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灯结彩元宵节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作为春节过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在中国人的眼中具有特殊含义。在这个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为了庆祝新春的延续与团聚的欢乐,人们欢聚一堂,出门赏月、猜灯谜、吃元宵、赏花灯,多彩纷呈的活动为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增添了几分异彩。
时光在悄悄流逝,还在上学的时候,记忆里对于正月十五的理解就是,这是寒假里最后的狂欢了,过完元宵节就要开学了。这一天哪怕还有再多没完成的作业,都会被我们抛之脑后,尽情享受元宵节的快乐。离得近的亲戚朋友会上门来唠唠家常,几家人一起做一桌美味可口的饭菜,与家人共享香甜软糯的元宵。我们呢,在家和姐妹看看电视,玩玩游戏,说不出的惬意自在,听着长辈在厨房“咚咚锵锵”的做饭声,大家的心思也不在玩上,早飞去那圆滚滚热腾腾的元宵上去。
那时候家长们还有闲心情自己做,元宵和汤圆各不同,元宵用一个大筛子,铺满江米粉,分成相同小份的馅料,往筛子里一丢,就开始抖,馅料与粉相粘合,滚来滚去就滚成圆嘟嘟的元宵了。而汤圆就细致多了,跟包饺子包子一样,把馅包在糯米片里,只不过要手动搓成圆圆的。滋溜吃下,满嘴的糯滑香,乌黑喷香的芝麻甜,在还有丝丝冷意的冬天吃上一碗才觉得十分圆满。
那个时候的年味很足,小县城的街道到处张灯结彩,布置的红红火火,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息。中午出门,广场的空地上摆满了各种套圈,射飞镖的小游戏。街边的炸串,又甜又大的糖葫芦,栩栩如生的糖人,各式各样的灯笼,无不吸引着我们,大人们在一旁看着小朋友玩闹,一片喜气洋洋。
等到了晚上,就是最期待的猜灯谜的时间了。某一个灯光球场,图书馆,礼堂都能成为猜灯谜的主会场。高高悬起的线绳上整整齐齐地挂满了细长的灯谜纸条,一圈又一圈。灯谜纸条附近里三层外三层都是人,低头沉思时不时用手画着的,记下来拿着字典看的,猜不出来坐等谜底大呼“原来如此”者亦有之,总之在那个没有手机的年代,猜灯谜全凭借自己的智慧,玩起来别有一番乐趣。晚上等着周围全亮起来,拿着舅舅送的花灯出游去,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才更有年的味道。
诗词雅韵元宵节
元宵节,又像是一场大型的“花灯会”。除了满足味蕾要吃香喷喷的汤圆,按照中国的民间传统,到了月光如水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此来祈福新的一年团团圆圆,美美满满。
无论是盛世繁荣的大唐,还是后来风雨飘摇的元明清,民众对于过“元宵”的热情都十分的高涨,在历史的载记上,京城或是乡镇,正月十五那天处处都会悬挂彩灯,满城火树银花看着着实漂亮。在《大唐新语》中就提到,元宵节前后三天的夜市是不禁严的。唐代诗人张祜更有诗可以验证“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那时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尽兴而出逛灯节,宫城内外万灯齐明,人声鼎沸,仿佛整个长安城都在震动。
上元之夜放灯的习俗不仅仅是那个年代纸灯制品的大展示,更是文人骚客们比拼诗词的大聚会。人声鼎沸的元宵节留下了诸多像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传诵至今的佳作名篇,其中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就具体描述了元宵节的繁华景色:“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满城的花灯与夜晚灿烂的烟火交相辉映,万灯闪烁,天上人间;“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车水马龙,此时和家人和挚友,三五成群呼唤着、嬉笑着好不热闹,连月儿都忍不住跟了一路;“游伎皆?李,行歌尽落梅。”除了七夕节外,正值大好年华的少男少女们最期待的就是过元宵节了“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穿上最绮丽的衣服,画上最夺目的妆,这一天可以光明正大的跟自己的青梅竹马在一起猜灯谜,赏花灯。歌女们也打扮的花枝招展,路过身旁时还能听见几句娓娓动听的歌声;“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玉漏”是一种记录时间的器具,所谓“良宵奈何苦短”,美好的时光总是希望再长一点,反正不禁夜市,那么就不要一声一声的催促。
这些诗词承载了过往元宵节所发生的一切,将富有中华民族风俗特色之美传递给读诗之人。这些浪漫的诗词历经时间的洗礼,风俗变迁,今时今日其凝练的字句读来依然动人,铺面而来旧时元宵节的盛大,带我们重拾旧时文化记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