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虎年差不多过去了,这一年凶啊,以打人开始,又以打人结束,现实告诉我们:人可以打,但是得有钱。我们每个人差不多都能做出这打人和被打的人做的事:拿钱,收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你情我愿。哎,这是什么狗屁导向呢?以后想打谁了就准备好钱?以后缺钱了就找茬儿去?这不都成旧社会天津的混混了吗。
大事咱也说不上话,就好好教育孩子吧,道德法制观念得把握住,这孩子是自己的。
陪孩子读书和自己读书不一样,自己读书要吗为了考试,要吗为了休闲,无论哪一种也不需要真的动脑子,只需要死记硬背什么中心思想,什么典故解释,要吗图个乐呵得了。但是给孩子讲故事不行,她会问问题啊,有时问的问题还真的是问题,得掰扯掰扯。
比如开篇讲窦娥父亲借了高利贷,一介落魄书生无力偿还,又逢开科,想进京赶考,又没盘缠,另外放高利贷的蔡婆看上了窦娥,想买过去做个媳妇。这下正好,窦娥就抵了高利贷,卖给蔡婆做童养媳了。讲到这,孩子就问,窦娥的父亲肯定是坏人,要不然怎么会借高利贷呢?嗯,是个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还得说元朝的社会情况。她这个朝代很混,她退回到了奴隶社会,社会分阶级,经济管理很弱智。元朝灭了南宋后建国,允许地主和大官僚的存在,尤其是在很多遭受战乱的地方,有钱人和大官僚把这个飞地啊破产农民的地啊连买带圈的就占为己有了。流民和破产农民就变成了佃奴,和奴隶无异。有些自耕户呢日子还算过得去,但是后来也不行了,因为苛税,元朝收丁税又收地税,还有无数的盐科税,茶科税等等,导致农民根本交不起税。交不起怎么办呢,大地主大官僚放高利贷,这些农民贷了高利贷就更还不上了,还不上就卖地卖儿女,最后变成了奴隶。地主和官僚就更富裕,再坑下一家去。这是当时的背景,不知道窦娥父亲是怎么沦落到家境一贫如洗的,但是他在变成奴隶或者考取功名之前,好像只能借高利贷为生。所以说处在那个时代,很多时候可能真的是没办法,窦娥父亲借高利贷也不能说他是坏人,不是因为行为不端吃喝嫖赌造成的,就是阶级压迫,赋税繁重,社会动荡,家境衰落,没办法了。
总是说“那个时代”,小朋友就会问“那个时代”是哪个时代?嘿,这也是个问题。因为上面我说很多了,元代没问题。但是你读原著发现,他讲的是汉代的故事,“汉庭一日承恩召,不说当垆说子虚。”因为他这个《窦娥冤》是根据汉代传奇《东海孝妇》改编的,当然是汉朝的事,但是你读起来吧,他又明明是说元朝的事物。比如科举,科举是隋朝才开始的,你这个故事要是汉朝的那窦娥父亲不用进京赶考了,汉朝还没科举呢,那时候举孝廉,你在家把自己名声搞好,坐家等着被举荐然后出仕就好了,比如曹操,曹操也是举孝廉走上的仕途,不是考试考出来的,汉朝就没有科举考试。所以这个《窦娥冤》他就是作者假借《东海孝妇》的典故,讲元朝当下的事,批判元朝当下的社会。我觉得《窦娥冤》不能跟《东海孝妇》等同,年代得区分开。
提到《东海孝妇》这个典故,就不得不说说《窦娥冤》这出戏的来龙去脉。小朋友也追问《窦娥冤》是真的吗?是历史还是故事。她是故事,但也有一点历史背景。因为是文学创作,那肯定就是故事,因为她又是根据《东海孝妇》改编的,多少又有点历史线索。《东海孝妇》是汉书里讲一个好官于定国时讲的事件。讲这个东海就是山东或者江苏张家港那边啊,有个媳妇侍候婆婆很多年了,婆婆觉得连累媳妇,于是自己上吊死了,然后媳妇被官府抓,屈打成招变成了杀人犯,后来清官于定国勘查时给这个案子平反了,所以就记录在了《汉书·于定国传》里了。这个《东海孝妇》里有血溅白练,说的是为证清白赌誓,把白练放脖子下,砍头后,要是被冤枉的话,血顺着白练往高处流。砍头后果然血往上流,然后又大旱三年。但是她没有六月飞雪,这个是经典啊,算是关汉卿的伟大创作,以至于《窦娥冤》在外网上的名字翻译成snow in midsommer。这个就是《窦娥冤》的出处。如果说她的“去脉”那就不得不提《金锁记》了。这《金锁记》不是张爱玲写的那个啊,这里是明代根据《窦娥冤》改编的昆曲《金锁记》,当然后来改来改去的京剧又有了《金锁记》。为啥明代不唱《窦娥冤》呢?这是因为明代她不爱听北曲,这《窦娥冤》是关汉卿写的,关汉卿今天北京人(一说河北安国人),他写的自然是北曲。明朝算是南方人建立的政府,江南子弟他不爱北曲爱昆曲,所以明朝就把《窦娥冤》按昆曲改了,加了很多人物和情节,大团圆结局,没有那么惨。改的不成功,但是因为适应了明朝的口味儿,这才使得《窦娥冤》这个故事传唱开来,继承下去,这是《金锁记》的贡献。前两年有个电影《窦娥奇冤》,剧本是把《东海孝妇》、《窦娥冤》和《金锁记》揉在一起了,改的还凑合,就是演员演技太烂了,没法看。
《窦娥冤》就说到这吧,其实百度上有很多资料,而且《窦娥冤》也是形成了一个研究方向,是很成熟的研究课题了,她是研究元杂剧和研究元代社会非常重要的文献,一颗中国文学史上的明珠。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小朋友和大朋友喜欢和珍惜这个文章这个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