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辛弃疾收到一封信。看完信,他气坏了!杀人的心都有!
怎么回事呢?原来这是一封勒索信,要辛弃疾“支援”10万串钱!
写信人凭啥要辛弃疾“支援”10万串钱?三个理由:一是人家没钱,属于弱势群体,而辛弃疾有钱;二是人家记性好,记住了辛弃疾以前说过的一些“不当言论”;三是人家是辛弃疾的老朋友,老朋友缺钱向有钱的老朋友请求支援,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吗?
辛弃疾这位缺钱的老朋友到底是谁呢?
是陈同甫。陈同甫可不是跟辛弃疾吟风弄月的文人朋友,而是混江湖的“生无所恋、死无所惧”的狠角色。
究竟辛弃疾之前说过哪些不当言论被陈同甫牢牢记住了呢?
事情要从一次酒局开始。
那一回,跟辛弃疾已经10多年没联系的陈同甫,突然登门造访。老朋友来联络感情,辛弃疾自然欣喜万分,好酒好菜招待。
两人推杯换盏,粪土当年万户侯,纵论天下大事。要知道,当时辛弃疾的身份已经是淮地的将帅,而陈同甫呢?依然是混社会混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不良中年。
可辛弃疾忘了这茬,他念旧,以为老朋友仍然是当然的老朋友,再加上喝酒喝得痛快,就跟老朋友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比如,国防设想,跟北方敌人的战略考虑,总之他说的都属于军事机密,一旦泄露给北方敌人,那会给朝廷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陈同甫当时听了也惊出一身冷汗,因为知道这些对他也绝对没有好处!
最后,酒也喝好了,话也说够了,人也喝多了,辛弃疾就留陈同甫过夜。
半夜,陈同甫越想越怕,他琢磨:辛弃疾是一个谨言慎行的人,因为喝酒泄露了军事机密,等明天清醒以后,他十有八九会拿自己开刀!三十六计,赶紧逃吧!
陈同甫悄悄起身,偷了辛弃疾的马骑上就跑了。
果然,第二天,辛弃疾明白过味儿来了!陈同甫不能留了!但是,一看,哪儿还有陈同甫的影子!老朋友早就跑路了!
辛弃疾想到这里,看着手里的勒索信,心里头那个懊悔呀!
你可能要说了:“陈同甫既然吓得跑路了,可见也不是什么狠人。这回写信来,辛弃疾不理他,他还敢怎样?难道他还敢跟辛弃疾来硬的?”
还真有这个可能。因为辛弃疾了解陈同甫是啥样的人,真要是把他逼急了,他一撕破脸,啥事儿都干得出来。
10多年前辛弃疾第一次目睹的陈同甫发飙场面,就好像发生在昨天。
那一回,在江南,辛弃疾当时也在混社会,陈同甫骑马来拜访辛弃疾。
去辛弃疾住所,需要过一座小桥,陈同甫骑马过桥,哪知道马退缩了,说啥也不肯过桥,陈同甫试了三次,马都不配合。于是,让辛弃疾震惊的场面出现了。
当时辛弃疾在家里看到了桥上发生的场景:陈同甫一看马死活不肯过桥,飞身下马,抽出宝剑,照着马脖子就是一下子!马头立马掉地!
陈同甫面不改色心不跳,擦了擦宝剑,放回剑鞘,迈开两条腿,步行来拜访辛弃疾。
想想看,陈同甫这种“逆我者亡”的家伙,一旦撕破脸,他啥事儿做不出来?!
辛弃疾没办法,老朋友请求“支援”,自己没有理由无动于衷,托人送给了陈同甫10万串钱。
这个故事出自冯梦龙的《智囊》。我们从这个故事能得到什么教训呢?
【1】交朋友一定要谨慎,交上不靠谱的朋友,相当于给自己招来一位太岁,早晚有一天会被算计。
【2】人是会变的,老朋友、老同学、老同事,一旦联系少了,就顺其自然相忘于江湖最好。别太念旧,以为过去的老铁一百年不会变,只要你跟过去的老铁不在同一位阶上了,再相会的痛苦多于快乐。你比老铁混得好,双方再相会,相当于变相给老铁添堵——你的成功,反衬老铁不成功;你比老铁混得差,双方再相会,也相当于变相给老铁添堵——怕你开口向他请求“支援”。
【3】尽量少喝酒,别喝醉,喝醉了也要管住嘴。任何时候,不该说的千万别说,要不然的话,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搞不好哪一天,你就得为自己的“多嘴多舌”破财消灾。
像这样的充满人生启迪的故事,《智囊》收录了1200多个,这也是《智囊》一直受到读者青睐的原因所在,因为看《智囊》,的确能让人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有头脑,越来越擅长在工作、生活中迎来送往、趋吉避凶。
所以,建议中小学开设《智囊》课。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