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司马懿-谁结束了三国有感》

读《司马懿-谁结束了三国有感》

作者: 奋斗的人生 | 来源:发表于2022-04-27 05:04 被阅读0次

《三国演义》中曹操、孙权、刘备三方割据,三方你争我夺,将军、谋士各显其能,权谋、计谋都是相当了得。三国最终归于司马家,那么司马懿又有何德何能能够最终一统三国。我谈谈个人粗浅体会:

一是善于抓大事,司马懿能够随时认清形势,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顺势而为。在配合曹真、曹休攻打吴蜀时。本来,开始他的计策是对的,可以打吴并取得胜利,他也可以树立威望并建功立业。但是后面曹休改变了他的计划,让他不要参战,并且这个计划很可能失败,当然开始很生气。生气既有曹睿对他的不信任,本来可以进一步掌握兵权,取得威望,现在可能会面临失败。可是他马上冷静下来,分析了局势。既然很可能失败,不参战也好,再说曹休失败了,又少一个辅命大臣,自己地位自然会上升。后面,曹真攻打蜀,让他配合时。开始也是生气,因为他知蜀不好打,还要自己配合曹真,可能出力得不到好。但马上冷静下来,态度上必须积极配合,因为这是皇上的旨意。因为蜀道难,他要攻打的地方直到曹真失败,他还没有去攻打,最后直接返回。还有很多事件都说明他能时刻掌控大事,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这个不容易,这个需要有大局观,认清各个方面的情况,并预想到可能发生的结果。另一个,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人总会有情绪,不能让情绪控制你,我们要时刻管理情绪,才不会头脑发热,一时冲动并做出最好的选择。

二是情绪管理非常人能及。情商主要就是管理情绪,司马懿很能忍受等待时机。在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战争中,诸葛亮也没占到便宜。因为司马懿始终知道,诸葛亮从难走的蜀道来攻打魏国,后勤保障肯定不容易,经不起消耗。所以,司马懿并不主动应战。诸葛亮为了让司马懿出站,送女人穿的衣服给司马懿,并嘲笑司马懿向女人一样不敢出站。一个主帅受到这样的侮辱,很多人都受不了。司马懿不光没有生气,还穿上衣服,并问来使诸葛亮的生活情况,并得出诸葛亮不久于人世的结论,并为下一步作战方针指明了方向。不光能受侮辱,还能知道诸葛亮使用这招更是求战心切,并还能脑袋清醒并套出情报。

再是当与曹爽相争,曹爽得势咄咄逼人之时,能够以退为进,装病麻痹对方使对方放松警惕。曹爽得知司马懿生病了,果然不专营政务,成天享乐,打击他人。最后,使很多士大夫反对他,给了司马懿最后击败他的民心优势。司马懿装病二十个月,实属不易。不光给外人装病,给很多自己人也装病。还有曹爽派亲信来试探,看看司马懿的表演,比专业演员不差多少,才成功骗过曹爽,使他更加放松警惕,为自己最后出奇一击创造了机会。

三是智慧谋略过人。司马懿带兵打仗胜利很多,慢慢在军中树立了很高威信。最后,其他权利被曹爽剥夺,可他牢牢掌握着军权,这与他足智多谋取得一个个胜利有关。曹真与蜀打了败仗后,司马懿去接替曹真。但是,魏国大将张郃在抗蜀中有很多经验,并有很高威信。他的作战理念与司马懿不合,司马懿闭关不战而屈人之兵。张郃因为有很多经验,其他人也有一些经验,对于蜀军侮辱的挑衅,总想给蜀军打击,至此也吃了败仗。但,最终蜀军粮草不足而撤退,他明知诸葛亮善用兵,退兵肯定很好的安排。还是下令故意让张郃追击,张郃知道蜀军有准备,但是官大一级压死人,他对作战命令有绝对的权利,张郃不得不去,最后在追击蜀军中战死沙场,司马懿在军中就活得了绝对的权利,他的战略思想也得到了很好贯彻。

想想我们能否时刻看清局势,时刻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在时机不够成熟时,能否忍辱负重,等待最佳时机的到来。在面对困难时,我们能否足智多谋,想到最好的方法,自己困难时,可能会损失其它的利益,能否狠下心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反思,学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司马懿-谁结束了三国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vyqy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