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发布了新的进京证的政策。之前在坊间流传的消息终于被有关部门正式证实了。
一年只能办12次进京证,一次还是7天。
这个消息首先冲击的就是各个4S店,当然,4S店倒还好,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最冲击的还是那些刚刚提了车,然后上了外地牌照的车主。
虽然是到2019年的11月1日才开始实行,但哪怕是买最便宜的车,全下来至少也要3万多,还能开一年半,也就是一年2万,一个月将近2000的折旧。而如果是30万的车,一个月则是20000的折旧。
心疼你们5秒钟。
进京证的办理发生这种变化,网上很多指出这是北京在清人的一种最为直接的表现。
不夸张的说,新能源号牌现在已经排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了,汽油车指标有没有资格摇号另说,有资格摇号的中标的概率比高考直接考上清华本硕博连读,或者公考直接靠近国务院的概率还要低。虽然说没车可以不开车呀,但对于大多数打算买车的人而言,这简直就是晴天霹雳。
这个政策其实也有北京市政府的无奈,首先是首都的车实在太多,外地车有70多万量,和整个香港的汽车数量是一样多的,占到了整个北京汽车总量的九分之一。而自十八大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便被提起,十九大更是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那么,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一段时间的阵痛。
这种阵痛不仅是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所感受到的阵痛,也是每个被政策涉及到的相关者的阵痛。
同样,这也是为了促进社会更加公平正义。
上外地号牌的大多数是实在摇不到号,所以才去想辙办理进京证,这样虽然也比较麻烦,但总比没有车开要强很多。
但这对那些老老实实摇号的同志们,是不公平的。
世界上的超级大城市,都经历过这些情况。纽约、伦敦、东京,尤其是东京,常驻人口将近1亿。北京未来也必将会成为这种超级大都市。
既然如此,为什么要通过这种政策来赶走这些辛辛苦苦在这个地方好不容易混出点样子的人呢?
我觉的是整体的发展已经难以跟得上人才的蓬勃发展了。
今年上半年,我们看到最多的消息就是,某些地区不断放宽政策,大规模引进人才,给高昂的安家费等等。其中也不乏有很多是好地方。
而北京的政策却在不断的收紧。
不说汽车指标,就说户口指标,现在北京越来越难搞,还安家费,你不交安家费就不错啦。
因为人才在蓬勃的发展。
就说考研的人数吧。
今年有多少人考研,不清楚,去年230多万,前年210多万,再往前大概是180万。这种增长率是很可怕的。而这么多人考研,每年的报录比却差不多的。为什么?
因为每个学校增加了“非全日制”的招生名额。
“非全”一招,招生人数至少增长了30%,和报考人数的增长率基本持平了吧?那然后呢?然后就是过两年有大量的研究生毕业。大量的人才涌向人才市场,人才市场接不住了。
没有那么多岗位来接收这些人才,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去那些有空位子的地方。
说个比较粗俗的例子,拉屎需要占坑,这个地方人满了,你又快要拉出来了,不得不去别的地方占坑。
而北京目前的发展也处在上升期,大量的企业每天都在工商局登记注册,当然也有大量的企业每天在工商局注册破产。但整体而言,这些企业还在不断的增长,但这种增长远远没有人才增长的速度快。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招那么多研究生呢?
为了这个国家培养未来的人才。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北京不管是什么中心,始终摆脱不了的,是教育中心。即便是在民国时期,首都在南京时,北京仍然是教育中心。
北京总会有那么一天建成像纽约、东京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这时,这所城市所需要的是大量的人才才能维持整个城市的继续发展,这也就是为何要培养这些人才的主要原因。
这一天有多久?
我不敢妄加揣测,中国改革开放将近40年,创造了太多的奇迹,那一刻只会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快速到来。
所以,不管现在这个政策是怎样的。如果已经占到坑了,就把坑把好,别让人抢了去。如果已经选择离开,但未来仍打算回到这座城市,那么最好现在先在这里占一个坑,比如,来这里上学,哪怕以后毕业就是回老家,老婆孩子热炕头,在这里上学也能积累一些自己的人脉资源,你走了,你的坑还有人帮你看着。
如果不打算留在这里,那么进京证的政策,和你也就没有关系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2602339/e1e330ece6467293.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