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德>尼采
知识大融通
现代社会是分工社会。而分工越精细,不同行业的知识就越无法共享。比如,同样是外科医生,眼科医生和骨科医生的知识交集就很少。当我看到《Java性能权威指南》或者《中国外科年鉴》这样的书,通常也会视而不见。
但是知识世界里也有这样的努力:尝试打通不同学科,不同职业之间的知识壁垒。
爱因斯坦在写给朋友的信中提到:“能从直接观测时看似不相干的事件中,体认到这些复杂现象之间具有统一性,真是令人欣慰。”爱因斯坦在这里所指的,是自己能成功的把毛细血管的微观物理现象和举世通用的重力的宏观物理现象相配合。
他在生命后期的目标是,企图把所有的其他事件结合成一个精简的系统,包括把空间与时间、物理运动相结合,以及把重力与电磁场、宇宙论相结合。他努力地追求这个“圣杯”,但从来没有达到目标。
——<美>爱德华·威尔逊:《知识大融通》
知识为什么能够融通?我听到过两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是一个信念:上帝创造世界,一定不会用复杂的规则。如果各个学科分头发现的规律不一样,那说明我们还没有看到上帝兜里真正的底牌。
第二个理由则是一个很妙的洞察。
请问一个行业为什么有别于其他行业?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工作对象不同,更是因为它经常会处理某一类极端情况,并积累起相关的经验和知识。这些极端情况,其他行业也会偶然遇到。所以这些经验和知识也就必然会迁移到其它行业。
一个行业不仅要对它的产品和客户负责,还要对整个人类的知识积累负责。
比如说医生的日常工作对象是病人,但是他们经常要接待情况不明的急诊病人。可以想象一个场景,一个大出血的病人被路人火急火燎地送到医院急诊部,事发突然,他既没有家属陪同,也无法说清既往病史供医生参考,但医生还是要出手救人。此时,医生面对的挑战是:如何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做出攸关生死的决定?这份经验是不是对其他行业也有用?
再比如,火箭科学家的工作主要是发射火箭,但在人类所有职业中,这个职业的特殊性还在于,经常要面对“耗资巨大,事先无法彩排,还不允许失败”的极端情况。这份经验是不是对其他行业也有用?
又比如天文学家研究的是宇宙,但他们承担的独特挑战是:如何在信息极少且不能做实验的情况下,得出有价值的结论?这份经验是不是对其他行业也有用?
当然这么讲,可能还是有点抽象,我们展开来说说。就以我们日常工作交集很少的军工业为例。
军工业里有一个词叫“军工六性”,也就是一个军工产品应该具备的六个方面的性能:可靠性、环境适应性、安全性、保障性、维修性和测试性。这套标准对军工之外的领域有什么用呢?
就拿其中的“测试性”来说,简单讲,它是指产品不用等到去修,我拿起来马上就知道他是不是性能完备,状态良好。有点像手机,拿起来一看便知电量还剩多少。
其实,日常工作中也有“测试性”一说,它体现在你不仅能干活,能把活干成,还能保持一定的透明度,让你的同事,甚至社会上所有的人看见、评估你干的活。比如,在日常工作群、日报、周报中,或者在开会以及公开发言时,同步一下,你在干什么,就可能会让公司内外,甚至不在你视野里的资源,主动找上门来跟你合作。
你看这样两个相隔甚远的领域里创造出来的知识,也完全有融通的可能。
现代社会分化出一个行业,它都肩负着两项使命:第一,处理特定对象。第二,积累特定情境下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将成为人类共有的财产。
通常我们管这种现象叫“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