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早就想写,一直没时间,最近正好有两个老太太成了新闻热点,促使我完成此文。文的章题目如果严肃点,本来应该是《论科普和理性启蒙的重要性》;调侃点应该是《我为什么吃饱了撑的总发朋友圈》。
这两个新闻刚刚成为旧闻,一个是中医药表演艺术家刘洪斌;一个是八十多岁的老太太上飞机时往发动机里仍硬币,说是为了祈福。
中医药表演艺术家,以及层出不穷的各类大师,本身并没有什么可以讨论的。应该讨论的是,为什么这些骗子能登上各大电视台?为什么人们那么容易上当受骗?那些从小接受的观念,那些七大姑八大姨传授的“经验”,为什么没能在以后的教训和学习中得到修正?
尽管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可以方便迅速地传递信息和知识,但在传统强大的国家,比如中国、印度以及伊斯兰一些国家,启蒙理性却非常艰难。
这与城市建设一样,老城区改造,要比新区开发难得多。
前几天,和一个志同道合、热心科普的朋友说起科普,都觉得挺难,而且常常还不受欢迎。大家感叹:我们是不是吃饱了撑的?这两个新闻出来后,我对朋友说:科普和启蒙理性,既是为了生活的美好,也是为了自身安全。
虽然很难,我还是热衷于发朋友圈,经常转发批评神医、辟谣以及其它启蒙理性的文章,虽然能看懂文章人很少,甚至在有些人眼里是一个另类。有朋友曾好心地劝我:“你为什么发给别人呢?你自己知道什么是好的,你自己不上当,过好自己的生活呗。管别人干什么?我就从来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想法以及自己的生活。”
中国人过去是不太关注公共生活的,所有的问题都觉得是政府的事,认为家门外的事都不是自己的事。人们可以把家收拾的一尘不染,出了门,包括楼道如何脏乱,都于己无关。现在人们的公共意识强多了,但还是有人喜欢把公共场所的花盆搬家里欣赏,把鸟关在自家笼子里。
现在的中国,人们已经开始注重环境质量,包括农村也在搞美丽乡村建设。好的环境会陶冶人的性情,脏乱的环境会让人心烦意乱。置身欧洲那些美丽的城市,比如维也纳、布拉格等等,你想当一个猥琐或粗鲁的汉子,自己都不好意思。
据说到一个美丽的地方旅游后,人的道德感都会加强;同样,回到交通拥堵、排队加塞、职场竞争的世界,道德感又会下降。
城市建设是硬件环境,而周围的人则是软件环境。如果周围的人都是愚昧的,你很难快乐,有时还会使你陷入危险。全民疯狂的时代自不必说,一个自私、糊涂的老太太,足以将一架飞机上的乘客置于危险境地。
梁晓声最近有篇文章《如果再回到过去,我要么移民要么自杀》,由此可见,人的环境是多么重要。
有一些武大郎开店式的领导,喜欢与傻乎乎的人在一起,觉得部下像狗一样忠诚,才能把控局面,获得安全。我却觉得,与愚笨在一起,既不幸福,也不安全。
鲁迅因为看到愚昧太多,就放弃了治疗肉体的医学,转而研究医治精神的良方。
我们没有来生,不能重新选择一个世界。出家人会发现,寺庙绝非无争无欲的地方,谁都想当主持,而不是烧火僧。
真正的修行,是对这个世界的充分了解,而不是跑到庙里回避欲望与矛盾。在无知前提下的信仰,不过是给愚昧戴一个冠冕堂皇的帽子。
那个祈福老太太,差点毁了机上所有人;那些跑到庙里放生的信徒,为了自己的私愿,在菩萨面前表演假慈悲,害死的是当道具的小动物。
类比、附会等原始思维,在人类早期生存斗争中是有用的工具,但处理复杂的现代问题就远远不够。
可以说,迷信、从众的思维习惯已经刻在我们的基因里,留在我们的大脑神经中。而科学、理性的思维,需要后天的训练,需要概念、逻辑、实证等思维的工具。
我在朋友圈转发的科普文章,一般都不是告诉别人“是什么”,而是“为什么”。就是“鱼”和“渔”的关系。人们只有养成了质疑追问的习惯、掌握了思维的工具, 各种骗子就不容易得逞了。
只有思想的启蒙,科学的普及,才能让大众趋于理性,这个社会才能安全和幸福。
我发朋友圈,是因为我珍惜这个社会,希望每一个人都幸福快乐,不因为缺乏判断而受骗,不因为愚昧而受到伤害或害人。无论同学聚会,还是我的朋友圈,我的争论对象和阅读者,都是我的朋友和我热爱的人。看到皇帝没穿衣服,在那里招摇骗人,却不告诉我的亲人和朋友,我是无法做到的。虽然觉得科普的效果不好,但是面对铺天盖地的谣言,发出一个不同声音,总会抗衡一下愚昧,何况还有很多亲人朋友能看懂呢?
我们每一个人都与其他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不能逃离这个社会,也不能关上自家大门将愚蠢与自己隔绝。多一些智慧的朋友,少一些猪一样的队友,就会多一些幸福,少一些危险。
2017年7月8日星期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