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郭某读书
三国事既远,豪情心中留

三国事既远,豪情心中留

作者: 土山豆 | 来源:发表于2020-08-07 23:01 被阅读0次

    ——读《三国演义》有感

            关于三国,你会想到谁?是“割须弃袍惊天地,当年温酒斩华雄”的关羽,还是“初出便能垂伟绩,自应分鼎在孤穷”的刘备?是“眉黛促成游子恨,脸容初断故人肠”的貂蝉,还是“豹子尾摇穿画戟,雄兵十万脱征衣”的吕布?是“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的诸葛亮,还是“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的赵子龙……

            炎炎夏日,闲来无事,随手捧起一本《三国演义》。我一直很喜欢曹操,认为他是一代枭雄,书中为了突出对比,将他写成了一个奸诈险恶的形象。作为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与史实有所出入、带有一定作者的主观情感并不令人惊讶、反感。并且我依然很喜欢这部小说,原因无他,整部小说的中轴线始终不变——忠诚、勇敢、仁义。在我看来,中华民族能够不断繁衍发展,应当归功于深入炎黄子孙骨髓的爱国、仁义的信念,也正是因此,中国才能傲然挺立在世界潮流之中,“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无不书写着大国担当、大国使命、大国情怀。

            提及忠诚,或许很多人会说“五关斩六将”的关羽、“据水断桥”的张飞亦或是“两扶幼主”的赵云然而我却认为貂蝉的身上也能体现这一点。这个弱女子,他没有孙尚香的贞烈英武,也没有张春华的腹黑铁腕,她只是一个弱女子,可正是这个弱女子,不惜牺牲自己的倾国倾城之色,游离于董卓与吕布之间施下离间计。自古以来,人们就流传着“红颜祸水”的说法,可在貂蝉的温柔乡里,却深藏着一颗为国忍辱负重的心。当夜深人静之时,或许她也想过命运的不公,或许她也想要逃离这人心叵测的争斗之中,但最终,她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含泪的微笑”。当红颜消失在刀下,她的忠诚豪情却让人难以忘怀。

            我一直认为每一部小说与它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时代甚至可以决定小说的主旋律。身处元末明初的乱世之中,罗贯中先生用他的武器——纸笔写下了一个个英雄人物,抒发了对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向往以及对不畏艰险、敢于亮剑的英雄人物的推崇。

            英雄从不缺乏勇敢,但英雄身上最珍贵的品质也是勇敢。当张绣发动叛乱之时,典韦独身一人于曹操营帐辕门前奋力抵挡敌军,终因寡不敌众,背后中枪,血流满地而死。可他死了半晌,还无一人敢从前门而入。正如英国哲学家沙甫慈伯利所说:“临着一切不平常的急难,只有勇敢和坚强才能拯救。”或许武将勇敢不足为奇,但三国的文臣同样拥有这种品质。诸葛亮带着几千残兵面对司马懿大军,打开城门演了一出“空城计”吓退敌人;庞士元不惧敌军率军攻城中箭于落凤坡;徐庶为救母孤身一人前往曹营……勇气不仅仅是一种美德,而且还是各种美德在经受考验时,也即在最逼真的情形下的一种表现形式。

            孟子曾有言:“仁人无敌于天下。”“仁义”是儒家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在中华儿女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三国中“仁义”最典型的代表人物便是刘备。刘备以仁义待人,使其部下以死相随,忠贞不渝。关云长身在曹营,心在汉;赵云慕刘备仁义投刘,在长坂坡救幼主拼死突围;诸葛亮为报答三国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他仁义出名,陶公祖三让徐州,庞统等名士投奔于他,张松向他献出西川地图……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这话不假。

            “这江山,有能者居之。”东汉末年分三国,这是最坏的时代,上失天子权威,下有民不聊生;这又是最好的时代,文臣武将,百家争鸣。当时光的列车缓缓驶过,三国的旧事或许会慢慢被人们遗忘,但那些英雄人物的豪情却永远会被铭记。

            千年后的现在,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虽然不用经历战乱之苦,但也依然应该有一份英雄豪情——爱国、勇敢、仁义。面对外国势力的压迫、干涉,我们要团结一致,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面对困难,我们要迎难而上而非听天由命;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我们要仁义为先、与人为善……

            放下书本,耳边想起了熟悉的《精忠报国》,虽然三国和南宋在时空上有所不同,但同样的乱世、同样的人才辈出让“豪情”跨越千年,历久弥新。“马蹄南去人北望,人北望草青黄尘飞扬,我愿守土复开疆,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国事既远,豪情心中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rzq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