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市,有很多散户想通过低买高卖股票,赚取差价获利。股市的散户大部分都当过接盘侠,也就是以最高的价位从别人手里买入股票,最后只能亏损卖出,或者被套牢。很多人买房子也经历过在买房之后,房价就下跌得尴尬。
除了这些资产类产品,这种情况在消费品买卖就更常见了。每次自己前脚刚买,后脚就发现商品降价或者有促销。我身边真的有不少人总觉得自己买亏了,总是非常焦虑,后悔不迭。
逢买必亏,分为两种情况:一、从客观的角度来说,确实是买亏了;二、只是理层面的感受,与客观事实无关。
真的每次买完就亏
购买股票、房子之后,价格下跌,账面上看是实打实的亏损。导致这种损失的最大原因就是购买的过程太被动。虽然购买的动作看起来是主动的,但是购买动机是被动的。
以买卖股票为例,很多人进入股市前是没有充分准备的,是看到街头巷尾都在讨论股票,才跟风进入的。等到人人皆知的时候进入,自然容易买在最高点。买房也是一样,很多人是被房价的快速上涨所吸引,害怕更加买不起房子,就匆匆忙忙购买了。有些是因为子女要结婚了,父母就赶紧买一套婚房。
这些购买行为都比较被动,没有足够时间去研究房子,购买在高点就是大概率的事件了。房子和衣服相比,价格可能会差出10000倍,但是购买决策所花费的时间差可能不到10倍。
心里总觉得吃亏了
这种不能吃亏的心理往往和悲观主义,完美主义,自我中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能吃亏的心理反应在股民身上,就是千方百计要买在最低点,卖的最高点。股价下跌的时候,他们盼着股价再往下跌一点,跌到底的时候再买。买完如果股票上涨,肯定是喜出望外,若股票下跌,又会忧心忡忡。想真实的生活中,卖在最高点,买在最低点,要么撞大运,要么从未来穿越过来。
抱着这样的心态和他人交易,无论结果如何,总会觉得吃了亏。看到自己之前买的手机在促销,就大呼吃亏;穿上和老板砍价后买到衣服,又后悔当时没有多砍点;晚上吃完自助餐扶着出门,还后悔吃了午饭。
有一个著名的效应叫“自证预言”,意思是,当你对一件事有先入为主的判断,你就会格外注意那些能够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而忽略相悖的事实。假如你最近和朋友聊天,提到电动汽车的话题,之后你会发现街上绿车牌的电动汽车特别多。当你怀疑自己是否吃亏的时候,你就会在证明自己确实吃亏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如果抱着怕吃亏的心态面对世界,就会整日活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状态里,甚至害怕和人交易和协作,陷入所有事都要自己动手的窘境。
走出死循环
无论是现实里的,还是心理上的逢买必亏,都可以采取行动和改变认知来避免和消除。
想从客观上避免投资亏损,首先要避免匆忙,保持耐心。针对重要的投资行为,需要长期的关注和学习,给自己充分的调研和决策时间。如果自己实在没有时间,就要借助专业人士的帮助,当然前提是你能区分谁是真正的专业人士。第二是尽量避免短期的投机行为和零和博弈,比如期货炒作,短线股票交易,赌博等等。
至于心理层面的亏损只需要转换自己的认知就可以大幅度改善了。举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悲观和乐观的区别。面对同样半杯水,悲观的人看到的是只剩下半杯水了,乐观的人看到的是还有半杯水。当你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得到和拥有的东西,更多考虑怎么打好自己手上的牌,你就会发现自己赚的多,亏得少。
满脑子想着减少损失,充其量是没有损失,但把注意力用在产生价值上,获得的收获是没有上限的。保持这样的认知,不仅心理上更少体会到吃亏的感觉,通过实际行动在客观上也会减少损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