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指导孩子把之前的那篇习作《我的心愿》拿来改一改,引导孩子重点在事情发展不同阶段自己的心理和情绪上面下功夫。
我启发了几处,儿子不断点头似有所悟,还告诉我不要给他举太多例子,否则他回头又要照着写,这样就达不到锻炼的目的了。
嗯,有道理。
于是我点到为止,接着忙晚饭去了。
改出的作文确实比之前有起色,但距离一篇优秀的习作,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于是我们在儿子改好的这篇作文上继续修改,这回变成了,娘俩一起改。
这句:我盯着爸爸手中拿着的一盒乐高玩具,双眼放光。
引导启发:你能一边看着玩具一边照着镜子看到自己双眼放光吗?
儿子想想:不能。
引导启发:但是你能不能感受到自己当时的动作呢?比如眼睛的动作,身体的动作?想想当时的场景,你的眼睛会有什么变化?
儿子:瞪得很大。
引导启发:你会用什么样的眼神去看那件期待许久梦寐以求的礼物呢?
儿子:目不转睛。
引导启发:所以,这句话你觉得可以怎样改呢?
儿子:我瞪大了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爸爸手中拿着的一盒乐高玩具。
引导启发:把这个句子再通读一遍,看看有没有哪些地方读起来不顺畅,磕磕绊绊的?
儿子:“手中”与“拿着”重复了,去掉“手中”就对了。嗯,不对,好像“手中”更好些,那就把“拿着”去掉吧。
引导启发:很好。请问爸爸此时拿出了几个乐高啊?是拿了好几个吗?
儿子:不是,只有一个。
引导启发:所以呢?怎样表达出只此一件的意思呢?
儿子:把“一盒”改成“那盒”。
这句:……(乐高坦克)身披雪白装甲,炮口正喷出一发红色的“炮弹”,十分逼真,让我不禁想到了真正的坦克。
引导启发:真正的坦克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儿子:上战场打仗。
引导启发:上战场打仗的坦克是什么样子呢?
儿子想想:很酷。
引导启发:坦克在战场上发着炮弹,那个场面怎么样?
儿子:很燃!
引导启发:很好!想想为什么很燃呢?想想战场上的坦克是怎么前进的?
儿子:勇往无前。
引导启发:它勇往无前去干嘛呢?
儿子:去打仗,打敌人。
引导启发:你知道这种情况用一个成语怎么表达吗?就叫冲锋……
儿子: 哦对!就叫冲锋陷阵!
引导启发:所以你能把真正的坦克在战场上的这个画面描述一下吗?
儿子:……让我不禁想到了真正的坦克在战场上勇往无前、冲锋陷阵的画面。
引导启发:非常不错!“让我不禁想到了真正的坦克”这句话描绘出的是一个安安静静的实物老老实实摆在那里,但是修改之后的句子“让我不禁想到了真正的坦克在战场上勇往无前、充分陷阵的画面”描绘出的却是一个动态的画面。换句话说,前面那句就是一幅平面的静止的简笔画,后面一句则变成了立体的运动的动图,你觉得哪个更好呢?
儿子:后面这个。
引导启发:再通读一遍修改后的句子,看看顺不顺,读起来语感怎么样?
儿子通读了一遍,觉得尚好。
我在“画面”前加了两个字“战斗”,于是整个句子变成了“……让我不禁想到了真正的坦克在战场上勇往无前、充分陷阵的战斗画面。”
引导启发:这两个字添加前后对比一下,有没有觉得加上后整个句子读起来更加上口,给人的感觉也更加燃了?
儿子点头。
小结:
(1)写作文要生动,不仅要正确地使用动词,还要对这个动作本身进行细致地描绘,如前例,“盯着”使用得不错,但是加上“瞪大眼睛目不转睛”这样的词语对“盯着”这个动作进行进一步的描绘,文章就变得生动鲜活得多。
(2)借助想象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也是为文章增色添彩的一项有效方法,如后例,画面动起来后文章给人的感觉都不一样了,变得更加“燃”更加激动人心了。
(3)通读文章或者某个句子,能让我们更容易地发现语病以及把句子修改得更好,这是一种修改作文的好方法。
(4)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这样的描写方法不仅适用于描写他人,同样也适用于描写自己。小朋友们常用这些方法描写他人,在用这些方法描写自己方面还用得太少,或者还没有意识到可以这样用。
(5)人的情绪不会只是内心的对话,也不只是一个描写情绪的词语如“高兴”、“兴奋”,或是某一器官的不寻常反应如“心跳得如同仓皇逃窜的小兔”,这些都对,但都不完整。一个人的情绪一定是由内而外,由内心想法传递到外在神态、动作的一整套的连贯的、表现一致的内容。 小朋友们很容易只观察到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而观察不到其他方面的内容,这样在进行情绪和心理描写的时候,就很难完整表达出这个人的情绪。虽然这并不算错,但是就表达或者写作的目的而言,这样的表达,其效果要么比较干瘪,要么残缺不全,因此都很难称之为“美”或者“好”。假想一下,一个现实中的美女,你要给她作画,但是你只在画中画出了她的头发、她的眼睛、她的身体,但是却没有画她的脸、她的眉毛、她的鼻子嘴巴耳朵和她的胳膊腿,那你觉得这样的画作能称之为“美”或者“好”吗?再比如,你要画一辆跑车,但是你只画出了它的四个轮子,这样的画作,让读者读懂都很难,又何提“好”或者“上佳”呢?所以,很显然,完整性是写作时值得注意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提高作文表达水平的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对于日益提高的学生作文要求来说,要想自己的作文成为“佳作”,那么做到“完整”,应该是一个起码和基本的要求。
要做到这点,个人认为一方面要提高对身边平常事物的观察和感知能力,做有心之人,多看多想多琢磨多记录;另一方面就是要明确告诉孩子文章就是可以这样写——有的孩子不这样写的原因是因为他不知道还可以这样写,尽管这样的孩子读书可能不少,但是尚未能总结出这样的写作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把这个方法教给孩子。
我打算通过举例对比的方法来给孩子展示“完整”表达的魅力,从而让孩子知道,原来作文需要这样写,原来作文可以这样写。
我初步构想的教学示例如下:
举例:我们说一个人很愤怒,我们可以采用他内心的对话:“这太过分了!”,外加一个描写情绪的词语,“他感觉自己非常愤怒”,再加上对他某一器官不寻常反应的描写,“他感觉自己的心肺都被气得快要炸裂开来”。合起来就是这个样子的:
他感觉自己非常愤怒,心肺都被气得快要炸裂开来,“这也太过分了!”
通过这三方面的描写,看上去也还可,特别是夸张手法的运用,表达效果也还不错。
我们尝试着来做个改变:
除了以上三方面的内容,再加上对这个人神态的描写:“他双目圆睁,似要喷出火来;脖子上青筋暴起,一张圆脸涨得通红;嘴唇用力地抿着,鼻翼随着他胸膛的剧烈起伏而一张一合。”
动作描写:“站在他身边的小美胆怯地去拉他的手,才发现他的拳头握得紧紧的,胳膊也在不住地颤抖。”
把这些内容与前面三方面的内容按照适合的顺序整合起来,得到如下表述:
只见他双目圆睁,似要喷出火来;脖子上青筋暴起,一张圆脸涨得通红;嘴唇用力地抿着,鼻翼随着他胸膛的剧烈起伏而一张一合。看到他气成这样,站在他身边的小美也被吓坏了,胆怯地去拉他的手,才发现他的拳头握得紧紧的,胳膊也在不住地颤抖。突然,他甩开小美的手,暴怒地叫喊着:“这太过分了!你们这是要气炸我的心气裂我的肺,把我活活气死不成吗?”
以上两段描写,对比着来看的话,各有所长。但毫无疑问,后者的表达更加完整,也因为完整而更加传神。它完整再现了一个人在暴怒状态下的心理、神态、动作、语言等诸多侧面的反应。这样的描写,给读者的感觉,虽未亲身经历,却好似正在亲眼目睹文中这个人物的暴怒,也好似正在亲身体验着他的怒他的愤甚至他的悲;这样的描写,让这个人、这幅场景都在读者的面前活了起来,读者的情绪也不自觉地随着文中人物的情绪波动而上下起伏。而我们的写作,我们的表达,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让读者感同身受,让读者,跟着作者的节奏走!
所以,你看,人的情绪是立体的,它不只有心理的对话,不只有表达情绪的词语,也不只有对某一感觉器官不同寻常的反应,它还有各种不同的动作,对应着各样不同的神态。其实,这就是生活中的人、生活中的事最最原原本本真实的样子。问题是,平时的观察中你有没有看全,有没有看细,能不能做到把看到的、感受到的原原本本一点不落地从笔下写出来。这不是啰嗦,也不是废话,这是完整,这是真实。达到这样的写作境界,一个孩子的作文当属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