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短评:“国民偶像”景甜的骷髅岛三日游,不喜欢景甜的无视掉就行,她在与不在对电影无任何影响。
电影里那种与金刚怼的终极怪兽,创作灵感来源于启发了金刚诞生的一本书。
IMDB上对这部《金刚:骷髅岛,2017》的评分是7.1,豆瓣上却只有6.5。一般来说IMDB要比豆瓣的观点更公正。考虑到《长城》这种电影都能接近6(如果不是央视出来帮倒忙的话),豆瓣上的评分很大可能是产生了某种误会。果不其然,看了一系列评论,最主要是批评电影没有剧情。
2017电影《金刚:骷髅岛》海报这部2017改编版主要是一部怪兽电影类型片,同时又隐喻了一些东西,有着完善的逻辑。正如1933原作和2005改编版一样,电影《金刚》的不同版本,是对那时美国社会问题的投影。下面我试图用有限的知识梳理一二。
1933年,导演梅里安.C.库珀创造了金刚这个巨无霸大猩猩。剧情是这样的。
导演卡尔·丹汉姆(罗伯特·阿姆斯特朗 Robert Armstrong饰)为了完成他的电影而来到了荒无人烟的骷髅岛。一只巨大的非洲大猩猩金刚居住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岛上。然而它却被卡尔逮住并带到了纽约,在那里它成了供人观赏的怪物。卡尔一直为没有找到适合的女主角而烦恼,直到他遇见了貌如天仙的美丽女孩安·达罗(菲伊·雷 Fay Wray饰)。金刚在纽约造成了一系列破坏,后来抓着女主角爬上了纽约帝国大厦,被美国空军击毙。
1933年电影《金刚》片段
金刚看起来是大猩猩,却有人类的智力。在这部电影里,金刚实际是美国黑人的化身,非洲来源、黑色、野蛮、暴力,这正是那个时代的美国白人社会对黑人的认知。虽然奴隶制已经废除,但种族隔离政策要到32年后的1965年才被废除。1933年正是30年代经济大萧条,黑人们从南方大量迁徙到北方寻找工作,加剧了白人与黑人之间的冲突。电影中,金刚被强行带到纽约,后来挣脱束缚,在纽约街头造成破坏。金刚=被解放的美国黑人,纽约=西方文明,或者说白人文明的象征,这非常直白地揭示出那个时代白人心底对黑人的恐惧:一旦族群开始融合,黑人就会给白人文明带来毁灭打击。而最后,金刚劫持白人女孩,更是白人最大的恐惧和禁忌:在很长时间里,黑人男性不允许与白人女性结婚。金刚爬上了白人文明巅峰的象征:纽约帝国大厦,被白人男性的美国空军解救,传达的是黑人试图挑战白人文明被无情击败。
1933年电影《金刚》海报1933年的这部电影,准确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点,表达了白人观众们内心的心声,所以其出名绝不是偶然。用今天的观点来看,这是一部彻底的种族歧视电影。但在那个时代,并无不妥。
1976年,同一导演又翻拍了1933年的剧情,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加强了特技。
与众不同的改变,来自2005年,彼得.杰克逊的翻拍。彼得.杰克逊最厉害的头衔,当然是《魔戒》(求你别叫指环王了,会被笑话)三部曲的导演。
2005年电影《金刚》海报在这部2005年的版本里,可以轻易找到杰克逊那种宏大叙事的史诗风格,这部电影整整有210分钟!!!令人发指,也是绝对的业界良心。还记得那时大学还没毕业,我是在同学宿舍里看的DVD。用一句话来说:当时我就惊呆了。
这部电影的剧情表面上遵照1933年的故事,实际上却是彻底颠覆。
2005年电影《金刚》片段
所有电影的故事本质上是在讲述当时社会的思维和意识形态,中文叫借古喻今。在2005年,种族隔离已经不再存在,女性权利崛起,政治正确已经确立地位。所以在2005年的版本里,我们看到了一位不再是花瓶有自己思想敢冒险敢爱敢恨的女主角。感谢动作捕捉技术,金刚丰富的面部表情实际是由真人扮演,即魔戒里咕噜的扮演者。我们看到了金刚人性情感的一面,看到了金刚的柔弱和孤独。这正是从内核上颠覆1933年版本的地方。1933年的金刚,暴力、残忍,几乎看不到人性的一面,寓意着黑人像大猩猩一样野蛮;2005年的金刚,比人更有人性,更懂得爱与责任,寓意黑人也与其他人一样(特别是白人),内核是人性善的一面,他的暴力是为了保护他爱的人,他渴望理解和被爱护,也即被接纳。2005年,黑人与白人的通婚已不再是问题。电影里,金刚与女主角互相爱上了彼此。我们透过女主角的视角去感受金刚的善和爱,当最后金刚为了保护心爱的人,爬上帝国大厦与整个白人文明为敌勇敢“打飞机”时,观众内心的感受是同情、是希望金刚胜利活下来。对比1933年观众看到金刚时的恐怖和惊悚,希望金刚早点被除去,不同情感的传递正是其成功颠覆之处。
而这部3.24日上映的2017版,也在诉说着当下的美国社会。
与2005杰克逊史诗巨制不同,这部电影无时无刻不在摆明自己是长期系列电影的一部分。正因为此,其很多剧情可以不必详细交代而故意留下悬念(手动斜眼,其实就是为了以后骗钱)。时长压缩到了2个小时,剧情也比较简单。
2017电影《金刚:骷髅岛》预告片
上世纪70年代,一支集结了科考队员、探险家、战地摄影记者、军人的探险队,冒险前往南太平洋上的神秘岛屿——骷髅岛。他们的到来惊扰了岛上之神——史上最大金刚。经过一番惨烈的激战之后,探险队员散落在了岛屿各处。此时,队员们才意识到这次探险并不是一次单纯的科考任务,而是去探索怪兽存在的证明。
在这片与世隔绝、危险密布的丛林,无数怪异的史前生物暗藏其中,时刻威胁着他们的生命。队员们还遇到了神秘的原始部落,金刚的身世和其守护岛屿的原因也被逐渐揭开,原来,恐怖阴森的骷髅岛上还蛰伏着更凶狠残暴的怪兽……
这部电影,有一个明喻,一个暗喻。
明的是,在反战。
越南战争对美国来说是彻底失败了,不仅是军事上,更是道德上。任何美国电影只要反战,九成会拿越战做背景。更不用说,这部电影里还出现了一位二战飞行员,二战老兵睿智,热爱国家,为了保护家人而战,为了返回家园努力了28年;越战指挥官,盲目、狂热,没有理智,到了岛上就扔炸弹,明显在讽刺美军的越南作为,死了很多人后,眼睛被仇恨蒙蔽,结果给所有人带来巨大灾祸。这一褒一贬,意思再明显不过。一位越战老兵介绍他的AK-47步枪来历时,电影借他之口说出一句:“我们去越南时,那些农民一辈子都没见过枪。其实根本没有敌人,都是被逼出来的”。电影里,虽古怪却拯救了他们生命的土著是越南人扮演,骷髅岛的很多取景在越南完成。
二战老兵,背后是越南人扮演的土著 越战指挥官暗的,则是回应美国社会的保守倾向,表现了美国知识阶层的进步主义。
军方,保守势力的终极象征。呆板、固执,自以为可以用暴力和冲突解决问题,却招惹来更大的麻烦。而另一拨人,则是美国知识阶层的象征。一个地质学家,一个记者,白人精英的象征,两人联手,带领着其他各种肤色的队友逃离困境。记者作为女性,同样是对女性地位的肯定。黄种人景甜和其他黑人角色,都是花瓶的作用存在。这就明确表达了对特朗普移民政策的态度。在这里,金刚与人类之间已不再是黑人与白人的种族问题,毕竟军方指挥官就是黑人,而是反映了对待外来者和未知事物的态度。在骷髅岛这样一个自然之力统治的地方,保守势力只想杀光自己不理解的东西,作茧自缚;而知识阶层则试图理解,并联合可能的朋友一起对付自然可能扔给我们的终极怪兽,“不可破坏自然平衡”正是黑人教授的电影台词。
抖森与女记者附带一提电影里那种与金刚怼的终极怪兽,根本就是蜥蜴。这又要提起创作出金刚的那位导演梅里安.C.库珀。他从小就喜欢大猩猩,喜爱冒险。1929年出版的一本书,启发了他创作金刚,《Dragon Lizards of Komodo: An Expedition to the Lost World of the Dutch East Indies》,中文名《科莫多巨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失落世界的探险》。结合非洲国家刚果,Congo,梅里安.C.库珀就命名出了Kong这个名字(英语里C与K的发音一样)。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中文译名金刚是个音译的玩笑,准确中文意思应该是丛林之王。
蜥蜴巨兽 《科莫多巨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失落世界的探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