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因关注身体上的不适,而忘记寻找更根本原因是什么。一直误以为从医学角度来探讨应该是什么情况,需要怎么处理,有时效果极其有限。平时也阅读心理学等相关文章、书籍,也试着去观察自身的情况,以寻求破冰的方式、方向。成效一直不佳。
直到一晚,又身体不适伴随焦虑等情况时,试着用各种已知方式效果都不佳。突然想起,如果由于各种因素身体会有各种一时性的不适,但是我的态度应该如何?焦虑似乎会加重不适?身体不适又会加重焦虑?意识到这可能性,试着跳出几乎是“聚焦”身体的状态时,突然觉得身体的不适感,以及焦虑减轻不少。
回想以往看到古今中外关于论述呼吸、吐纳的记录时,提及应该如何处理练习呼吸时的注意焦点,豁然开朗为什么前人是这样认为。
关心身体变化、与心态变化是好事,但是当“关心”变成“关注”、甚至是“聚焦”时,开始由好事转变成麻烦出现、甚至是坏事。
关心:近似知道有这回事,但不会“聚焦”特定人、事、物等上面。大体知道,但不会具体到细节怎么样。
关注:近似拿起“放大镜”、“望远镜”想要看清楚到底怎么了。
聚焦: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细部结构。
身体各种变化有一定的周期性,包含情绪等方面,现在已经有这方面的研究。而身体不适感、或是焦虑、高兴等变化,也有周期性变化。如果仅是“关心”而不加以“关注”、“聚焦”,一来不会放大各种不适感,二来也不会因为“关注”、“聚焦”导致周期中的下一个阶段无法到来。
这是一个二元世界,所以有好坏、高低、美丑、舒适不舒适等差别;身体的各种周期性变化,也如同这个二元世界,比如醒睡、饱饿等比较短周期变化,月经等较长周期,以及物种的兴衰、出生死亡等长周期。必然经历二元对立、转化等情境变化。但是如何面对这种对立、转化,是个人可以选择的。另外,虽然是二元世界,从一体而论,二元只是一体的两个面向,这两个面向都是这个“一体”“整体”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所以,既然喜爱好的那一面,对于差的那一面也不能讨厌,不然就矛盾,毕竟都是“一体”。比如庆祝生,而厌恶、惧怕死,这样对于生命周期来说,可能会导致生死转变,无法平稳、顺利过渡。一旦无法平稳、顺利过渡,身体、心态、情绪上的磨难可能就多了。
至此,回想起史记中,高祖本纪里面提及刘邦去世前生病,吕后找名医来治疗,医生说可以治疗,但是刘邦却认为,自己本来是平民,后来而有天下,这难道不是天命吗?命是由天定,那么要扁鹊有什么用?(“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这里引发的思考有三点,一是医生的本质是什么?二是应该如何面对身体生病、老化等过程、变化?三是医生面对病人的生老病死,本职是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