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确定效应:当处于风收益状态时,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规避风险,选择可确定的即便是相对较少的收益。
决策树:期望收益=收益值1*概率1+收益值2*概率2,决策树可以用来计算概率小于100%的事件的期望收益值。
2.反射效应:处于收益状态时,因为“确定效应”,人们更加厌恶风险,喜欢“见好就收”;处于损失状态时,因为“反射效应”,人们更加偏好风险,倾向“赌一把”。同一个人的风险偏好,在不同的状态下,其实是不一样的。
两套营救方案:
方案A:可救出200名人质;方案B:1/3的可能救出600名,2/3的可能一个人都救不出。大多数的人会选择方案A,是因为确定效应在起作用。
换一种说法:
方案C:400名人质将死去;方案D:1/3的可能一个都不会死,2/3的可能会死600人。大多数的人会选择方案D,在面对损失时,人们更偏好风险。
语义效应:方案AB强调决策者的得,而方案CD强调的是决策者的失,语义效应控制着决策者是收益还是损失的状态。如果你想“控制”决策者,将这三种效应融合,根据需求使用对应的话术。
3.迷恋小概率事件:在收益的时候,因为“确定效应”,人们会厌恶风险,选择见好就收;但如果收益实在很小,人们又会“迷恋小概率事件”,心态会从厌恶风险,反转为偏好风险,宁愿搏一把大奖金。
A,2元钱现金;B,一张花2元钱买的彩票,最高可中几百万。你会选择哪一个?从确定效应来说,人们会选择A,但是2元的收益实在是太小,与彩票的期望最高收益对比,人们会有一种侥幸心理,想着万一中了呢,虽然是不确定的,但是不确定带来的损失最多也就2元,但是不确定带来的收益可能高达几百万。
4.联合评估:评价一个事物,如果有明确的其他事物可做比较,人们就会“联合评估”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的利弊;否则,人们就会“单独评估”。
这其实是锚定效应的延展吗?当客户心中已有确定的事物即锚时,遇见新的事物,在做评价时,就会将已有的和新增的做对比,根据两者的性价比做出判断。
应用口诀:敌强独立,敌弱联合。
当比较对象处于优势时,则选择孤立,让对方和自己不在同一个区域出现;当比较对象处于劣势时,则可同屏出现。
5.淘宝卖家对各种效应的应用
突然想到一个之前经常买的小蛋糕,打的招牌是买一斤送半斤,其实这是将价格拆分开了,明明20块钱一斤的东西,标上价格30元和买一斤送半斤,其实买家没有损失,但让消费者觉得自己赚了半斤。
包邮-语义效应的应用:199元包邮和189元+10元运费,付出的代价都是一样的,但是包邮的说法让客户觉得自己是占了便宜的。
运费险/7天无理由退货:看到这两类保障,消费者一般会有这种猜测:既然卖家送运费险应该是对自己的产品很有信心,觉得买家不会退货。
满减-确定效应和沉默成本:满多少送多少,一方面满是沉默成本,另一方面送是确定性收益。
价格重构:心理账户:将价格均摊,在加入到情感账户等,让买家一方面觉得付出也不高,另一方面从心理也觉得是应该的。
总之一句话:淘宝上购物,套路遍地,确定好你的目标,直冲目的地,中途不要东张西望!
问题:锂电制造技术员:如果我想让客户购买我的高价值产品,可是客户公司又有该类型产品,我该怎么做?”
1.确定效应+损失规避:高价值产品可以给客户带来的收益:相关工作环节人工成本的节省,风险事故的避免等。
2.价格重构+联合评估:我方高价值产品使用年限长,均摊下来的费用比原有产品低。
3.确定效应:购买后我方提供的相关免费服务:技术培训,设备维护等。
4.锚定效应:高价值等同于高性价比的前提下,拉入另外一个同行业高价格低价值同类产品,以及现有产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