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做最好的,做唯一的。”
这话其实很多人做不到,或者说不知道,不明所以。
有悟性的人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也不过是:“这不就是说要做自己吗?”
艺术家的直觉,然而,有多少人知道如何做自己呢?
“做自己”是个很“迷惑”的词,很多人压根看不清也看不见自己,或者说,即使照着镜子,也只能想到美丑。实际上,标准是什么?压根不知道。
也就是说,美丑是如何来的,如何界定?
这里还是停留在比较的阶段,包括很多人的做自己,也都是遇到事情解决事情,用自己的经验和阅历,然后甚至凭感觉去行事。直到出了更大的问题。
这时候,再想追根溯源,无异于“难上加难”。
你本身就陷进去了,而且你的习性或者说惯性,已经在此过程中,也就是在出现了更大的问题时,过去的种种早就被自己下了“判定”。
话说,不正是因为前面你没有觉察出问题,继而这么放任自由、大胆选择,然后,自然而然走到了当下这一步吗?
再回过头去看整件事,你又能觉察出什么呢?觉察不出来的,你的所思所想皆是围绕当前的问题在打转。
这就又冒出一个“问题”了:之所以出问题不正是因为你解决不了吗?你解决不了所以才是问题啊!
好像变成了一个“悖论”。
意思是,你好像从没有想过“因果”,更是不知“天高地厚”。不知天高地厚,其实说的是后面的自己,用“天、地、人”的角度,不难理解吧?也就是说,听话听音,说的就是不自知。
也是,当前是具体的,是细节的,是既定事实,和既定结果。
就事论事嘛!但这是就事论事嘛?
显然不是,所谓就事论事,指的更多的是事情的起因、经过。然后推导出结果。
也就是说,从前两者下手,去分析原因,去分析为什么会这样,去找到真正的问题所在,而不是在结果上下功夫。
诚然,好像结局已定,难道不应该想的是接下来怎么办吗?这是最大的“误区”。
话说,之所以造成当前的局势,不正是因为这样一路走过来的吗?意思是,正是因为你前面是这样处理的,然后,才一步步发展到当前的局势。
结果显而易见:这套行不通了。
偏偏你还想继续这样下去,还想像以往解决问题那样轻而易举、游刃有余,说到底是天真呢,还是天真呢?
这时候需要的是停下来,去找到真正的症结所在。
这也是为什么说,“一事是一事,这才叫就事论事”。
说白了就是,具体事件具体分析。
人自身是带着某种倾向性的,有人将此理解为“惰性”,但更多指责的是行为上的“懒惰”。这不是惰性,它更多的是惯性和习性,也不是行动上的问题,而是思维一时间难以逆转。
说白了就是:你企图通过重复同一种行为,然后收获不同的结果。
这符合普遍之规律吗?可你正是采用同一思维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啊!
殊不知,“你无法用提出问题的思维解决问题。”(by爱因斯坦)
也就是说,答案在问题的上游,你偏用下游的思维去看问题,如此能看出什么来呢?自然全是问题啊!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以“结果论”去得出结论,结果却是那些结论压根是“废话”,压根没办法让你去抵达你想要抵达的地方。成功学、鸡汤文、励志文,大多都犯了这个“通识”的错误。
你得专注自己的目标,你得认识自己的条件,你得明确条件和目标之间的关系,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继而去抵达你想要抵达的目的地。
否则,即使你“知道”了“原因”,还是没办法改变,更不可能去抵达到你想要到达的地方。
多少人就是在这里头“空耗”太多的时间。
简单说,以你的智慧,如果能够轻而易举做到,早就不成问题了,更不会有任何问题。但当下问题已经出现了。这不正说明,智慧不足吗?或者说条件不足?又或者说认识错误或认识不够?
如此,你还想着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这本身就有问题好吗!
也就是说,这时候其实真正需要的压根不是智慧的力量,而是这恰恰说明你的智慧的极限就在这。所以,接下来要做的是,不是通过你的智慧,而是去汲取更多的智慧。那么,智慧怎么来呢?当然是靠实践和时间来做填补了。
说浅显点就是:不断试错,不断尝试,不断去打开自己所“不知道”的地方。总的一句话就是,行动起来。而不是停下来思索。
那么,这里头就有一个很关键的东西:怎么行动?换句话说是,围绕什么去行动?
答案呼之欲出:你真正需要和想要的是什么?
肯定不是围绕问题去思考啊。解决问题只是一个很小的点,而抵达目标是需要经过诸多个点,像点和线的关系。之所以前面有“线”,那是因为这些点都不曾困住你。然后,你竟然觉得“点”才是关键,这本身就有问题好吗?
如此去思考,那也只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甚至都不见得是真正的问题。也许,只是一时间想岔了?想错了?想偏了?
这玩意儿就是“认知”错了。
这就像我们人生中会遇到很多很多的问题,而之所以会遇到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在走的是一条“最好的”的路。我们为了追求最好而不断去接近最好,表面上看,这似乎在说你很有进取心,甚至,传统思想也告诉我们“志当存高远”,包括说,“求其上得其中”。这些似乎都在告诉我们,你走的虽然艰难,但你是对的,艰难是对的,就该这么去走,就该经历这些……问题是,为什么别人可以轻而易举做到啊?难道是自己的问题吗?
很多人走到这一步,一不小心就陷进了深渊:否定自己,怀疑自己,或不知所措。
因为你想要却做不到啊!该怎么办呢?所以问题只能是出在自己身上?
然后去总结,去反思,去学习别人。
殊不知,“学我者生,似我者死。”(by齐白石)
偏偏很多人在这里又理解错了,不是说去“学习别人”吗,这不该是“生”吗?但实际上你学的是什么?恰恰是“似”,也就是“像”、“相”、“形”。压根没有把握到核心。
所谓学,不是学经历,每个人的经历都独一无二,哪怕同一种行为,认识也是不同的,有深有浅,你只是能做到而已,但不见得你做到就知道。就像我曾经说过的,你经历过未必就真的知道,意思是,你只不过是经历过这种经历,知道这种经历罢了。
所以,你的“学”实际上是“似”,继而自然没有结果了。
言外之意是,真正的“学”是什么,它不是“学谁”或“学什么”,而是“怎么学”。这条路才是正确的路啊!
就像你不是齐白石,你自然也学不成齐白石。如果你学成了“齐白石”,那你又是谁呢?别人已经有人在做了,你有且也只能是做自己。
所以,重点是什么呢?根据自己当下的现有条件,然后去认识自己的目标,接着就是可以怎么去接近或接触到自己的目标。
也就是说,你得先找到“自己”,你得聆听“自己的需求”,然后根据这个需求,或你对需求的认识,“因缺有需”,继而缺什么补什么。如果“补不了”,那就再想办法,再去调整方式方法,去尝试,去试错,去从错误中认识到错误,继而修正自己。
你羡慕别人的结果,这完全没用啊,你对这个结果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你只是想到和看到以及相信自己所想“想到、看到、相信”的东西。这是很狭隘的一面。这也是距离真相遥远的原因之一。
归根到底,你毕竟不是亲历者嘛!何况亲历者也未必清楚为什么能“成功”,这背后就涉及“机遇”。而所谓机遇,我说过的,可遇而不可求。如此一来,你的臆想、幻想、想象,它的前提就是错的。
所谓“可遇而不可求”,说的就是唯一啊!
也就是说,只有你意识到了,只有你看见了,也只有你把握住了。而这也恰恰是人与人本质的差别啊!
所以,你眼中的那个“最好”,实际上恰恰有且只能依赖“你的唯一”。
这一点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就像“削足适履”,多的是不自知的人。
如果你总是想着最好,想着做自己,反而离最好,离自己越加遥远了。
这实在是对“不要做最好,做唯一的”的误读和误解啊!
因为你还陷在“标准”中、“比较”中,以及你认为的“因果”中。你压根“看不清”自己,更是不清楚自己的处境,也从未真正认识自己。
这也就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准则了。
换句话说就是:“如果别人非理性地接受了某个想法,那么你无法通过说理,使他们放弃那个想法。”
因为,一开始就错了。前提错了。那么,你所建立的一切,就像在沙子上建立了一座空城,风一吹就全散了。
你若认识不到这一点,那么,你的理性或者说“智识”,它本就是虚的、空的、假的。如此,你说“最好的”、“做自己”、“唯一的”,也不可能真实。
归根到底是,这就是《西游记》最大的秘密了,“哲学三问”,或者说“人生三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去往哪里?
如是如闻,如是我闻,如来,道法自然。唯一自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