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是明代有名的才子,他的一生不管他做了什么事情,是错还是对,都无法掩盖他的功绩。由他主编的《永乐大典》一直保留至今,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知识财富。
谢晋为此费尽心力。当人们看到这些宝贵的典籍时是不会忘记他的。
谢缙一生所善长的是做学问,而不是搞政治。可是这位本该埋头做学问的人却从政治投机中尝到了甜头,以为自己在长期的政治斗争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便天真的认为自己已经成为政治高手,义无反顾的投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
这个最大的漩涡是明代继承人问题。谢缙提出朱棣的长子朱高炽为人宽厚,在皇帝面前推荐他为太子。这句话惹恼了朱棣次子朱高熙。对于朱高熙来说争取太子之位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一个小小的解缙,解决他并不是一件特别费劲的事。当然啦,长子朱高炽听到谢缙的推荐后,十分感激他,并登门拜谢。
可是他们都太乐观了,而太子不过是皇位的继承人,并不是所有人能保证解缙的地位和安全。解缙推荐朱高志的行为已经惹毛了朱高煦,他成为朱高煦的眼中钉,肉中刺,可解缙并不清楚,朱高熙就算解决不了朱高炽,解决一个小小的解缙还是绰绰有余的。
于是一场灾难向解缙赴来。当解缙向皇帝第二次提出,太子之位应该是朱高炽的时候,解缙就在皇上的心中被立了一顶帽子:″干涉我家庭内政,你解缙是什么东西?连我家庭的内务事物也要来管"。于是解缙的地位一落千丈,皇帝逐渐失去了对他的信任。
永乐五年二月,忍无可忍的皇帝,终于把还在编书的解缙赶出了朝廷,远远的打发到了广西边境。解缙并没有抗拒,老老实实的去了广西,此时的解缙心中充满了茫然和失落,但他没有绝望,他相信上天不会抛弃他的。
于是他等了四年,等到的只是到化州督响的工作。督响就督响吧,平平安安过日子就可以了,可解缙偏偏就要搞出点事来,这一下把自己搞得翻不过身来了。
事情是这样的。永乐九年,解缙获得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进京汇报督响情况。解缙同志从城里出来见过大世面,此刻重新回到京城。京城的繁华引起了他的无限遐思。此时永乐大帝正带着50万人在蒙古出差,解缙没事干,在没有请示的情况下,私下拜见太子朱高炽。在拜见太子之后,他没有等皇帝朱棣回来,就这么走了。
可怜的解缙啊,真是晕了头,人家朱高熙早已派人盯着他呢!等到朱棣回来后,朱高熙立刻汇报了此事。朱棣大为震惊,认为解缙有结交太子,图谋不轨的痕迹,便下令逮捕解缙。
就这样大才子谢缙偷鸡不着,蚀把米。官也做不成了,变成了监狱里的一名囚犯。至此,谢晋终于断绝了所有希望,皇帝不信任他,太子帮不了他,这下是彻底完了。他自己也百思不得其解,怎么会闹得个这个下场?若事情就这样结束,解缙也许作为一个囚徒会走完自己的一生,或者在某一次大赫中出狱,当一个老百姓,找一份教书先生的工作糊口,但上天注定要让他的一生有一个悲剧的结局,以吸引后来的人们更多的目光。
永乐13年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向皇上报囚犯名单,朱棣在翻阅时看到了解缙的名字,于是他说了一句话:"解缙还在吗?"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但同时这句话另一层意思就是他不应该还活着。朱棣大帝是擅长暗语的高手。所以他的下属,长年干特务工作的纪纲,对这种暗语是非常精通的。加上他一直以来就和解缙有矛盾。于是在一个大雪天,解缙被拖出了监狱。硬是在雪白的大地上活活的冻死了。
可怜的解缙,被洁白的大雪掩盖了他的尸体和他那颗不再洁白的心。当年那个正义直言的解缙,大概也想不到自己会有这样的结局。
谢缙没有万军之中攻城拔寨的豪迈,没有大漠挥刀,金戈铁马的风光,他的武器就是他的笔墨,他让我们了解了那光荣的过往和先人的伟大。以解缙为首的明代知识分子,以广博的胸怀和兼容并包的思想,采集了几乎所有珍贵的文化资料,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因为有巜永乐大典》,使我们了解到了我们祖国的文明历史,那经历了数千年,曾光辉四方,强盛一时,曾屈膝受辱,几经危亡,最终没有屈服的文明历史,才传承万世。如果没有《永乐大典》,我们将永远也看不到。
《永乐大典》是解缙一生最辉煌的成就,也是他一生的最高点,然而此书完结时,那些欢心雀跃的人中,却没有解缙的声音。解缙就此从人生的最高点跌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