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来就是个非常懒散的人,别的都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只有孩子教育这件事是一直在认真思考的:该朝着什么目标努力,怎么才是对的。然而看过形形色色的孩子不同的成长轨迹,我却越来越迷茫,对于回答“该怎样教育孩子”这个问题更加没自信了。
这篇文章列举了我看到的各种不同的带娃风格,分别做一些点评。这些不同派别虽然风格迥异,但出发点都是为孩子好,这点是共同的。那些从本质上就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带娃风格则不在讨论范围内。
国内的补习派:疯狂的黄庄
疯狂的黄庄:超前教育“十字路口”这篇文章很有代表性。放学后家长再带着孩子上补习班到深夜,上初中就提前学高中的课,死磕奥数等竞赛。
即使监管部门设置了障碍让补习班开不下去,家长们也会自发组织起来,找场地,请老师,继续陪孩子死磕。政府虽然可以取缔补习班,却无法缓解家长的焦虑和孩子面临的竞争的激烈程度,高考的独木桥一直都在那里。
形形色色的补习班不仅存在于海淀黄庄,也存在于广大二三线城市。所有负责任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不管自己有多少资源,都会尽可能拿出来陪孩子死磕到底。
对于补习派我有两个观点:
- 超前学习是低效的,孩子在每个阶段应该发展跟那个时期的生理机能相称的知识技能。
学前和小学适合发展语言能力,小学和初中适合发展音体美,高中以后才适合钻研数理化。
比如少儿编程就是一件特别扯淡的事情,当游戏玩玩可以,太认真的话会事倍功半,几岁的孩子需要冥思苦想好久才能想通的逻辑,到十几岁时根本不用想就秒懂了,何不等到十几岁时再学习编程?
人生苦短,要学的东西太多,应该学会节省时间高效率地学习。
- 死磕奥赛是没有意义的。
搞比赛搞的是偏题怪题、奇技淫巧,这跟搞学术搞科研完全不是一个路子。刷题刷太多,反而损害了孩子对科学的审美能力和探索兴趣。这篇文章挺符合我的观点:博士毕业教国际课程,他说不能再教高中生“假的”理科了!
然而,我的孩子不用在国内高考,我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并没有资格批评这一派的家长。何况独木桥也有独木桥的好处:从小就承受得起这样的压力,以后还有什么事能难得倒?
对于从来没经历过这种极端的激烈竞争的孩子,要怎么才能教会他们“时刻保持斗志,面临选择时不选容易的路”?这反倒成了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
北美的推娃派
北美的孩子面临的竞争跟国内一样激烈,但这种竞争并不是标准单一的独木桥,而是在更多的维度上比拼综合素质,因而我无法再用“超前学习”和“死磕奥赛”来批评这一派了。
“虎妈”蔡美儿的成功,大家早有耳闻。我们耳熟能详的大佬们如盖茨、扎克伯格、马斯克等等,都有着绝不轻松的童年。近年来大学和大公司的选拔标准逼出了一个又一个多才多艺的神童。从最近几天的这篇文章目睹了美国家长推娃的盛况后,我内心现在慌得一批可见一斑:
小姑娘是俄罗斯裔,无论哪科,都是全年级第一名,精通四门母语级外语,分别是英文、俄语、德语、西班牙语(现在中文进步也很大),从幼儿园开始学习竞技体操,读的都是厚厚的希腊神话、文学名著,性格也温柔可爱。
还有这篇怎样让孩子选择世界?虽然是一篇故意贩卖焦虑的广告,但这生意也是迎合了市场需求,而非“把梳子卖给和尚”。
这一派几乎是绝对正确、无可批评的。虎妈的两个孩子不仅成材了,而且跟妈妈的关系一直很好,当年批评虎妈的那些人全被啪啪打脸了。
我见过的唯一一种有合理性但没有底气的批评,恰好也出现在上面那篇“推娃”文章的留言区,大致是这样说的:
上了哈佛、耶鲁,但没有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不过是培养出些吸血的资本家、虚伪的政客和律师,根本成为不了为人类的平等和进步奋斗的有用之人。
我说这种观点有合理性,是因为从小过于注重竞争的孩子确实容易被竞争限制了视野,踩着同龄人一步步迈向人生赢家,这只能算得到一个局部最优解,而非全局最优。
我说这种观点没有底气,是因为“缺乏价值观和人文关怀的教育”并非推娃派的致命bug,完全可以打个补丁把它补上;而反过来,提出这种观点的人,如果没有实力只有价值观和人文关怀,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发出这条留言的人,大概属于接下来要说的放养派吧。
另类的放养派
得到的《何帆报告》里有一篇《山村小学如何实现了逆袭》,何帆去考察了大山深处为留守儿童开办的范家小学,大加赞赏,说这是他所见过的中国教育理念最先进的小学:一旦放弃了对学习成绩的执念,反而可以卸下包袱,让教育回归它的本来面目。
曾经担任过北大附中校长的康健老师告诉我:“未来十年二十年,中国最好的学校一定是在农村,是小规模学校。”
我还希望你看到的是,这些乡村小学在培养的是孩子们公共生活的能力。如果学校不重视孩子们的互动,不能构建出孩子们的共同体,那就很容易会出现包括霸凌在内的各种问题。
范家小学之所以能够把孩子们教得阳光自信,没有想象中那些留守儿童的问题,就是因为成功地培养了孩子们的公共生活能力。孩子们去调研村里的历史,去和大人们做访谈,这些都直接锻炼了孩子们公共生活的能力。
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中也讲了这一段,但没敢大放厥词说这是最好的学校(当然不敢了,还嫌被黑得不够惨么 :P)。罗振宇讲得没毛病:
我们只要稍微调动一下社会常识就知道,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他们的一生一定不会差。不管能不能上大学,都不影响他们成为自食其力、有社会尊严、有手艺的劳动者。他们的根牢牢扎在这个社会里,他们获得幸福的能力一点都不比那些城市里的孩子差。
这位翟乃馨小朋友也是按放养的方式成长起来的。从8岁开始跟着父母去航海,到现在6年多,已经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这些年,丰富了阅历,锻炼了体魄,塑造了性格,过得很开心。至于学习则全靠各种MOOC网上学习资源,也养成了很好的自学习惯,但是能看得出来功课还是差了些:只有“自我感觉良好”是不够的,她很快就会在申请大学的过程中直面残酷的现实。
我也见过牧师家庭带着孩子在异国他乡传教,也听说过国内的一些以教授国学为主的复古私塾,这些都属于放养派。
放养派追求的目标是孩子过得“幸福”。然而“幸福”无法量化,也就无法证伪。既然无法证伪,就可以全然不接受来自前两派的批评:不管你们说啥,反正我的孩子活得幸福,反正我的孩子不跟你们的孩子在任何相同的维度上比较,我们追求的目标根本不同,谈不上谁优谁劣。
放养派也追求培养孩子成为“为人类的平等和进步奋斗的有用之人”,然而,我把这句话再重复一遍:如果没有实力只有价值观和人文关怀,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按照我现在这种懒散的节奏,肯定属于放养派无疑了。就算我想向虎妈学习,我也不知道该怎么样逼迫孩子才能既有效又不伤感情,目前还是倾向于连哄带骗想方设法引诱孩子的内在兴趣和动力。但是,一是节奏太慢浪费时间,二是孩子缺失压力和挫折教育,这些问题我都不知怎么办才好。
和我见过的放养派们不同,我内心是焦虑的、迷茫的、不确信的。教育孩子的方式一定有高下之分,但靠嘴炮是争辩不清楚的,只有等孩子长大了看结果才能见分晓。可万一错的是我呢?到那时为时已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