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周围肯定有一些这样的朋友或者亲戚,每天到了规定时间,他们总是会“搬个凳子”坐在电视前面,等着各类炒股节目请的专家介绍他们的炒股心得,他们认真听课,而且还记录了各类炒股“战法”,他们逢人便说自己又从哪个老师或专家那里学到了必胜的炒股秘籍。这样的人其实已经陷入了我们今天要聊的一个投资心理,盲目的相信权威。
肛门耳痛
我们盲目相信权威能到何种地步?看看“肛门耳痛”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这是西奥迪尼在《影响力》一书中讲的一个故事:
一名患者右耳感染发炎,当班医生给他开了滴剂,让他点入右耳消炎。医生本应在处方单写上:“Two drops,twice a day,right ear”(每天两次,一次两滴,右耳),但医生却把右耳(right ear)写了个缩写“r.ear”(rear在英文中有“后部”的意思)。而上药的护士在看到处方后,毫不犹豫的把规定剂量的药水点入了患者的肛门。
这个故事看似是个笑话,但他却明白无误的体现出我们盲目相信权威会到何种地步。健康对我们每个人都及其重要,而医学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这就造成掌握了丰富知识和强大影响力(不论是对病患还是对护士)的医生具有强大的权威性。除非出现一个更高级别或经验更为丰富的医生,不然某个医生对病患做出的判断很难被驳回。因此,看上去耳朵感染却对肛门下猛药不合情理,但作为体系内的患者和护士却丝毫没有怀疑过。当某个正统权威说话的时候,很多本来应该考虑到的因素就主动或被动的被忽略掉了。
米尔格拉姆试验(Milgram experiment)
提到服从权威的试验,就不得不说道大名鼎鼎的米尔格拉姆试验(Milgram experiment),又称权力服从研究(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是由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设计并实施的,他本意是为了测试在二战中参与的大屠杀德国纳粹追随者,有没有可能知识单纯地服从了上级的命令,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听到所谓“平庸之恶”①
具体实验过程如下:
实验小组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招募实验志愿者,并将招募到的志愿者两两分组,分别担任老师和学生,“老师”和“学生”分处不同房间,他们不能看到对方,但能隔着墙壁用声音互相沟通。
担任“老师”的志愿者会取得一张“答案卷”,答案卷上列出了一些搭配好的单字,而“老师”的任务便是教导隔壁的“学生”。老师会逐一朗读这些单字配对给学生听,朗读完毕后老师会开始考试,每个单字配对会念出四个单字选项让学生作答,学生会按下按钮以指出正确答案。
作为“老师”,被给予一具据称从45伏特起跳的电击控制器,控制器连结至一具发电机,并被告知这具控制器能使隔壁的“学生”受到电击。如果学生答对了,老师会继续测验其他单字。如果学生答错了,老师会对学生施以电击,每逢作答错误,电击的伏特数也会随之提升,电压最高会达到450V.
事实上,所有参加的志愿者都被分成了“老师”,而隔壁房间的“学生”则由实验人员假扮,并且对应不同的电压设定了不同的反应。
电压与学生的反应为了反映权威的作用,在老师的那个房间,试验小组会安排一个由工作人员假扮的 “科学家”,对整个试验进行指导。并在志愿者想要停止试验的时候,依次进行如下回复:
1. 请继续;
2. 这个实验需要你继续进行,请继续;
3. 你继续进行是必要的;
4. 你没有选择,你必须继续。
如果经过四次回复的怂恿后,参与者仍然希望停止,那实验便会停止。否则,实验将继续进行,直到参与者施加的惩罚电压提升至最大的450伏特并持续三次后,实验才会停止。
实验布局大概如图所示:
“老师”(T)会在“学生”(L)答错的时候给予“电击”。因为只能听到声音,所以实验小组在学生(L)的房间设置了录音机,录音机会根据“老师”(T)手中的电击按钮和电压伏数播放不同的录音,让“老师”(T)误以为真的有“学生”被电击。而当“老师”要求停止的试验的时候,则由“科学家”(E)对“老师”(T)施加权威的影响。首次的试验结果如下:
实验结果65%的参与者都达到了435伏以上的电压才停止,尽管很多人表现出了不舒服,甚至每个人都在电压达到特定伏数时质疑并要求暂停试验,但最终屈从于“科学家”的权威,没有人在255伏之前停止。
这样的结果出乎米尔格拉姆意料,因为在实验开始前的预测中,米尔格拉姆和他的心理学同事普遍认为只会有10%甚至1%的人会狠心持续到最大电压。他在之后的文章“服从的危险”中如下写道:
“……我在耶鲁大学设计了这个实验,便是为了测试一个普通的市民,只因一位辅助实验的科学家所下达的命令,而会愿意在另一个人身上加诸多少的痛苦。当主导实验的权威者命令参与者伤害另一个人,更加上参与者所听到的痛苦尖叫声,即使参与者受到如此强烈的道德不安,多数情况下权威者仍然得以继续命令他。实验显示了成年人对于权力者有多么大的服从意愿,去做出几乎任何尺度的行为……”.
如何抵御
服从权威有如此大的问题,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才能避免盲目的跟随权威呢?
《影响力》一书给出了免受权威误导的方法,首先就是要提前做好对免受权威误导的心理准备,提高对权威力量的警惕性;其次就是在碰到貌似权威的人物在试图影响你的时候,自问下:“这个权威是真正的专家么?”,如果不是,那么我们就没必要受他的影响,让我们把注意力从权威的符号上挪开,转而去关注那些真正重要的地方;而如果我们确实碰到了一个权威,或者以我们的知识很难进行判断,那么我们就可以进而问自己第二个问题:“这个专家说的是真话么?”或“这个专家这么说对他有什么好处?”。这样就会让我们的思维设立起层层递进的防护网,进而防御住权威对我们不必要的影响。所以当下次再碰到有专家介绍各类炒股秘籍或者推荐股票的时候,不妨运用上面的方法来深入思考一下。
————————————
①平庸之恶:平庸之恶的概念,是由犹太裔著名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提出来的。1961年4月11日,以色列政府对艾希曼的审判在耶路撒冷进行,审判一直持续到5月31日,艾希曼最终被判处绞刑。当时,阿伦特以《纽约客》特约撰稿人的身份,现场报道了这场审判,并于1963年出版了《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关于艾希曼审判的报告》,提出了著名的“平庸之恶”概念。汉娜·阿伦特认为罪恶分为两种,一种是极权主义统治者本身的“极端之恶”,第二种是被统治者或参与者的“平庸之恶”。其中第二种比第一种有过之而不无及。一般认为,对于显而易见的恶行却不加限制,或是直接参与的行为,就是平庸之恶。(援引自百度百科,本人不保证百科内容完全正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