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赤壁赋》里曾说人的一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我们曾多么希望人定胜天,然而在宇宙面前,人终究只是沧海一小粟、天地一蜉蝣。纵有满怀豪情壮志,奢望胜天仍是蚍蜉撼树,悲哉,叹哉。
我们曾多么渴望在历史的长河中力挽狂澜,然而大浪淘沙之余,我们都是马革裹尸还的无名者。披沙拣金之余,我们都是沉默黯淡的沙子。
我们甚至只是希望求仁得仁,却最终壮志难酬,抱恨终身。
有人寄情山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做了鄙世绝俗的高雅隐士;
有人佯狂不知所之,手执绿玉杖,朝别黄鹤楼,做了逍遥自在的闲散狂人。
也有人,如孔丘,反其道而行之,做了那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逆行者。
“知其不可”何其清醒
春秋,礼崩乐坏的时代,“臣弑君,子杀父,少凌长,庶废嫡。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流血漂橹、刀光剑影,天下大乱。周公英魂远逝,周礼日薄西山。
孔子生于乱世,却不甘于乱世。他以治平世乱、解民于水火为己任,年过半百离开鲁国,带领一众弟子,辗转多国,对着一群眼里只有杀伐的君主,苦口婆心地讲述他心中的礼乐理想。
无人接纳。
把乱世改造成治世,岂是一个自不量力的文人可以实现的?
他们给了孔子最冷漠的回应,和最痛彻心扉的打击。
孔子苦笑,自己早已累累如丧家之狗,怎么会不懂个中艰辛?怎么会不懂乱世变为治世的煎熬?怎么会不懂军事的魅力远胜于礼乐?怎么会不懂他人的鄙夷和不屑?
如果他只是一腔热血,怎会心甘情愿趟这趟浑水,一走就是十四年。
如果他的心中没有明晰的规划,怎会滔滔不绝口吐莲花,让君主频频称是。
如果他看不到当时社会的症结所在,怎会殚精竭虑思良策,一片赤心定乾坤。
他看到到世界的光源所在,他看得懂民心所向,看得懂天下大势终归于大同。
他才是那个最心明眼亮的人。
只是眼下,不需要他。
孔子听说齐国的陈成子杀掉齐简公,连忙沐浴斋戒庄重地去见鲁哀公,请求出兵征讨陈成子。在孔子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才是符合礼的做法,以下犯上必须制止。然而当时被三桓架空的鲁哀公做不了主,只能让孔子去问三桓。孔子心不甘情不愿地去见三桓,得到了可想而知的后果——不能讨伐。毕竟讨伐陈成子就相当于打三桓自己的脸。孔子悲愤地说,因为自己曾经做过鲁国大夫,所以才不敢不报告的。
说孔子螳臂当车也好,以卵击石也罢,我们必须看到,在孔子貌似毫无用处的努力背后,是他对鲁国内外局势清醒的认识——鲁国也许就是下一个齐国,国君被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三桓所杀,陷入乱局。继而被周边强国所灭。
他的清醒告诉他必须郑重地提出这件事,而他也清楚哀公拿不了主意,他必须去见三桓,三桓不会同意出兵。他明了,这次的努力是徒劳。
从头到尾,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睁着眼哭的孔子。目光如炬的他对所有的结局了如指掌,知道全部的“不可”,所以做足了飞蛾扑火的准备。他穿过历史的迷雾看透了所有的归宿,所以咬紧牙关,向死而生。他唯一的反抗就是含泪说出“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因为他遵从“在其位,谋其政”。隐忍,无力,凄凉。即便是不忿,他仍然不敢越礼义雷池一步。
他不是一意孤行,他比谁都理智。
“为之”何其决绝
张岱说:“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呕心沥血、任劳任怨的孔子,就是圣人。
楚狂接舆认为孔子身处乱世却周游求仕,是德衰的表现,希望孔子像他一样做一个隐士。面对这样一个狂傲的人,孔子仍然想要和他辩驳。
长沮、桀溺认为作为避人之士的孔子不如作为避世之士的他们高洁。孔子不为所动,坚持认为在政治混乱的社会,想要做出改变,就必须和真正做事的人在一起。
丈人认为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孔子却说,想要洁身自好,就尽不到君臣之义。君子做官,就是行义的途径。
诚然,这些隐士们的初衷都是忧国忧民,但由于自身力量无法扭转时局,采用了消极避世的态度。他们和孔子都深知彼此不是等闲之辈,在做法上却无法苟同。
其实不只是这些素未谋面的隐士,连孔子的弟子有时都颇有微词。
他想要去解释,想要去辩解,想要去说服他们认识到形势的紧迫和“仁”的必要,想要诚恳地和他们联手用礼乐把社会扭转。可惜无力回天。
他们觉得孔子在痴人说梦。
孔子知道他们觉得自己在痴人说梦。
但孔子还是要继续痴人说梦。
真是个固执的老头啊。
所以很多时候,孔子都是一个孤独的前行者。身处乱世,不论昏聩的统治者、平庸的普通人,还是所谓的社会精英,都不能认同自己,甚至拒绝和自己交流,孔子内心是无法排遣的失落和无奈。
但他依然无怨无悔地做一个传道授业的耕耘着,小心翼翼地维护心中“礼”的尊严,勤勤恳恳地讲述“仁”的美好。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孔子坚信自己的坚持合于仁道,即使身前无法实现,也要树立一个典范。如果后世变得清明,自己便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地。
孔子开创的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理想就像灯塔,照亮了孔子四处奔波的征途。不为自己,只为有一天能拥有一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不必再靠着一腔忧患和热血去拼命呼号。哪怕自己是一个微光,也能吸引来别的微光,一点一点点亮这个黑暗的世界,变成一片光的海洋。
为则变
试想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避之唯恐不及,谁来抑制恶?谁来改变乱?
在人生出现不可为的难题时知难而退,问题就会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在社会出现不可为的难题时望而却步,问题就会像滚雪球一样,变成无法遏制的深渊。
我们不提倡无谓的牺牲,但如果每个人都少问一些结果,多关注一些付出,会不会多一丝生的希望?
每一点不怕失败的努力叠加,会不会叠加出一个奇迹般的成功?
每一颗向善的心灵相通,会不会连接成一片皎洁的星辰?
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那个神奇的开关。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开创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华夏文明,经天纬地,万古流芳。
民族英雄们知其不可而为之,力挽狂澜,以身殉国,推动历史翻开一页又一页精彩的华章。
科学家们知其不可而为之,矢志不渝,上下求索,创造了人类文明无法复制的辉煌。
当今,疫情肆虐下,白衣天使们知其不可而为之,硬是将猖狂的病毒扼杀,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
尽人事,听天命。天命未知,人事可控。
不知的是每一次努力后会不会立刻有效果,知的是长此以往,必襄盛举。
不知的是作为一份子的自己结果会怎样,知的是齐心协力,必克时艰。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