领域展示了古希腊文明。
能够体验到艺术到了一定境界是相通的,还有一个前提,必须解放体验者的感官。艺术欣赏的对象要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培养这样的能力并不难,就像长期喜欢吃猪肉的的人来讲,能轻易判断出是饲料猪还是家养猪。只要你喜欢,多接触与比较,自然慧眼识珠。但必须具备一颗鉴赏的心,否则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囫囵吞枣,牙齿的功能都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整个人参果已经入胃。
艺术与经典作品的产生,并非与生产力、经济发展的速度成正比,否则现在到处都会是艺术品与经典作品。这是因为科学技术能解决的是技术的难题,但永远代替不了艺术和经典最需具备的人的最为本质的、内心的、朴实的、真实的、丰盈的意愿、想法与需要人工的精心雕琢的创造力。
科学技术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去魅性。“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云中谁寄锦书来”这种意境、念想也只有出现在唐诗宋词中。放到如今,何时相见,对象在干啥,电话、视频全然了之。没有不可知性、没有神秘性,爱情也失去了期盼性。建立在科学技术上的艺术,也到达不了某种境界,即使到了一定境界,也是很难相通。三D技术再先进,也无法真实反映绘画艺术的水平。
艺术到了一定境界是相通的,这种境界必须是与现实的人、人的现实生产生活、风土人情相关。艺术要从不同角反映时代的风貌、特征,体现出一定的时代性,否则成不了艺术,也无法相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