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明清小冰河时期

明清小冰河时期

作者: 时与猫璞 | 来源:发表于2024-05-15 06:35 被阅读0次

《广东通志》是明代郭裴创作的一本记载广东地方的通志。属于明清两代的地方志,记录著广东省内的事迹、气候、风俗、水利、人物、艺术文化等等。

《广东通志》记录了一段文字:武宗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冬,广东琼州府万州雨雪。明武宗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冬,广东潮州陨雪,厚尺许。

这段时间正处于中国古代明清小冰河期,大概的时间是从元朝到清末。其中,明朝灭亡后的1650—1700年间是整个小冰河时间中最寒冷的时期之一。

很多人也提出,气候变化也是导致明朝衰落的原因之一。毕竟极端气候会导致群发性的农作物减产,随后还出现饥荒、农民起义等一系列连锁社会效应,继而可能引发王朝更迭或者异族入侵。

小冰期(Little Ice Age)是指一段在中世纪温暖时期之后开始的时段。这个名称由弗朗索瓦-埃米尔·马泰(François-Emile Matthes)于1939年在美国地球物理学会的《Report of committee on glaciers》中创立。大约15世纪初开始,全球气候进入一个寒冷时期,通称为“小冰期”,小冰期结束于20世纪初期。

--------- 

明末清初《阅世编》、《庸闲斋笔记》,以及《明史·五行志》、《清史稿·灾异志》等等文献中都提到了小冰河气象。

明代承宋元的气候,继续为寒冷的气候,但是明朝比元代更干旱。竺可桢在《中国历史上的旱灾》曾说过:“除晋和南北朝以外,雨量特别少者为明代,当时旱灾之总数各世纪之冠”。

明代中叶以后,漫天冰雪的奇景再度在降临江南,华中,华南各地,太湖,鄱阳湖,洞庭湖,汉水,淮河都曾经结冰,“夏寒”,“夏霜雪”的天气纪录不绝如缕,而明代中叶期间冬无雪的纪录只有两次——一次是明英宗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一次是明宪宗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而当时的严寒天气,文献的纪录为:

《江南通志》:孝宗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及十五年(公元1502年)冬天寒,湖南祁阳江水冻合,浙东余姚江水冰合。

清代中叶以后,中国境内开始有现代气象里雨量和气温观测数值的纪录,研究并统计这些雨量和气温的数值纪录,以及北平古柏、古银杏树木年轮的变化,可看出清代中叶有较暖和的冬天。而道光以后,气候又转寒,再度进入小冰河期时代,也是中国有史以来次冷的时期。一直到清末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后,才渐渐转变进入暖期。然而就在这个转暖的时期,也遭遇了1892——1893年的极端寒冬。

北方冬季寒冷,冻死草木的情况时有发生,不足为奇。但1892年冬天,上海地区长年滔滔东流的吴淞江和黄浦江也在十二月封冻,河冰经旬不解。江苏苏州一带“冬大雪严寒,太湖冰厚尺许”。南京一带“冬奇寒,河冻十日不解”。这一带大雪至少东延至安徽南陵。嘉善一带“十一月下旬寒甚,河荡坚冰十余日,舟揖不通。十二月大雪二昼夜,平地积三尺”。而德清一带“十一月二十七日雨雪,冰冻积四五尺,大寒。至十二月初八日渐解”。萧山、余姚、象山、太平、临海、富阳等地的河港也都冻结。临海一带:“溪涧江河层冰合冻,为南中所未有。”《光绪太平县续志》中也说:“河流尽冻.不能行舟,花木多萎,百岁老人所未见。”

湘赣两省也经历了寒冬影响,从有限的史料记载来看,南昌一带“冬十二月大雨雪,树木冻折,禽卵成冰”。两省南部地区也都有相似的记载,如江西南安府崇义县,“冬十一月大雪,平地积雪盈尺,树木花草冻坏者多”。湖南永州府宁远县,“冬大雪,冰历月余,雀免冻死者无数”。

福建和广东两省1892一1893年寒冬中出现了大面积的降雪。

1893年1月16日闽浙总督向朝廷奏报:“闽省向来冬不见雪,或偶尔落地即化,从无积雪厚数寸者。光绪十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朔风严寒,入夜瑞雪缤纷,至二十九日平均雪深四五寸。”不仅是福州一地大雪,武平、龙岩、上杭、长乐、永泰、莆田、长泰、连城、长汀、大田、霞浦、同安、厦门等地的地方志记载,这些地区都出现了大雪积厚达一尺以上的现象,“问之八十老翁,均以为不经见云”。可见对福建而言,这次寒冬基本涉及到全省。

台湾苗栗“冬十一月大雪,十二月朔复大雪”。澎湖“一于一月天大寒,内地、金门、厦门大雪盈尺,为百年所未有,澎虽无雪,奇寒略相等”。就连台湾岛南端俗称无冬的恒春县也曾落过雪子。两广地区同样受到了这个寒冬的影响,珠江三角洲各地皆有这次寒冷的记载,“(十一月)下旬二十八日朔风乍寒,省城及附省各县,并韶州府罗定州等各属,得雪一寸至数寸不等”,这是广东巡抚刚毅奏报的情况。

地方志中广东中部高明的记载较具体:“十一月廿八日,大雪三日,落如珍珠,夜积作棉瓦,地尺厚,山树俱白雪,稻尽萎,大树多枯,自来广东未有之奇也。”西南部恩平“十一月廿八日、廿九日大雪,平地厚五六寸”。这次寒潮直抵海南岛,琼山“十一月大雨霜,寒风凛冽,前所未有,贫者冻死,溪鱼多死浮水面,勒竹尽枯,屯昌一带更寒甚”,这里已经是我国的热带边缘地区了。

然而这并不是明清最严寒的冬天,从河湖结冰来看,该年太湖的冰情是“冰厚尺许”,但顺治十一年冬太湖结冰可达“厚二尺”。该年河流结冰的南界到达浙江太平(今温岭),“河流尽冻,不能行舟”。以南的福州一带有大雪,但没有河流冻结的记载。而顺治十二年正月十五日,福州“大雪,山上积至一丈平地五尺。十六日,地冰冻,河水凝结可载行人”。这是福州一带河流结冰仅见的记载。从积雪的厚度来看,该年各地最大的积雪厚度在三尺左右,如浙江嘉善、镇海和福建连城、武平、永泰等地,而顺治十二年正月福州平地积雪可达五尺,康熙九年浙江及江苏常州、镇江一带的积雪可达丈余。从降雪的南界来看,该年的降雪地区仅到达广东和广西的南部,没有越过琼州海峡,海南岛上琼山只出现寒风霜冻,但正德元年(1506年)万州(今万宁)雨雪,“撒盐飞絮随风度,……霎时白遍东山路”,降雪已经出现在海南岛的中部,那里的纬度是北纬18.8度……

有太多的小冰河期关于极端气候的资料,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查查相关书籍。我在这里只是走马观花列一些基本资料。

其实从元代开始,我们这片土地就一直处于大的分合之中。国运动荡,民族命运诡谲,到了清末直接引来了西方蛮夷。这也没办法,极端气候必然导致物贫民苦,政权很难长久维持,只能在动荡中维系。即使是一时的安定,也无法解决长久的大问题,就好比一个问题在内循环中是无解的,只能由外循环来解决。外循环的破坏力是很可怕的,有些国家或者民族会在外循环中几乎灭亡。

幸运的是,复杂的地貌,内卷的各族,绵延的文化传承,这些因素最终让强大的中华民族战胜了外循环的敌人,也战胜了极端天气。如今,我们在复兴中走向强大,回到原本属于我们的位置。

--时与猫璞学习小字--

发现一些地方性记录书籍都很有趣,就是阅读起来有些费劲。等我以后能够安静宁脑了,就逐一去读读。

相关文章

  • 冰河时期

    生米煮成熟饭 妈妈认真地挑拣着白萝卜和青菜叶,将它们清楚地分开来切碎,弟弟则在猪食机下接着切碎的白...

  • “小冰河时期”要来了吗?

    这几天出奇的冷,温度是60年以来最低的,看消息,今晚,淄博的温度会达到零下21度,不能想象,我记忆中,山东的冬...

  • 日更|冰河之梦(1)

    第一次知道“冰河时期”这个概念,是在电影《后天》里,幻想着有一天冰河时期能再次到来,让地球重获新生。 全世界都没有...

  • 冰河时期冰川时代

    通过天文学角度来讲,冰河时期和气候变暖是相对应的,但是现在的气候一直是在变暖,因为太阳在不断衰老,会发出更...

  • 当阳光泼在我身上

    新年伊始,北方的冬天刚过,正是冰雪初融之际。当然,如今的山东半岛冬天是很少下雪的,听说我们即将进入新的小冰河时期,...

  • 明清‖“明清”简述

    今天开始陪伴营明清时期的历史学习。“明清时期”是明朝和清朝的合称。 明朝(1368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最...

  • 《哈佛中国史:挣扎中的帝国——元与明》读书笔记

    小冰河时期 过去有抚慰人心的力量,但她只是个传说。 对“动物的象征性力量”的兴趣反映出“人类把动物当做定义工具或人...

  • 这一年我很好

    快过年了,今年比往年更加特别~气候变化异常,全球迎来了又一个小冰河时期,所以今年格外寒冷... 加上一段疫情封控时...

  • 长篇连载《风雨欲来》(341)流民围城

    三月初五,小冰河时期的江宁依旧寒冷,北地的雪灾减产严重,饥荒一触即发,北地战争依旧持续,周国军队依旧势如破竹攻下梁...

  • 泥塑~明清小石狮子

    近几年随着收藏古代石雕的兴起,有更多的古玩爱好者,收藏家把眼光投向了这个领域,随着近几年的拍卖行情,古代石雕的价格...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明清小冰河时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vjm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