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华民族人类始祖母——华胥氏

中华民族人类始祖母——华胥氏

作者: 咸鱼片 | 来源:发表于2024-08-28 16:31 被阅读0次

    在中华民族进程中,华胥氏是延续数千年之久的母系氏族尚存典籍的唯一称号。华胥是母系时代氏族首领、作为伏羲、女娲共同的母亲,被遵奉为中华民族的肇始祖母。

    华胥氏

    依据汉朝对远古“帝”大时代时间量跨度,以《周髀算经》的“历法时间量”为参考值,距今约11000~13000年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在上古燧人氏时代的后期,一个名叫“雷泽”的大湖旁边(今山东菏泽一带),生存着一个名叫“风兖”的部落。为什么叫“风兖部落”呢?“风兖”部落的名称源于古人对自然的崇拜,因为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的强大力量感到非常神奇,于是对日、月、风、雨、雷、云等自然现象充满崇拜,并赋予了神话般的说话。他们崇拜风,就把自己的部落取名叫“风兖”。

    因“风兖”部落语言以“华”音为基,又被称为华胥氏。

    从汉字含义来考察,华代表一切美丽(繁盛)的事物,古作“光华”解。因为上古时代崇拜太阳与火,所以称“华”,如火华;由于花果瓜菜有艳丽的“光华”,故又以华称瓜果,如树华。甲骨文的“华”字,即一株高大的树木,在树木上有很多枝丫,就如鸟在树上“筑巢为居”的象形,对“有巢氏”形象化的描述。

    同时,仔细分析象形文字中蕴含的寓意,从根部开始到上部的每一个分叉都分成“三”支的特征;中间一枝为主枝,而后“一生二”的形象化描述。是“合雄氏”初期,最基本的部落发展“三青鸟”模式。由此可见,“华”字也是初始字。也说明燧人氏、有巢氏、华胥氏之间的直系嫡亲关系,有史料记载“有巢氏”是燧人氏的父亲,值得商榷。

    91e9b64385c25056a2fe321b85155f9.jpg

    “胥”表示一个正在行走的人,从“胥”字的象形组合“疋”和“月”构成分析,“月”代表母氏渊源,男女相互撩拨,交合生子;“疋”,代表丈天步地,主司日、月、星天纲天纪的行踪。

    df475034ec2806ce7eb87c2313853a1.jpg

    再从造字本源的象形进行解读,“胥”是一条脚趾到大腿根的象形描述,“疋”字的象形,就如一个大脚印。

    “华”根部开枝散叶;“胥”光明正义的部落。由此可见,“风兖”部落用“华胥”作为族名,可能是与日、月、雷、电、火等光华(自然灵、植物灵)崇拜有关,主要想表达的是族人们居在繁花似锦、满谷飘香的山谷里繁衍生息。而华胥作为作为族长自然也因此为名。

    后世关于伏羲的传说中,“华胥氏”在雷泽所在地的杏花谷,看到一个大脚印,踩上去后怀孕“感虹而生”生下伏羲。而这个大脚印是“疋”字的象形,通俗化的语言,解读“疋”字,表述伏羲氏源于华胥氏。

    《山海经·内东经·郭注》记载:“华胥履大迹生伏羲”

    《世本》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曾祖母华胥氏。”

    《列子·黄帝》记载:“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伏羲、女娲生子少典。”。

    《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故而,华胥正是炎黄之祖也。”

    《路史·太昊纪》载:“伏羲母亲华胥居于华胥之渚,尝暨叔嫟翔与渚之汾,巨迹出焉。华胥决履以铨之,意有所动,因生伏羲。”

    《史记·补三皇本纪》:“太昊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华胥氏开始,她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华胥氏生伏羲、女娲,伏羲、女娲生少典,少典生炎黄二帝。”

    《绎史》引《帝王世纪》:“燧人氏没,庖牺氏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为百王先”。

    可见,“华胥氏”是伏羲女娲之母,炎帝、黄帝的高曾祖母,鉴于后世子孙的崇高地位及深远影响,华胥氏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母,被称为人祖。

    25f8737a6bc6ce99d72c89e809d5b38.jpg

    起源发展

    结合“华”和“胥”象形文字分析,华胥氏族,原为弇兹氏和燧人氏两族联姻或合婚结合于合黎山的“弇兹洲渚”,为桑蚕氏的子支。

    结合“胥”象形文字,对华胥氏时代特征进行剖析。现在“胥”字的象形文字已经缺失,或者说“胥”在商朝以后创造的新汉字。在《说文解字》中是“从肉。疋聲。蟹醢也。”的注解,是指蟹酱的意思。再结合周朝的《礼记·王制》中记载“大胥是敛,众胥佐之。”的记载,小胥和大胥都属于乐官。在《尚书》中周朝官职中也有“少正”是文官;“少宗”是祭祀官的职位名称。所以,从周朝官职上的设立推论,“胥”字在本源上绝不是“蟹酱”的意思。

    只有从“胥”字的象形组合“疋”和“月”构成分析,“月”代表母氏渊源,“疋”时代标识特征。同时,侧面也可以验证“弇兹氏”在古时称为“月兹氏”的推论。当然在远古时期弇兹燧人合雄氏初期,分别是“月”和“日”简约的称谓。如华胥氏极可能是“疋”,代表性文字标识化的符号,华胥并是“华疋”或“花疋”。

    再从“胥”字的上部分象形“疋”进行解读。在造字本源的象形,是一条脚趾到大腿根的象形描述,“疋”字的象形,就如一个大脚印。后世关于伏羲的传说中,华胥氏在雷泽,看到一个大脚印,踩上去后怀孕生下伏羲。而这个大脚印是“疋”字的象形,通俗化的语言,解读“疋”字,表述伏羲氏源于华胥氏。

    从象形上分析,应该是一个基础数量词。在古老的华胥氏时代,就有“一疋”的数量定义。在《小尔雅·广》有“五尺,谓之墨;倍墨,谓之丈。倍丈,谓之端。倍端,谓之两。倍两,谓之疋。疋有五,谓之束。”的记载。由此,“疋”字是“八丈”的计量单位。而在《圣经》旧约中“一肘”,约等于44.5公分。

    深入分析,华胥氏时代确立计量单位和度量衡,计量单位为了商品流通而设定,如果还是原始性的以物易物的物品流通方式,根本不需要明确的计量单位。再则,大禹治水传说中,大禹路过龙门时,在岩洞中遇见伏羲,睡梦中伏羲和大禹对话,告诉他华胥氏是掌管九条大河的女神,伏羲授大禹一根玉简,玉简的长度为1尺2寸即12寸,可以用于度量天地,大禹得到玉简后,最终平定大洪水。

    从“疋”象形文字和大禹治水传说,综合分析“华胥大庭氏”时期,应该有统一的度量衡,否则何以建造宫殿和水利,或者度量衡向民间推广。最为基础尺寸12寸是“天地之数”,同一年12月的“太阴历”相吻合。大禹时期由于战乱,各邦国的度量衡各成体系,大禹只有统一度量衡,才有完成治理大洪水的可能。秦朝统一六国后,首先要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度量衡和历法,历代帝王新政权的标准配置。

    而后,在《集韵·韵》中有“是也。古亦作疋。”的记载。在《说文解字》中“是,正、直。字形由日、正会义。”的注解。从“是”的象形文字分析,太阳在当空直射,在造字本义上:动词,夏至,太阳当头,适宜农务。夏至在古历法中的重要节气,夏至即入夏农忙时节耕种的起始日。所以,“疋”和“是”指农耕劳作农忙时节的“夏至”。由此,在商朝以前“胥”和“是”异体字或通用字。

    根据“华胥氏”在远古合雄氏时代,采摘和农耕的职能部落“天乙部”。在古汉语境中“是”夏至的意思,夏至和冬至在历法中最为重要的两个节气。在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候,太阳光强烈直射。所以,“华胥氏”也有“赫胥氏”的称谓,在《说文解字》中“赫”字同“是”意思相同,代表阳光照耀、光明正义和普照大地。而在伏羲氏时代,结合“是”和“疋”“正”的象形、意象和意境,以及同华胥氏和大庭氏之间的血亲关系创造“昊”字,后世文献中伏羲氏称为“太昊”。

    44ae42e07ed6d689310d9bc9e4e46d7.jpg

    结合“华”和“胥”象形文字分析,华胥氏,从弇兹氏和燧人氏之间的结合上,在血缘上最为正统的直系后裔,从“华”根部开枝散叶;“胥”光明正义的部落。在血亲和血缘之间表现在肤色,纯正的黄种人。后世中华大地以黄种人为主的色种分布,几乎没有其他色种群体的混杂,而世界其他地区都有杂居的现象。由此,可以清晰理解在我国正史文献中,“华胥氏”炎帝和黄帝母族的根源。而“华胥氏”成为东方和西方世界中古时期的“始祖母”,在于华胥氏时代初创农耕文明。

    华胥氏时代

    华胥作为国名,最早记载见于《列子·黄帝篇》。说黄帝“斋心服形,三月不亲政事。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四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擿无痟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云雾不硋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黄帝既悟,怡然自得,召天老、力牧、太山稽,告之曰:‘朕闲居三月,斋心服形,思有以养身治物之道,弗获其术。疲而睡,所梦若此。今知至道不可以情求矣。朕知之矣!朕得之矣!而不能以告若矣。’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而帝登假(通‘遐’),百姓号之,二百余年不辍”。

    这段描述似乎太过遥远缥缈,历代文学作品中华胥几乎与梦境同义。宋陈耆卿《赤城志·辨误门》:“《列子·黄帝篇》载黄帝游于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张湛注云:‘不必便有此国。《列子》《淮南》皆一时寓言,无庸援以为据。'”这段话颇有见地。

    但是,探寻华胥国的存在远比轻易否定更有意义。正像古希腊柏拉图《对话》提到的大西岛一样,没有因为此前有人竭尽努力仍未找到确证而否认它的存在,相反却因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大西洋西部海底接连发现轰动全球的奇迹,更多的人相信它是曾经失落的史前文明。华胥氏之国即是华胥氏族或部落,其存在既有华胥渚、华胥陵等遗迹留存和华胥履大人迹而生伏羲等文献记载证明,还有大地湾考古发现佐证。

    据程晓钟《大地湾考古研究述论》, “大地湾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甘肃东部渭河上游的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东侧,遗址分布在葫芦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级阶地和相邻的缓山坡上,现知遗址总面积达275万平方米。……1978~1984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对遗址进行了为期七年的考古发掘,共揭露面积13800平方米,出土陶、石、骨、角、玉器等各类文物近万件,清理出大地湾文化至仰韶文化晚期及常山下层文化各类房屋遗址241座,灶址104个,灰坑和窖穴321个,窖址35个,墓葬75座,壕沟9条。经碳14年代测定,其最早遗存的年代距今7800年左右。遗存包含五个文化期,上下跨越3000年左右。”

    这些遗存可印证华胥、伏羲传说,正如郎树德《大地湾考古与中国文明起源的线索》所说,秦安一带“至今流传着三皇之首伏羲和女娲的传说,天水现存伏羲庙,据《水经注·渭水篇》载,秦安县北山之上曾有女娲祠,考古发现虽不能证实这些传说,但是有关传说与考古发现不谋而合,说明了这个地区在华夏文明产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可见,华胥氏是我国史前时代的母系氏族,“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列子》)”,是黄帝梦游的理想国。剔除其神话成分,华胥氏之国应是中国史前文明真实存在。大地湾遗存约距今7800~4800年前。不少学者把这3000年文化与伏羲文化相对应,其实它的前期是母系社会形态,约2000年左右,这应是华胥国时期。其后期则是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转换时期,史前史进入更高阶段伏羲氏时期。

    华胥国的方位

    《列子》说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河图》:“地有九州岛岛,……正西弇州。”《淮南子·墬形训》:“天地之间,九州岛,岛八极……正西弇州……西北台州。”《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弇州之山,五采之鸟仰天,名曰鸣鸟。”与华胥国方位有关的“弇州”,不能认为是梦语而已,诸多文献的类似记载应不是一种巧合,或许在远古时期确有此地理概念存在,它指的就是时人所知的西方。

    历史上有三处真实的台州,一是今浙江境内的台州,设于唐武德年间;二是今四川境内的台州,唐贞观六年(632)处党项置西沧州,八年改为台州(治所在今四川若尔盖县西境);三是今山西境内的台州,金贞祐四年(1216年)升五台县为台州。但三处台州均比较后起,无法推断列子所处时代的台州所在。四川境内的台州符合《列子》对华胥国方位的描述,若在唐设羁縻州之前即有此地理概念,与弇州组合,与下文论述华胥国在甘南陇西则形成绝配,当然这需要进一步证实。还有一处就是《地形训》所载的台州,与弇州一样只指出方向,仅存在于传说之中。后世文献所载指向明确与华胥之国相关地名有四:华胥之渚、雷泽、仇夷山、成纪,华胥之渚、雷泽为华胥履迹始娠之处,仇夷山、成纪为伏羲生处。华胥履迹之地望可谓众说纷纭,有甘肃西和县、秦安县、陕西蓝田县、山西永济县、山东菏泽市、四川阆中县、江苏太湖。

    《诗含神雾》:“大迹出雷泽,华胥氏履之生庖牺。宋均注‘雷泽,地名;华胥,伏羲母。遂皇之世,有大人迹出雷泽,华胥氏履之生庖羲氏于成纪也。'”

    《遁甲开山图》:“仇夷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荣氏曰伏羲生成纪,徙治陈仓。”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

    晋·王嘉《拾遗记》:“春皇,庖牺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瓠子河》:“瓠河又左径雷泽北,其泽薮在大成阳县故城西北十余里。昔华胥履大迹处也。”

    《水经注·渭水》:“瓦亭水……故渎东径成纪县。故帝大皞庖牺所生之处也。”

    历代所记华胥之渚(洲)或雷泽均涉华胥履迹始娠同一件事,所以华胥之洲与雷泽是同地而异名,并非两地。伏羲生处仇夷山或成纪,也应是两名同地或两地有重合隶属关系。

    晋代之前文献记载的华胥履迹始娠之处有华胥之渚或雷泽,而伏羲生处则是仇夷山或成纪。虽然华胥之渚或雷泽未明所属何地,但应该与伏羲生处成纪为同地或相距不远。《水经注》说华胥履迹处在成阳(在今山东菏泽市北)雷泽,伏羲生处在成纪,两处相距数千里,显然不合情理。山东菏泽之雷泽、成、成阳等地名,可能来源于伏羲东迁后的地名移植。

    因隋设雷泽县,竟使一些学者只知成阳有雷泽,不少文献不加思辨不加甄别的沿袭附会“履迹雷泽成阳说”,如唐之《三皇本纪》、宋之《太平寰宇记》等。然而更多的文献或只提“华胥之渚”或只提伏羲生处,便撇开了“履迹雷泽成阳说”。如《元和郡县图志》《路史·后记》《通鉴续编》《图书编》《竹书统笺·前编》等。

    《路史·后记》总结前代说:“太昊伏羲氏,……生于仇夷,长于起城。”罗苹注曰:“生于仇夷,……即今仇池,伏羲之生处。地与彭池、成纪皆西土,知雷泽之说妄也。”

    《竹书统笺·前编》云:“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笺按:华胥,地名,在陜西蓝田县。小洲曰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而始娠生帝于成纪(笺按:《汉志》天水郡有成纪县,今巩昌府秦州也)。”成阳有雷泽,但并不是华胥履迹始娠之处。

    《开山图》说伏羲生于仇夷山,先考察一下仇夷山。

    《三秦记》:“本名仇维山,上有池,故曰仇池山。”

    《水经注·漾水》:“汉水又东南径瞿堆西,又屈径瞿堆南。绝壁峭峙,孤险云高,望之形若覆壶,高平地方二十余里,羊肠蟠道三十六回,

    《开山图》谓之仇夷,所谓积石嵯峨、嵚岑隐阿者也。上有平田百顷,煮土成盐,因以百顷为号。山上丰水泉,所谓清泉涌沸、润气上流者也。汉武帝元鼎六年开,以为武都郡。天池大泽在西,故以都为目矣。……常璩、范晔云:郡居河池,一名仇池,地方百顷,即指此也。”

    《元和郡县图志》上禄县“仇池山在县南八十里。壁立百仞,有自然楼橹却敌,分置均调,有如人功。上有数万人家”。

    据《西和县志》,仇池山亦名仇维、仇夷、河池、氐池、百顷、瞿堆。位于县南60公里处今洛峪镇境。该山系西秦岭南延余脉,呈北南走向,三面环水,一头衔山,尽于西汉水与洛峪河交汇处的河谷。其山悬崖峭壁,四面陡绝,山上地势平缓,沟壑纵横,泉水交盈,有良田千余亩。东西宽约3公里,南北长约6公里,最高山峰伏羲崖,海拔1793米,相对高程791米。……过去交通闭塞,与世隔绝,今有公路通山顶。西汉在此置武都郡,两晋为仇池国,北魏置南秦州,西魏改称成州。汉设武都郡,西邻天池大泽,即所谓“郡居河池”。史志描述一以贯之,仇夷山上良田百顷,清泉沸涌,一幅亦田亦泽的景象赫然在目,是远古先人居住生存的绝佳之地。仇池山主峰称伏羲崖,山腰有伏羲洞,是传说伏羲生处的具体地点。再辨析一下“雷泽”。

    《拾遗记》“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

    《路史·后记》“(伏羲)母华胥,居于华胥之渚,尝暨叔嫟,翔于渚之汾,巨迹出焉,华胥决履以跧之。意有所动,虹且遶(同“绕”)之,因孕”,洲渚、巨迹、青虹,与雷神密不可分。何谓雷神?《淮南子·墬形训》“雷泽有神,龙身人头,鼓其腹而熙”,

    《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雷泽即雷神之泽即大泽。吴即吴山,又称岳山、吴岳,古称汧山、岍山、西镇山。

    在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西北,北延至陇县。仇夷山上与百顷田相连的天池大泽又名河池、仇池为雷泽,恰好符合《山海经》这部早期地理著作的描述。其上文:“国在流沙中者,埻端、玺,在昆仑虚东南,在流沙中。在流沙外者,大夏、竖沙、居㬇(同‘焕’)繇、月支。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苍梧在白玉山西,皆在流沙西,昆仑虚东南,昆仑山在西胡西,皆在西北。”上下文联系,似乎可进一步证明虽然记在《海内东经》而雷泽、吴却在西方。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春,正月,丁丑,以成州言佛迹见,改元大足。”佛迹即大人迹,据陈泽《关于伏羲生于仇池考述》说,在仇池山之天池大泽畔遗迹犹存。“大迹出雷泽”,何必成阳雷泽?像宛丘之陈、成阳之成、成阳雷泽等地名,当是伏羲东迁带来的地名。华胥之渚在陕西蓝田也显与伏羲生处稍远,且不符合“在吴西”的条件,县境之华胥遗迹也当是伏羲母子东迁留下的。至于说雷泽在秦安、永济、阆中、太湖,应属孤证不取,不赘述。

    最后辨析仇夷山和成纪的关系。

    伏羲生处既有仇夷山的记载,又有成纪的记载,仇夷山和成纪是什么关系呢?成纪,西汉置县,在今甘肃静宁县西南,唐移治今秦安,宋移今天水市,明省入州。古之成纪与汉以后之成纪不同,非一县域之地,但无论汉代成纪还是唐宋成纪均在古成纪范围内。仇夷山在今甘肃西和县洛峪镇,与成纪一样同为伏羲生地,汉设武都郡后称南秦州、成州。联系成纪又称秦州,说明仇夷山在古成纪范围内,在成纪南部。伏羲生于仇夷山、生于成纪,只是从不同角度的记述而已,并无实质区别。古成纪地域甚广,位于汉水(按:时西汉水与汉水相连)、渭水上游,包括今甘肃陇南市北部和天水市。

    从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综合而言,准确地说,伏羲生处在成纪仇夷山,华胥氏之国在古成纪。因伏羲迁徙,伏羲生处由具体地点仇夷山演变为大的区域范围成纪。《路史·后记》“生于仇夷,长于起城(罗平注:今秦治成纪县)”的描述,可能更真实地反映华胥、伏羲的活动轨迹。

    华胥氏历史与文化

    华胥是上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杰出的部落女首领,伏羲和女娲的母亲。

    郑樵《通志》:“《春秋世谱》云: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

    伏羲、女娲号称人祖,华胥因此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母,是华夏之根、民族之母。作为上古时期唯一留下名称的母系氏族,其族名(即国名)和首领均称华胥,存在于约8000~5000年前,与大地湾遗存年代相仿佛。历代华胥为族群生存和延续,带领远古先民们不断的游徙,足迹遍及包括仇夷山在内的古成纪乃至关中地区,创造了早期渔猎农耕文化。陕西蓝田为末代华胥后期活动地区,逝世后葬于蓝田山,现存诸多华胥遗存。

    《太平寰宇记》:“蓝田县蓝田山,古华胥氏陵在县西三十里,一名玉山,一名覆车山。……亦灞水之源出于此,又西有尊卢氏陵,次北有女娲氏谷,则知此地是三皇旧居于此。”

    雍正《陕西通志》:“蓝田山,一名玉山,一名覆车山”,“按后魏《风土记》云,山巅方二里,仙圣游集之所,霸水源出此。又西有华胥氏陵、尊卢氏陵,次北有女娲氏谷,则知此地是三皇旧居(《寰宇记》)。”

    《西安府志》:“华胥渚,在蓝田县北三十五里,伏羲氏母居也。今有陵及华胥沟、枯枣树、毓圣桥俱存。”

    《贾志》:“三皇祠,在县北三十里,祀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葢伏羲、女娲皆华胥氏所出,故祀于故里。”

    《贾志》:“华胥氏陵,在蓝田县西北三十五里。”

    《路史》:“太昊母华胥,葬覆车之原,即蓝田山也。。”

    《长安志》:“‘冡在蓝田县西三十里’,《寰宇记》同(《路史注》)。在县西三十里”

    宋敏求《长安志》:“毓圣桥,在县北三十五里华胥渚上,传伏羲母居此。”

    由此可见,华胥陵也称羲母陵,在今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孟岩村。由仇夷山而散居成纪,而徙居蓝田,是末代华胥母子早期迁徙路线。华胥氏崩葬于蓝田,应是古华胥氏国的终结。

    此后上古社会便进入伏羲氏世代,无论东迁的部落还是留居西方的部落均称伏羲氏。至于山东泗水县与新泰交界处有华胥山,春秋时有华胥国,汉置华县,可能是伏羲东迁后,华胥氏旧族遗留下的地名,即移植地名。

    华胥陵作为中华民族始祖母华胥氏的陵寝,是中华儿女寻根问祖的精神殿堂,是传承文化根脉、凝聚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中国民间流传的“龙抬头”的日子,华胥陵的祭祀活动延绵成俗,已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寻根祭祖的圣地之一。2006年起,几乎年年在华胥陵前广场举行全球华人恭祭华胥氏盛大庆典。

    古文字学家顾实《华夏考源》:“胥、疋、雅、夏古字相通,华夏即华胥也。……华胥特为华夏,遂为吾种族之名。”

    在《中国文学史大纲》中说:“伏羲之母曰华胥氏,即赫胥,要皆华夏之异文也。”
    学者章太炎《中华民国解》:大略说中国古代以“夏”为族名,以“华”为国名。又说“夏”从夏水(即汉水)得名,“华”从华山得名。

    史学家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认为,中国古代部族大致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他在该书中还论证了秦岭在古代通称华山而汉水古名曾称夏水。华胥文化、华夏文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古籍文献多讲“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伏羲”,雷泽中的大人是雷神,雷神就是龙神,雷之声就是龙的发音,和雷相伴的闪电就是龙的形状。因此,伏羲便是龙神的儿子,女娲便是龙神的女儿,这也是“龙的传人”一说最早的源头。

    功绩意义

    华胥氏作为上古时期华胥国的杰出女首领,华胥在八千年前,在面临重大危机的时刻承担起了延续氏族生存的重担,带领远古先民们不断的迁徙,足迹遍及黄河流域和其它各地,开创了中国由渔猎文明向农耕文明过渡的先河。有文献记载,华胥氏怀孕期间,由于自然灾害造成食物匮乏,她率领家族部落走出蓝田来到渭河流域,后继续向西迁徙,到达甘肃成纪(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生下了伏羲。

    经考证,天水确有华胥氏族日益发展的古迹。由于华胥采取了各种措施,物质生活有了改善,其氏族部落人口也不断增长,需要寻找新的食物源地。于是部落内的氏族,有的留居,有的向北或向东发展,华胥则带领部落之民向北迁徙,其中一支居于华亭(今甘肃庆阳华池县),本人的一支居于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逐渐形成新的“聚落”。当地的土著氏族与迁来之族和睦相处,并加入其部落,尊奉华胥为首领。她们在生产、生活中,逐步摸索,发明了新的工具和彩陶器。这种制陶技术受到先民喜爱,很快在周围的氏族先民中传开,华胥便派族人去传授技术,帮助其他氏族先民制造彩陶。秦安大地湾、天水师步的氏族部落较为发达。在大地湾遗址中有半地穴式的方形、椭圆形简陋住房,陶器有红褐色与灰褐色两种。大地湾类型文化在西汉水和嘉陵江上游的西和、礼县、徽县等地区均有发现,说明华胥族人已迁入该地区,或是其文化已影响到今甘肃东南和岑南地区。同时,其他族群向西(今甘肃中部、西部及青海等地)和向南(今甘肃陇南、陕西汉中及四川等地)迁徙发展。华胥在成纪居住一段时间后,留一部分氏族在此发展,自己便带领一些氏族先民沿渭水东返。陕西宝鸡市发现的距今约8000年的关桃园前仰韶文化遗址,说明华胥族曾迁居于此。华胥族群发展有个重要特点,每迁徙开辟一处新地,都要留一部分氏族与当地居民融合,扩大族群,形成华胥族群新部落,并立“中”字风号为标记。然后,华胥本人则带领一些氏族继续东返。据考证,华胥氏自华亭经华池、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而迁至华山地区,创造了陕西西部和东部的彩陶文化。

    这是距今7000-5000年前的彩陶。其纹饰展现着“华”与“花”的鲜明特征。

    华胥带领的部落氏族较多,其中有一个氏族迁入商州(今陕西商洛市商州区),清代胡渭《禹贡锥指》云:“华阳,今商州之地也。《山海经》有阳华之山,即华阳” 。

    23c09e1a4ab47ff6b471c70051aea2e.jpg

    麻类织物的使用、网罟的使用和彩陶器具的使用,是渔猎、驯养、采集文明发展和农耕文明形成的重要条件和物质阶梯。大量文物鉴证着远古先民在那一时期的生活场景、情景,以及技术制造与艺术创作的水平,向我们展现着灿烂的远古文明。

    半坡遗址陶制纺轮的出土,还证明了当时的纺织技术。

    开启了女娶男嫁的婚姻礼制

    在燧人氏的初期和中期,仍处于落后的群婚和乱婚状态,影响了族群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质量的提高。到了华胥时代,虽然仍处于母系社会,但在母系长辈的导向下,女儿若看中男方,则采取女娶男嫁的婚姻礼制,既保持了女人在婚姻中的主动权,又激励了男方保持身体健壮和生产能力较强,以吸引女方来娶,这种婚制不仅使家庭有了初步的雏形,而且有利于子孙后代健康成长,是人类文明的又一大进步。

    开创了“中华民族”主体形态之源

    据文献记载,“中华”之名,来源于燧人氏的“风族”群体。这里讲的“风族”群体,就是指华胥族群体。华胥族群体,崇拜大自然之风。因为大自然之风的变化,会带来春、夏、秋、冬的变化。华胥族群体为了应对冬寒夏热之变化,观赏春暖花开之美丽,获取秋天丰硕之果实,于是立标杆挂飘带观测风之变化,并在标杆中部设置四方框架,在框架的标志物上记录风向之变化,预测春、夏、秋、冬的到来。专家学者把它称作为古代的“测风仪”。甲骨文记载了这种测风仪,书写为“ ”,进而演变为“中”字,并以“ ”来标志族群首领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在远古游猎时代,这种测风仪具有指向、定位的作用,为在森林和旷野中活动的人们指引方向,告知部落中心的位置,指挥、引导族人的行动。在华胥时代及其后裔,无论族群发展到哪里,只要设有“ ” 的符号,都标志着他们是风姓华胥人,史称华胥国人,即“中国人”。

    以下“中”字的书写变化 ,反映了中字的来源和本义:

    ee34f3eaadfad80a0947069e23274b7.jpg

    华胥族群不仅崇拜自然之风,而且崇拜自然之火光。据专家考证,华字来源于古木燃烧的火光,这种光明而美丽的火光景象,形成文字,书写为“華”。华胥人之所以崇拜火,不仅是因为火给人们带来熟食之美味,而且给人们在黑暗中带来了光明。“華”,又反映着鲜花的形象,反映着华胥人对鲜花的酷爱。鲜花,是美好、繁荣与雅致的象征。所以,满树火光之“華”,遍地鲜花之“華”,象征着美丽和光明。华胥族群的子孙后代,无论走到那里,都善于与当地民族融合,但必须用“華”为标号来表明自己是华胥族人,永远纪念祖宗。据统计,以华字打头为地名在全国有几十处甚至上百处之多,这就逐渐形成“中华民族”的主体形态。

    下图是“华”字的书写形态:

    ef0d132587d8e24616a198f3b570ae0.jpg

    这是“华”字从甲骨文、商周金文、秦小篆到现代繁体与简体的书写形象 。

    创造了“河图洛书”文化。河图洛书源于燧人氏时代的后期,专家学者认为,河图洛书是燧人氏后期风姓族群的创造,风姓氏族的主要代表是华胥族群。还有传说中的神女族群。从河图洛书产生的历史背景看,燧人氏经过千年繁衍发展,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提高,社会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物质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改善,精神生活必然有相应的需求,观测天象和风象变化,既是华胥人精神需求,又是现实生活的迫切需要。如需要预测季节的变化带来的祸福。风姓华胥族首领华胥和神女族首领玄女、兹女、素女,都是族群中智慧很高的人,她们在夜晚观察天象北斗七星或北斗九星的变化,并联想这种变化与大地风的变化有密切关系,逐渐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天索历”,从而预测它会给族群带来什么祸福。伏羲就是在母亲华胥族群河图洛书智慧的影响下,衍生创立了八卦图,也称“八卦易”,进一步预测了大自然在什么情况下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祸福。在伏羲八卦易的导向下,经过神农氏、轩辕氏和夏商周千百年的实践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简称“易经”。所以,河图洛书是“易经”形成的重要源头,也是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形成的重要源头。从河图洛书到“易经”的产生形成,不仅对中国科技文化发展有重大影响,而且对世界的科技文化发展也有重大影响。中外很多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源于“易经”的启迪。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扬振宁、李政道,德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汉森堡,丹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玻尔教授,都亲自讲了他们的发明创造和获奖,直接受到了《易经》的启迪。

    7e63449c3bbf14bbdca447af3325ef5.jpg

    神话传说

    相传,距今年8000前的华胥渚,一个女孩离开山洞外出采集果实时,看到湖边有一个巨大的脚印,她好奇的踩在上面,忽然身体内出现一种异样的感觉,瞬间,她脸颊绯红,整个人似乎腾空而起,升入云端。恍惚之中,她神智清醒了,发现自己躺在一片草地上,仿佛做了一个梦。据说,足迹是雷神留下的。

    华胥踩巨人足迹

    这个女孩叫华胥,是当时华胥渚的部落首领。她带领部落族人长期在华胥渚采集野果,可供众人食用的果实越来越少,她决定带着大家重新寻找食物源。她们顺着秦岭北麓的平坦地带,沿着渭河南岸一直向西,经过几个月的跋涉,她们来到一个水草肥美的地方成纪,也就当今的天水一带,这一氏族在成纪安家落户。

    华胥踩踏巨人足迹十六个月之后,生下了伏羲,又过了几年,华胥生下了女娲。伏羲女娲这一对同母异父的兄妹在成纪一直生活到青年时代,兄妹俩被尊为人类的人文始祖。

    那时候是母系氏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她带领族人 到处迁徙,求生存,到过临潼 骊山,临潼骊山有老母殿!骊山有华胥老祖的神迹!后来,落叶归根,老祖又回到华胥渚的部落,她出生的地方,这里有她的族人 ,她最后也是在这里瞑目的,她永远是我们 中华的始祖母!

    有关华胥的传说流传很多,最著名的有:女娲补天、女娲造人、伏羲画卦、伏羲女娲兄妹结婚延续人类和黄帝梦游华胥国等。在黄帝梦游华胥国的传说中,反映了许多关于母系氏族时代,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些基本情况。《列子》中说,黄帝梦游华胥国,华胥之人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好。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所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所利害,表明在母系氏族原始共产社会的一种社会形态,部落成员间人人平等,没有私人占有的嗜好等一些情况,传说黄帝在吸收了华胥国的一些治国经验后,经过二十八年的治理,达到了天下大治。

    综上述,华胥作为伏羲、女娲共同的母亲,中华民族的始祖母,是中华民族始兴和统一的象征。华胥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一大渊源和基础,孕育和影响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本源和民族文化的母体,是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

    华胥生活的母系氏族社会之后4000年左右,人类社会发展到炎帝皇帝时代,相传炎帝皇帝是伏羲女娲的直系后代,有大禹治水丰功伟绩,禹顺利继承了帝位,禹之后,“禅让制”终结,第一奴隶社会夏王朝出现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华民族人类始祖母——华胥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vetl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