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与静心
有没有一个点,你只有方向却静止,没有任何的联系让你参照和可依凭,地狱与天堂皆不存在,那空寂的无边的静止,却又充满流动的美,这样的能量和美,才是属于当下的,充满喜悦自由的你。
冥想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真相却是最刹那与当下的,这才是冥想的方式。安静下来,没有信仰和记忆的参与,自我认知,自知之明。冥想做为开端,让你在当下,觉知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每一个关系里的每一件事,这就是冥想真正的方式。
冥想让你自知之明,智慧让你自知而明。思想成为智慧的前提是,你明白思想如何产生和如何运作,已知进入已知,这就是思想最大的问题,未知是到来的,不是思想来的。冥想不是忘掉自我而是了解自我,了解自我才融入自我,才让自我消失,得以永恒。
做一个感知者,而不是思想者,思想者让你有一个明确的核心,明确的朝向。冥想中没有思想者,觉知周遭的一切,你就是安静的,可以映照的,可以觉知美的,觉知纯真的当下的喜悦的,就是真正的冥想。
冥想与解脱
已然寂静,自然不需经验去准备未来,无求才可安静,不是单纯的无欲,而是对当下的尊敬和正视。在当下里冥想,即在当下解脱,自然的进入寂静,自然命运无时无刻照顾你。已知、时空、经验已然被超越,仅仅需要你在当下解脱。
解脱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开始,冥想下,空掉你的记忆与心智,冥想就是创造。当下没有解脱,未来自然也没有。创造不必表达,没有动机,只有当下的生、死、爱,当下的存在,这样的冥想光明而创造力无限。
创造力
看到真中之假是世俗的经验的,看到假中之真是当下的解脱与冥想。美与冥想,对于你的生命同样重要,存在不是一种标记,而是一个过程,静心于中,再解脱出来,真正的冥想,美、爱降临。
创造力是穿透力,爱是包容,喜悦是动力,静心是无压力,冥想让你清明而明晰一切联系。任何的欲望,恐惧,都让你狭窄你的心,受制于你的记忆与经验。宽大你心的范围,有获取,也有无回报的给予,将你彻底的给予出去,当下的解脱成为一种开始,至善在冥想中绽放。
答案的困惑、我们被答案困惑
一方面,我们渴求答案,于是将答案看做过程。另一方面,我们将答案当做问题,去推演其中的流程。
于是,我们将自我割裂,思想与思想者,观察与被观察者。
我们畏惧未来,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变化。是不能够拿已知去推演未知。我们怀念过往,是因为经历让我们以为我们可能改变,可能做得更好。其实骨子里还是我们已然知道过去不能改变。不能改变畏惧改变的自己却以为渴望未来,渴望改变,那那些逃避畏惧的理由就毫不稀奇了。
被答案困惑;被过程左右;被未来恐惧;被过去幻想。
那当下的你如何空寂,充满喜悦及生命呢?
问题和答案、洞见
我不会给你答案,因为那是我的答案,但我会告诉你如何去思索,你自然有你的行动。真正的爱,不是爱这个字可以表述,头脑总在问这代表什么,可以如何解释,学会问自己,体验思维方式。
洞见的降临,来自于你不再寻找答案,任何的答案来自于已知-竭尽全能的思维,让头脑承认无知无能,放弃对已知的检索,思维安静,身体安静,心就浮出来,洞见所以降临。
空、静、随时修行
空不是无一物,而是物的充盈,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其实现在心亦不可得,得则有失,不得则皆得。空是一种状态,不是不着一物。充满而均衡、交换,可以融入新的一切。不是压缩、归类、选择、变造,这才充满喜悦,才可能喜悦。自由的另一个解释是全部,是包容。
努力去静,与是否静是两回事。佛讲不执,空至极致又非空,观比自观更重要。但更应该的是共鸣与共振,谐而不同,此要义也。
冥想,打坐,调息,瑜伽,不是为了什么,不是仪式仪轨的一部分,不属于什么,也不需要达到什么。专注让你充满意念力,然后得到成功。人生本就是修行,一呼一吸皆是,觉知才会出现。
摒弃是一种自由
为了证明你不孤独和拥有什么,人类造就了很多的形式。利益分配与所有权,甚而因为爱情产生的婚姻亦大部分如此。
太多的人本质上怕失去而不是渴望得到,如果你还想从这个世界里学习到什么,你或许就不能计算或保卫你已认为拥有的,包括知识。知识不会让你更强大,除非他没有阻碍你认知这个世界的方式和过程。
学习的越多你摒弃的应该越多,你谦逊的心才越谦和,那是一种自由。
孤独是宿命、离苦未必得乐
我们因为孤独才依赖,因为厌倦才抛弃?
因为独立才感觉孤独,因为依赖才觉得安全,厌倦和放弃的是外界的事物,还是你的过去?为什么越依赖你越怕失去?为什么越厌倦,你越感觉孤独?你会不会总是陷入一种状态?为了逃避某种依赖而被另一种依赖所束缚?为什么被拥有有时候感觉比拥有更安全?
真相只有一个,你不承认你是孤独的,是与外界万物平等的联系!
你总把独立与依赖对立起来,于是找种种的理由、行为、思想去证明这种对立。其实又变成了一种思想、语言、仪式、程式的束缚,这种依赖更为隐秘也更为过于执著,明白这些,才有可能安静的明白真相。
智慧不是理性、美和语言无关
智慧是一种观察,不是一种决定。智力让你理性,智慧让你慈悲。决定是头脑的事情,头脑负责建立模式,相信他的决策,但不要相信它的判断与观察,这一点交给智慧去办。感知才能推理,和谐运用才有真相。
我们热衷于谈论智慧,以为智慧就是剖析别人或是剖析自己,分裂自我,对视自我,是一种自虐般的强迫,关键你是在寻找解释自我的理由吗?
观察自我,你所在意的情绪需要歇下来,但不是消失。
美让你爱,但是思维偏要让你用语言描绘出来。
但你感知的美,你观察的美,爱被你所体验到,不是靠脑袋推理、思维到的。
我们问为什么是美的,忘了美就是美。停下你的思维,停下语言的推敲,这样的美才真实的美。智慧不仅仅是知识,还包含正确的行动。理智与知识,热衷于割裂和认识某一点,永远无法得到完整。自知之明让智慧统合理性和爱。
同样的,智慧不是你的知识或技巧,而是直截的认识事物的能力,我们越来越多的借助已有的别人的认识、方法去看待真实,内心被思维和心智替代,那如何需要智慧的出现呢?
智力沦为结论的奴隶,人生成为结果和结论的评点。智慧是充满感知的行动,不是答案和结论,知识没有让你智慧,而是让你逃避和寻求安全感的时候,你已然不可能智慧。
语言产生歧义
学习让你明白词汇大多数人界定的意思,但你的经历又让词汇有了属于你的认知。语言的意义是什么,是为了让你明白领会,还是为了解释你观察到的?
于是,语言传递的要么是部分的认同感,要么,产生新的歧义,语言在你使用的时候,已经让当下的观察脱离真实了。当你觉出词不达意的时候,通常会指责自己知识的匮乏,你何曾明白,有那么多的时刻,因为你活在当下,词语已无法注释你的爱和喜悦,于是你决定抛弃那些词汇。
谈论树的时候,你在想他的定义,还是他的模样,还是你能成为一棵树?不要因为名词拘囿你。
你要成为他自身,你才能感知他。
超我、观者及被观者
所谓的超我如天空中的风筝,牵绳的你只要不大动,他稳定。但你如果崩溃的游走,遇到大的坎坷,他一样是属于你的,一样消失。
自我和超我,这同样是制约的一种形式。
观者及被观者,其实是一体的。冲突是常态的,认不清此点,所有的思维都变成一种分析,而不是一种体验。
认清观者与被观者都是你的,只有你统一了自己,才明晓你在何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