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山夜话(2023.11.24)
今年起,区课堂教学竞赛首次增加组别2,参赛对象为35岁以上在职在岗教师。作为分管教学的管理人员,身先士卒带头参加,自是应有之义。
比赛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现场限时备课,第二阶段为无生演课,第三阶段为有生教学。小学数学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比赛已经结束。回顾参与过程,切身感受到----经历:蕴藏无限。
一、参与之前:需要哪些准备?
1.身体状况。于组别2的参赛教师而言,现场90分钟备课,再加上15分钟无生演课,仅从时间长度而言,对体能来说就是一个考验。为此,在比赛之前两天,我就开始规范作息,不再任性熬夜,确保每天6-8小时的睡眠。
2.心理稳定。于组别2的参赛教师而言,心理承受力要比35岁以下选手强一些,但是,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在拿到课题以后,需要冷静下来,先构思教学设计,再有序将设计记录在稿纸上面。条理要清晰,切不可避免自乱阵脚。
3.教学素养。对小学数学教材体系要基本熟悉,具体表现在12册教材,每一册教材分别有哪几个单元,分属哪些领域,不同册教材同一领域内容之间有什么样的螺旋上升关系,一些单元的起始课,有哪些经典设计可以参考……诸如此类,都是日积月累的教学素养,也是参加比赛非常重要的准备。
二、参与之后:又有哪些发现?
以上这些,参加比赛之前,通过了解往年比赛,参与赛前培训,一般都已知晓,那么,经历过比赛之后,又有哪些新的发现和想法呢?
1.见缝插针呵护健康。生命在于运动。“学习强国”有个计步的项目。在每日打卡的同时,也助很多人养成了关注每天走路的习惯。因为工作关系,周一到周五,每天基本都要走逾千步。周六、周日呢?则因为学生不到校,不巡视,所以走得少。储冬生老师在一次讲座中,分享自己导师在高铁站、机场等场所等候的时候,不是坐在那里,而是找个地方来回走走。这种做法给与我们很好的启发。年纪越来越大,对身体健康的呵护也愈加迫切。什么都不干,躺平并不是良方。有建设性的做法,是在正常工作学习与保持健康之间找到平衡点,见缝插针,善用碎片时间,让身体动起来,让生命长下去。
2.坚持阅读丰盈认识。现场限时备课,对参赛教师要求不可谓不高,多数参赛教师都反应时长不够,支持不够。何谓支持不够?即备课可以参考的辅助材料缺乏。时长不够,怎么解决?要求参赛教师对教材比较熟悉,对教学内容如何设计有所思考,有所建构。辅助缺乏,怎么解决?要求参赛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当中,多独立备课,积累独自备课的经验,提升独立备课的能力。贲友林老师提出,要在课堂中成长,要在研究课堂中成长。教师有多项基本功,其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当时推独立备课的基本功。
无论是解决时长矛盾,还是解决辅助材料的矛盾,都需要找到行动的路径。阅读是研读教材,实现独立备课的根本。逾越不了,也无法绕行。
3.躬耕实践推动落地。阅读,能够解决“知道”的问题,但是,仅仅知道,还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构思、形成,最终再予以表达。在阅读之后,还需要将读到的理念以及具体的做法,在日常教学当中积极实践,看看理念能否落地?在落地过程当中存在哪些问题?分析原因,寻找改进办法,再回到实践当中予以检验。如此循环往复,形成阅读、实践、反思的螺旋上升。
4.勤于笔耕厘清思考。实践之前的教学设计,再到实践之中的具体实录,以及实践之后的若有所思,都是阅读、实践的伴生产物。本是无痕,但要通过记录使其留痕。这样的借整理促外化的过程,也是一种基本功,恰好对应和匹配现场限时备课的要求。无纸记录非常普遍,有纸记录也不能抛弃。因为现场备课,除了教材和稿纸,再无其他。一切回到最初,看教育本真,试教师本能。
上述要求,为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通法。针对无生演课,还需要再增加练习。尤其需要通过练习能够做到在呈现完整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如何把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回答表达出来。这与有生上课有所区别,所以,还需要有针对性地练一练,以提高应答水平,优化比赛表现,争取更好的比赛成绩。
----2023年11月24日,写于桂山脚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