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咨询中的“信”与“不信”

咨询中的“信”与“不信”

作者: 心语花香 | 来源:发表于2018-08-04 17:08 被阅读78次
在信任的基础上保持觉察,才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心理咨询与治疗就是一个“听故事与讲故事”的职业。之所以把求助者讲出来的叫作“故事”而非“事实”,一是因为求助者的话,其真假程度心理医生根本就无法辨别,他不得不先学会倾听;二是因为求助者对自己说出来的话的真假也是难以辨别的,他所讲的全凭回忆,回忆就是“过去时”,讲给心理医生听的时候,时空已经发生了变化。除此之外,还有第三个原因,那涉及到求助者的求助动机,这动机可能来自意识层也可能来自求助者自己也根本就不知道的无意识。如此说来,心理医生对求助者的话只能采取“不可不信,不可全信”策略,跟听故事没有多大差别:不信,是对讲故事的人(求助者)的态度问题;全信,大概就是你(心理医生)本人的智力存在问题了。

    “不信,是对讲故事的人(求助者)的态度问题。”咨询中,心理治疗师对来访者的态度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如果态度不好,技术再好也不起作用,甚至可能会起反作用。这是我们建立咨询关系的基础,而关系是决定治疗效果的关键。信任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咨询师给予来访者充分的信任,既是对来访者的尊重,也是理解来访者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与来访者共情,设身处地地了解了来访者的感受,问题才能更有效地解决。来访者信任咨询师,才会讲述自己的心灵故事。而咨询师如果对来访者不信任,怀疑来访者说的话是不是真话,是不是实话,咨询不但不会收到预期效果,而且很难进行。

    “全信,大概就是你(心理医生)本人的智力存在问题了。”早在1975年,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就表明:当人们回忆一件事情的时候,并不是准确地再现它;而是对实际发生事件的一种重构。既然是重构,就存在不确定性。人的记忆并不像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么稳定,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它们是会调整和改变的。所以,来访者的故事,只是按照他头脑中认为的情境来描述的,只是他当时情绪和情感的表达,并不是客观的事实。我们要做的是通过来访者的“故事”了解来访者的认知水平、行为模式、处事态度等等,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全信”就没法工作了。

相关文章

  • 咨询中的“信”与“不信”

    心理咨询与治疗就是一个“听故事与讲故事”的职业。之所以把求助者讲出来的叫作“故事”而非“事实”,一是因为求助...

  • 2020.09.30

    信与不信之间没有中间地带,信就是信,不信就是不信,你信什么,什么就能给你力量!

  •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一一机法两种深信缺一不可

    (一)信机不信法 机、法与信,可以组合成四种情况 : ——信机不信法; ——信法不信机; ——机法皆不信; ——信...

  • 信与不信

    对于宗教信仰问题我一直以来的看法是:信则迷,不信则惘。任何宗教信仰,信到深处都是迷信,迷于宗教的规则理论而看不见其...

  • 信与不信

    在这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件事情如果你需要花费大量重复性的劳动去完成,恐...

  • 信与不信

    信,是直觉,是笃定,也是自己的信仰。 不信,是怀疑,不信任,对自己不自信的表现。 信者,相信自己能改变自己的未来。...

  • 信与不信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也有二十岁前不相信的,...

  • 信与不信

    如何去相信这是个很大的挑战,我基本上属于轻易相信的归类,虽然上当无数次,还是会不停的上当.好像总是学不会很好得去分...

  • 信与不信?

    看书,读鸡汤,读历史,读现象 你所读的所看的是真实的吗?是作者所记录的真实的生活经历,真实的历史,或者是真实的现象...

  • 信与不信

    很多时候,宁愿被误会,也不想去解释。信与不信,就在你一念之间。懂我的人,何必解释。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咨询中的“信”与“不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vpm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