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春节到了,在外打拼的游子们风尘仆仆的归家,除了与家人朋友们团聚外,同学会也被很多人提上了日程。
或许是为了应景,在微博上的一条“毕业后同学差距有多大”的内容,占据了显眼的C位。这个话题,几乎在每年的毕业季、春节都会被顶上热搜。
话题下面,是网友们的亲身经历:

同学会上,保不齐会看到以前的同学功成名就,或是过上了风生水起的日子,更有甚者,过的是你梦寐以求却又求之不得的日子,当时是,你的心里作何感想?
有人说,祝福吧,自己认命,但是,大多数人心里都会闪过嫉妒,凭什么那个人不是我?
对啊,凭什么那个人不是我?然而,不甘又能怎样呢?把那个人拥有的一切夺过来?你当然不会这么做,你能做的,要么就是发愤图强,改变自己,要么就是自怨自艾,埋怨自己技不如人。
这个时候,贩卖焦虑的人就出来了,他们抓准了你的这种心理,开始了他们的战术。
“溥仪3岁即位,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哪吒7岁闹海,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王俊凯17岁身价过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金正恩27岁接管朝鲜,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
比尔盖茨60岁身价5000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李嘉诚90岁身价2000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
相信大多数人看到诸如此类的言论,心里都会产生不平衡。在这不平衡的背后,便是焦虑发芽破土的痕迹。在往深处说,这其实是一种畸形攀比。
在这个焦虑过剩的时代,焦虑无处不在、遍地开花,无孔不入地侵入我们的生活,你想逃之避之,根本无甚可能。
举个简单的例子,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研究生的队伍日益庞大,对他们造成了泰山压顶般的恐慌。我身边的同学,几乎无一例外都想考研究生。理由很简单,现在社会,一个大学生能有什么出路,除非你才能出众,否则可能连一个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
在这种压力、焦虑的督促下,很多人瞄准了毒鸡汤。一些平台正是利用这一点,过分夸大焦虑,刺激你心里最敏感的那根神经,让你成为惊弓之鸟,然后再心甘情愿地买它的知识产品。
互联网是伟大的,它让全世界的人能够共享知识,但同时,它又是致命的,它能够让全世界的人共享焦虑。
其实,焦虑一直伴随了我们的一生。读书时代,老师都会苦口婆心与我们讲,只有努力学习上个好大学,日后才会有出路,才会有更广阔的天地去闯。
如果现在放松了,那好日子就到头了,之后的人生都会被苦水淹没。虽然说有些夸大的成分,但最本质的地方没有变。
老师这是在用焦虑的方式逼迫我们学习,适当的焦虑能够使人兴奋,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但是,焦虑一旦过量,就会产生反作用,抑制人的大脑皮层,使得人们做出错误的决定。
什么人才算得上是焦虑受害者?那些时时刻刻惦念着一夜暴富的人,那些妄图寻捷径一步登天的人,其实都无一例外的陷入了焦虑的泥淖中。
我最反感的,就是打着读书的旗号,却做着贩卖焦虑的事。
我曾经因为焦虑而拼命的看劣质鸡汤文,因为我想一夜暴富、功成名就,可是,看了再多也没有用,因为空有皮囊没有灵魂的毒鸡汤,服用它无异于饮鸩止渴。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俗话说:一口吃不下一个大胖子。
那些时时刻刻想着读书变现的人,早晚有一天要后悔,为什么自己当初满脑子都是钱,为什么不肯静下心来好好沉淀,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让自己扎根泥土,再开出美丽的花来。
碎片化的阅读带给自己的只有心理按摩作用,你自以为自己读书五斗,谈笑风生,殊不知你根本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读书体系,只能糊弄糊弄那些比你还无知的人。换句话说,你永远也无法富起来。
读书为了明理,而不是为了名利。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读书的好处只有真正沉淀下来读书的人才懂,如果你从来只为钱而读书,如今何妨一试?
“天地四方为江湖,世人聪明反糊涂。
名利场上风浪起,赢到头来却是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