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翻阅王晓春老师的著作《第56号教室的玄机——解读雷夫老师的教育艺术》,感觉有所收获,这是一本给人启迪的书,这是一本给人智慧的书,我仅围绕前十章内容谈谈我的感悟。在书中,王老师针对雷夫老师的教育艺术进行了细致独到的分析,一边看一边反思自己教育生活中的种种细节,种种困惑不禁豁然开朗。
【我与你书乡相约(11)】当上班主任,踏上修行路书中提到,教育是一种“经常失败”的事业。的确是这样的,教育本来就不是万能的,不但不万能,连“千能”都未必达到。领导们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减少很多对老师的无端压力。老师自己能认识到这一点,也有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而且可以减少很多无用功。想想我们的教育生活中,一部分人还在大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两相比较,还是雷夫老师的说法更符合实际。
其中读到有一章是创造“惩罚的前提”,一看标题我就疑惑了:惩罚还需要前提?这个前提还需要创造?老师对学生的惩罚,通常是以课堂纪律为红线的。雷夫老师则把这个红线上移了。他不是在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时候再惩罚,而是着意设计一些学生喜爱的课堂活动,当学生违反“游戏规则”的时候,加以惩罚。他的惩罚方式很简单,暂停学生参加活动的权利。这一招很厉害,因为少年儿童天性合群而且爱玩。回想我们的童年就有这样的经历,游戏时小伙伴如果声称“不带你玩”,那是最痛苦的事情。雷夫老师的这种惩罚方式,最能“打痛”孩子的心,所以这个办法也最有效。
记得我在小学当班主任时,当时校规中有一条,是孩子们每天上午课间操时必须戴整齐红领巾,班里总有那么几个丢三忘四的孩子,尽管我反复提醒仍不见效果。我就运用了雷夫老师这招,孩子们一星期最渴望的是什么?是星期五的那节体育课,每周的体育课孩子们可以在操场上撒欢儿奔跑,我还要与孩子们共同完成一个紧张刺激的游戏,孩子们最惦记的就是周五的体育课会是什么内容。于是我在班里规定:凡是前四天里忘记戴红领巾的孩子,取消他参与周五体育课上的游戏权利。这一招果然很灵,连续几周,班里孩子竟然无一人忘记戴红领巾。
暂停你的活动权利,让你在旁边看着眼馋,这很难受,但是并不过分,没有严重威胁你的安全,所以这种惩罚不大可能招致学生很大的抵触情绪。而且只要你有所改正,下次肯定有机会,这叫“给出路”。雷夫老师的办法的确很聪明,很人性化。这又让我想起了身边经常发生的现象:在小学里时常有不给学生吃饭,不让学生回家,罚学生抄字100遍,在中学里还见罚站一小时,给家长打电话……这些常用的笨拙的惩罚方式,能有什么效果呢?我们亲眼目睹的效果便是,学生受到这种惩罚之后,并不会更加明理,而只是增加了对教师本人的畏惧或者怨恨。
不过,雷夫老师的这种办法,对教师素质要求较高。所以老师们在惩罚学生之前,先问问自己:“我的课能吸引学生吗”?惩罚有了这样的前提,效果才会更好,教师也才更像一位教师,而不是警察。
我曾以为我与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与别人不一样,曾以为有我的教室是以信任为基础、毫无恐惧的教室,是孩子们学习的绝佳场所。然而看了雷夫老师关于师生关系的阐述以后,才知道为什么我一直没有勇气聘班主任,那是一路漫长的修行。原来,孩子们对老师的信任并非中期目标,也不是最终目标,它只是一个好的开始。通常,我们以为能够取得学生信任,能让学生有安全感的教师,就算是优秀教师了,至少也算是能人。原来,这只是个开始,师生关系决不能停留在这个阶段,否则很容易走上单纯树立教师个人威信的人治之路。我们身边也常见这种现象:学生们跟着班主任时表现突出,但班主任若请假或者外出学习,由其他老师来代课时,原本运作良好的教室,竟然变成了闹哄哄的宠物之家。
我们要培养的是现代公民,现代公民光信任权威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他们要相信真理,相信自己。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因为老师的变更而“变脸”,他们才能保持自我,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慎独”。
雷夫老师把一个人从他律到自律的道德成长过程,用孩子的语言细化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可以看出雷夫老师对道德问题有很深入的思考,他的行动也验证了他的思考。他的道德教育是动态的、发展的、渐进的,逐步内化的。而我们的德育,多数停留在前三个阶段,好像比较依赖“教育活动”,比如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品德课等等,有明显的宣传色彩和行政色彩。而雷夫老师的德育,主要依靠教师本人的素质,没有多少行政色彩,这与孔子的德育办法更为相似。
要知道,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不等于思维习惯,更不等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完全可能很守纪律(因为别人都这样)而非无自觉性,这种孩子一旦离开特定的环境,就可能无法无天了。在小学里,不少孩子在学校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老师布置的每一项任务都不敢怠慢,有这样的学生,老师千万不要引以为荣,要知道“让学生害怕”这只是德育的第一步、第一阶段。老师们千万不要停留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想办法引导学生抛弃对教师和教师权力的恐惧,进入新的境界,否则你的德育工作就停留在最肤浅的层次了。
为什么我们初中的学生这么大了,在升国旗时还说话不止?李镇西老师任校长时,每当学生升旗全体老师一起参加为学生做表率“向我看齐”,学生们身处的环境本身就是一种道德熏陶,而我们呢,全体教师都是怎么表现的?我们的做法是道德说教,道德语言灌输,这是最没效率的做法,而且极易造成虚伪的道德表演。还有平时搞的综合评比、抓个典型更是在不断和加强此种低级思维。
道德是内在的东西,如果你不能想办法深入影响学生的心灵,你就不敢保证他的外部行为一定能“内化”成道德意识。道德教育,除了最表面的行为约束(这是必要的,但绝不能停留于此),最重要的就是创造情境,用环境影响学生。
作家秦文君说过:“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可是,果真如此吗?如果你真的曾经在农村教育一线工作过,真的和形形色色的孩子打过交道,就会深刻地明白,仅有耐心爱心是远远不够的。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班主任,除了是一种引导,有时其实是一场战争,和孩子身上所携带的粗鲁、野蛮、无纪律之间的战争,那战争的方式、手段更是一路漫长的修行!我们的修行不够,就难以看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我与你书乡相约(11)】当上班主任,踏上修行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