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喜欢夏天,因为很多种原因。

夏天可以穿漂亮的花裙子,父母一直想要男孩,所以我基本小时候没有长发,也没有穿过太多次裙子,被夸赞得最多的一套衣服是我妈妈自己给我做的西装马甲,好在长大了性取向没有问题,不然麻烦了。
夏天有暑假,可以看新白娘子传奇,七月长安的《你好,旧时光》里余周周会一个人在房间各种想象书里的人物,床单就成了自娱自乐的道具,我之所以爱那本书,是因为每个独生子女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长大了内心孤独,还是因为本身从小就孤独。
夏天可以吃冰棒,一个老爷爷推着自行车后边绑个小箱子,还会用厚厚的棉被盖着,那块木板敲击木箱发出的声音,是那个季节我觉得最期待的声音。只是在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不明白为什么要盖棉被在上面,后来说是为了保温,可是棉被不是应该很热吗?
而毋庸置疑,夏天最好的辰光应该就是晚上了,儿时农村的夏天,应该是最佳的了。一天的活忙完了,大人们三三两两从地头回家。进门之后,先从井里吊起一大桶井水,把地面、平台都冲凉了,有时候还会发出呲呲的声音,然后,将拎回的碧绿西瓜浸在井水里。村门口买的两瓶啤酒,也用井水冰镇。
待晚饭准备好了,便一家人在院子里,我拿小板凳,跟父母围在一起,边吃边乘凉,桌上大多是自家种的蔬菜,茄子,丝瓜,冬瓜,苦瓜,豇豆,再备几颗糖蒜,一小碟开胃菜,是炎夏最惬意的了。
小时候家里有平台,从院子里有楼梯直接上去,吃完饭就习惯性地拿本书,搬个躺椅,直到天黑才下来,在平台上躺着看天和看远处,那时候天空很蓝,几朵云漂浮在空中,几只老鹰纳凉从很高的天空中飞过,远处还会有轮船的鸣笛声,有时候走靠边一点还能看到邻居家的院子,看他们晚饭吃的什么,所以看书是假的,上平台偷懒不想写作业才是真的。
那时候的夏夜,总能听得到蝉鸣,蛙叫,最讨厌的还是蚊虫了,听说蜻蜓能吃蚊子,于是就抓一只蜻蜓放在蚊帐里,妈妈习惯性地点一盘蚊香放在床尾,那时候觉得蚊香升起的烟很好看,待读了书之后才知道古人用艾叶点燃薰蚊虫,那句"杯盘草草灯火昏"就应该放在夏夜才最相宜。
将躺椅从平台上搬下来,天就黑了,这时候星星就要出来了,天上的星星倒是很亮堂,只是只可远观,而地上的星星却可亲近,可捉玩,对的,萤火虫。不知道在哪部纪录片里看的,说如今城市灯火太过辉煌,以至于萤火虫便开始濒临消失。
旧时,乡村的夜都是一团漆黑的,树木,房屋沉浸在一片黑暗中,而农田也只是在月光里模糊不清。池塘边,草地上,忽明忽暗的萤火,乱窜,又像是在追逐。闪烁着,一不留神又消失不见。再然后,越来越多,忽明忽暗,忽上忽下,犹如星空倒映在大地。
这个场景,钱钟书笔下显得尤为灵动:"几星萤火优游来去,不像飞行,像在厚密的空气里漂浮。月光不到的阴黑处,一点萤火忽明,像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
拿几个玻璃瓶,装几只萤火虫,一闪一闪,在床头当小夜灯,有时候能盯着看好久,彷佛自己就是置身童话中,只是很少穿裙子,却竟也没有公主的概念。然后就在这样一个又一个夏天的夜晚,硬生生地长大了。
在后来很漫长的一段时间里,那个夏天记忆里的人都渐行渐远,离开了我,或者离开了这个世界。儿时的记忆,渐渐模糊,有的地名却竟然也叫不出来。那年毕业就再也没有回去的母校,和那些记忆里再也不会相见的人,都停留在那一个个盛夏了吧。而此后,才明白,这茫茫人海,若是相寻到一个可以低声询问心事的人,是莫大的幸福。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小暑节气,一候温风至,夏天把温热加入风中,大地上便不再有凉风,将热浪随风送来,这个温热的季节空气里充满的都是离别的味道。
所以这个季节,在这个摇摇晃晃的人间,时间像沙,握紧依然流出,小雨淅沥不断,耽搁了这个初夏,每一个背影都落满了人类相同的孤独。
记戊戌年小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