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6 本周复盘
第一周课程结束。
本周学习主题:
1. 架构整个课程的核心思想——术道合一
2. 打通学习两大回路——认知回路&行动回路
3. 整合利用课程一大工具——阅读本
4. 学习两大高效阅读方法:
-硬核眼球法
(选择性关闭内心声音、减少眼球聚焦频率、"Z"字型阅读法、寻找关键词)
-苹果阅读法(苹果阅读法、苹果-康奈尔阅读法)
本周作业完成情况:
1. 连续按时提交5次作业,1次精选
2. 读完2本书(《自卑与超越》《零工经济》)
3. 诵读美文8篇次,摘抄1篇
本周心得:
1. 学习时间和作业时间尽量往前安排,不会太赶。
2. 先完成,再完美。
3. 读书不够,勤奋来凑。
4. 群内大神多,见贤思齐。
5. 不为完成作业而做,有自己的思考和新的方法来做同一个作业,也要为自己的进步肯定。
6. 坚持下去,大浪淘金。
下周精进点:
1. 阅读训练书目换一些虚构类书籍试试
2. 完成作业同时,阅读训练积累要齐头并进
![](https://img.haomeiwen.com/i18313446/f35150b739f2f1c4.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8313446/3f21a8cd46f18c62.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8313446/ee1fe0b42a2538e1.jpg)
Day7 :向大师偷艺,如何甄别顶级阅读素材,一网打尽超一流作家
今日作业:鉴赏一位你最喜欢的作家,说明理由。
最喜欢的作家: 苏轼
我想诗人也是作家范围吧,他们是古代的作家。而且苏轼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所以选择苏轼应该不算离题吧。
其实小时读苏轼的诗词,只是被那磅礴大气的诗句所吸引,“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只觉得读得酣畅,嘴巴跟着大开大合,声浪从胸腔喷薄而出,摇头颔首间尽显潇洒霸气。而出于这些感官上的爽快而喜欢苏轼的理由,并没有让自己很好地去理解他,甚至后来读到更豪迈的李白的诗词时,还会喜新厌旧,觉得苏轼还是稍逊李白一些的,因为李白的豪迈里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浪漫、有引逗天地万物的雄奇、有“仰天大笑出门去”的不羁。而苏轼比之李白,多少有点直男的束手束脚。
可是,越长大,越走进世俗世界中,才越来越读得懂苏轼的人生况味,那是一份对自我有内省,对生活有热忱,对人生有通达,对宇宙有敬畏,持重、放达又自恰的人生况味。
现在才恍然,年少时自然喜欢李白,因为年少时不知天高地厚,自恃一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想要对抗全世界,突破所有法则和边界。可我们都不是天才李白,不是谪仙人,千千万万的我们更是平凡之人。可是又有几多人甘于平凡?于是我们困顿挣扎,歇斯底里要取一金箍棒去捅破穹顶。在头破血流后,或垂丧,或奋勇。就连大家苏轼也会有此惘然之时,曾经名动京城的大才子却只能在赤壁旧地上感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他何尝没有过宏愿,何尝没有奋争过,可即使才情卓绝的苏轼,也只能在世道的无情前感叹自己“多情”了。他不像李白,即使世道不容他,他也依旧“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继续傲首。但这是一种放弃吗?抑或是一种选择?
他当然没有放弃,依旧无畏于苍茫人生,只是选择了释然。“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放弃造物主般的完美主义掌控欲,选择了坦然接受人生悲喜。轻装上阵,笑对人生。仕途赋闲,那就泛舟、筑堤,那就画竹石、练书法,那就做快乐的吃货。
或许有人说,这是失败者的飞翔。可是何为成功,何为失败?人类本就渺小得如蜉蝣一般,人生本就短暂的如须臾一般,斗天斗地,比日比月,最终所得终究不过一个“心安”。心安的方式千百种,折腾能让你踏实你就折腾,苟且能让你舒服你就苟且,个人选择不同而已。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学生时代读《赤壁赋》,简直是暴殄天物,少不更事的年纪,哪里懂得这里的大智慧。再观之,才知道苏轼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明白天地可畏,苍生可敬的自然观。没有敬畏,人就会傲慢,傲慢让我们野心勃勃,横冲直撞。有了敬畏,人才会在踏实中浪漫,在浪漫中踏实,有挟仙遨游,抱月长终的宏愿,但也要有“知不可乎骤得”的自知,以及“托遗响于悲风”的希冀。这样的克制圆融,是李白没有教会我们的。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看,苏轼哪里束手束脚了啊,他不似李白逗弄天地万物,那是因为苏轼对自然有敬畏之心。李白的大气在胆量,可是苏轼的广阔在胸怀。他的胸怀是能装下宇宙的。他教会我们的变与不变间的辩证宇宙观。我们总在时代滚滚车辙中,匆忙赶路,赶着赶着就忘了我们出发的原因。我们总害怕被瞬息万变的时代节奏抛弃,却不知道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个时代其实都“曾不能以一瞬”,所有变化过后,“物与我皆无尽”,那么我们还害怕什么呢?着急什么呢?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其实人类本身就多么富足而自由啊,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这些造物者的宝藏,俯首皆是,我们甚至不用信手拈来,“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侧耳、睁眼即可享有,无穷无尽。就像富足的童年治愈人的一生一样,人类只有感受到自己生而为人的富足,才不会一生汲汲营营,莽莽撞撞。
我喜欢苏轼,喜欢他诗词文里,持重、放达又自恰的人生况味。
Day8 :巧用主题阅读AI式学习实现知识管理,让你秒变知识引擎
今日作业打卡:锁定一个月内要突破的阅读板块,运用课程所讲策略制作主题书单。
主题:准备辞职或已经辞职的人,如何走出迷茫开启新的人生
不管是因为996,还是因为裁员危机,抑或是因为经济大环境不景气工作不好做,每天辞职或有辞职冲动的人不在少数。不管是准备辞职还是已经辞职,都是对现状不满,又对未来迷茫的人。那么如何应对辞职带来的失重感呢?这是我在辞职前就给自己买的一些书,有的囤了好几个月了,都没看起来,这个月要暴力突破这几本书。
1. 《自卑与超越》/[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豆瓣评分:8.3
选择理由:迷茫的人都感到卑微,卑微的人都渴望优越。超越自卑,走出迷茫。
我们之所以会迷茫,是因为我们底层不自信,这种卑微感是人类的天性使然。人类生而自卑,自卑和自卑的补偿性是人类个体和整个文明的动力源,主宰着人类的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爱情、工作及梦境中的各种表现。但是,我们要分辨清楚人类的卑微感和“自卑情结”。卑微感是我们都知道并希望提高自己所处的位置。如果我们保持勇气,付诸行动就能超越自我。而“自卑情结”是设法催眠自己,让自己感觉或看起来优越,但是他的卑微感会越来越重,因为导致卑微感的条件没有变。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在辞职前后,越是迷茫的时候,越是经常性的用愤怒、傲慢、固执、控制等来催眠自己,试图让自己不露出内心的空虚、怯懦。这就是“自卑情结”作祟。阿德勒告诉我们,我们要走出自卑情结,就要打通人类的三大联结:人与地球、自己与他人、男性与女性。我们只有先直视底层自卑问题,超越它,才能走出迷茫。
2. 《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美]比尔·博内特 戴夫·伊万斯
豆瓣评分:7.8
选择理由:人生原来是可以重新洗牌,重新设计的。
原地迷茫的时候,是坚守初心,不撞南墙不回头,还是可以重新定义,换一个人生?不知如何选择,是因为没有选项,还是因为我们执念于寻找完美选项?世上真有完美选项吗?做出决定后是坚定推进,还是边走边看,低成本试错?这本书给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人生思维——设计思维。如果你是希望自己的人生是艺术品而不是工业品,那这本书就很值得一看。书中的核心思路“重新定义问题”会让你开启三观的重构;书中所提到的 “重力问题”“锚问题”会顿时解开我们对生活的“执迷不悟”,而其中“人生评估仪表盘”“美好时光日志”“奥德赛计划”“原型设计”“失败重构练习”这几个具体的操作方案会让你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中柳暗花明。总之,这本书会为你打开一种人生活法的新思维。辞职前,买它!
3. 《时间的悖论》/[美]菲利普·津巴多 约翰·博伊徳
豆瓣评分:7.3
选择理由:一个人如何看待时间,决定了这个人的很多行为模式
我们所处的时代,大家焦虑、恐惧的根源都是因为时间,觉得时间太快了,觉得时间不够用。时间观已经成为了“第四观”,决定着我们的认知层次和行为模式。这本书我还没看,但是当时购买的冲动念头就是“我穷得没钱、没时间、没健康” 。如果我没钱,但是我有大把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儿,也是逍遥自在的一种财富吧?我拼命奋斗不就是为了能过有钱有闲的生活吗?如果暂时赚不了很多钱,那能努力赚到闲情逸致吗?所以我想弄清楚时间都去哪儿了?想知道如何更好地看待时间,夺回我生活的主动权。期待接下来能从这本书中打破悖论,重塑时间观。
or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美] 史蒂芬·科维
豆瓣评分:8.4
推荐理由:治疗拖延症晚期,高效能运转生活。
这本书之所以和《时间的悖论》放在一起,因为他们都是解决时间焦虑感这一问题的。那么但是我觉得其实比起养成高效率的一些好习惯,还是根本上要理解透“时间”这个概念,养成“时间观”。前者治标,后者治本。所以如果后者能先解决,高效能这本书看的必要性就会减弱了。不过还没有看过这本书,还不能轻易对这本书下定义。只是之前听过拆书稿,就是介绍了7个习惯的简要定义:积极主动、以始为终、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己知彼、统合综效、不断更新。买回来看,是因为想知道七个听起来并不会让拖延症本拖儿真正去做到的七个习惯,到底内在是什么神奇的要义没有被拆书稿解读开来,以至于这本书会如此风靡。拭目以待。
4. 《零工经济》/[美]玛丽昂·麦戈文
豆瓣评分:7.6
选择理由:自由职业者会是时代新宠吗?要如何在新经济时代,零工立业?
认清了上班制度的剥削本性后,决定辞职后选择一条新的道路走,做自由职业者,夺回自己的生活空间和主动权。但是心里没底,也怕跟社会、时代脱轨,所以我想了解“零工经济”这个新的经济形势,想了解新经济时代下,做自由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和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及挑战。看这本书前,我会怀疑自己放弃上班打卡这条正规的路,走“自由职业”这条小径会不会是自己应对不了大势,退而求其次的一种逃避?看完这本书后,欣慰于“零工经济”已是一种开始蓬勃发展的经济,并且在互联网科技的牵引下,运作越来越成熟的一种社会分工体制,不必担心自己走的是小径。除此之外,这本书也具体介绍了零工工作者如何寻找渠道、如何创建独立品牌、如何定价、如何推销自己,以及提出了自由工作者应该注意的一些诸如雇佣权益问题、零工经济生态问题和如何应对未来挑战的策略。
or 《每周工作4小时》/[美]蒂莫西·费里斯
豆瓣评分:7.9
选择理由:用每周4小时的支点撬动新贵生活
这本书和《零工经济》放在一起,因为两本书都是为了解决“如何不上班又能赚钱”的问题。这本书还没翻看完,大体翻了一下,很多内容框架是一致的,比如外包工作,如何收入自控等。但是感觉《零工经济》更宏观一些,叙述整个零工形势的发展生态和应对策略,而《每周工作4小时》会具体微观一些。前者给你经济形态的概念和蓝图,后者提供具体操作“攻略”。
5. 《与身体对话》/[美]瑞秋·卡尔顿·艾布拉姆斯
豆瓣评分:7.6
选择理由:终结疲惫的自疗启示录。
无论是辞职开启新的生活,还是不辞职继续上班,都要让自己重新有个“好身体”。这本书解决的就是“没健康”的问题。辞职前,长期忧思成疾,过度思虑真的很伤身,每天都是“小白菜”。都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是之前的经历也让我相信“身体的改变会牵动认知的改变”。之前办过温泉度假村的年卡,有半年时间,坚持游泳、泡温泉,即使冬天也坚持户外冬泳。这不仅治好了我十几年的痛经,而且常常在运动的一呼一吸间了悟了很多事情。让我感受到其实身、心、灵是一体的,他们互相牵制着。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一定也基于我们的认知行为的不妥当。所以我们要常常与身体对话,让身、心、灵统一。这本书也还没看,但是辞职后开始练瑜伽和冥想,已经感受到每天即使还没有稳定的收入,也不焦虑,能够平静、喜悦。期待这本书的暴力突破。
今日阅读: 《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
遇到的问题:
1. 运用苹果阅读法提问题时不够精到。提出的问题很宏观,基本涵盖整本书的内容。
2. 意识倒位。阅读和记笔记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带着一种"这本书讲了什么",而不是"这本书解决了我什么问题"的意识去做的。失去了苹果阅读法"摘苹果"解决问题的意义了,变成了"3小时内读完一本书"的操作。
感觉根源还是没有提出精到问题,还有就是贪心作祟。摘苹果也想顺便摘桃子,追求面面俱到。
解决思路:
如果提不出一个精到的好问题,那就不用苹果阅读法,不用强求具体用哪一种方法,方法的目的是让我们做出阅读的行动和取得想要的东西,既然是贪心都想要,那就多花点时间都拿了吧。总比纠结来纠结去,什么都没拿好。
肯定进步,虽然没有熟练运用苹果阅读法,但是综合几种方法,把这本囤了半年的书三个小时内读完了。做了笔记,还用微信语音输入法复述输出了书本主要内容,都快成拆书稿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8313446/acc4b1e32ddb864f.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8313446/c07cd4058549618c.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8313446/d5c1839c39c53a38.jpg)
Day 9 直播答疑,无作业。
晚上刷到曾轶可的热搜,联想到了最近读过的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有感而发,想试着把读过书的做个输出,写个书评。
我想所谓"恼羞成怒",是因为那些让我们愤怒的人和事超出了我们当下的控制能力,而让我们感到气恼、羞愧,为了掩盖自己内心的慌乱无措,也为了谴责和报复,所以我们会用大的音量或者压迫性的语言、姿态让我们显得比对方强大,从而达到一种优越的地位。但凡事态在掌控之内,我们可以举重若轻,也就用不着发怒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8313446/ec96f890126351f1.jpg)
Day 10 终极阅读法:让你变身书神的费曼读书法
今日作业:无作业。
彩蛋课收获:
一、大道至简,知行合一。
今天听核聚老师讲费曼阅读法,有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上学的时候读书就是会这样,看不懂就往前翻,看不懂就往前翻。
比如看《红楼梦》人物关系复杂,弄懂关系又忘了情节,所以前几章反复看。所以一本书要看好久,就会经常把书随身携带。特别记得小学五六年级期间,因为放学需要先在操场排好队,再依次列队出校门。作为领队的我,经常就手捧一本书在等待期间看书。随队的老师常过来问我:"怎么还在看这本书啊?"可正因为反复看,那些学生时代看过的书依然记忆深刻。
工作以后,变得求速度,求效率,求多求新求异,贪心得不行,各种求捷径。总想着快点读完这本就可以换另一本了。不愿意在一本书上多花时间,即使是好书,想多读几遍,也想着以后有机会再来读第二遍,第三遍吧。结果就是,想读的书越来越多,各种买书却只囤不看,有的甚至连塑封袋都没拆过的 。一本又一本书读到一半觉得难懂就搁置了,或者喜新厌旧中途就开启另一本书的阅读了。复盘到这里,忽然觉得自己对书而言,简直就是一个渣的不行的书虫 !!这么渣,就不用说能对看过的书收获有多少了。
所谓"欲速则不达","能积微者速成"。其实正如核聚老师说的,这是一种最笨的方法,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简单的道理,大家都会觉得不以为然,实则"大道至简"。我们要做的就是"知行合一"。
二、输入+输出=所得
费曼阅读法的精华"凡我不能创造的,我就不能理解。"强调了真正的理解和获得并不是简单地输入,而要是输入和输出的结合。你能输出多少就能检验出你输入了多少。
《童年的秘密》这本书我也看过,我也喜欢,我也获益匪浅。当时也想重新翻看,可是又无意间把它打入到"有机会的话"这一冷宫去了。核聚老师说他读这本书读了上百遍,还能做15分钟的专业研讨会的报告,所解读的深度甚至达到连教育学者的论文都没达到的程度。听到这里,我又翻出了当年因为有感于携程幼儿园虐童事件而写的有关《童年的秘密》这本书的朋友圈,再一次感受到我所能解读的深度真的最多只能配得上一遍的阅读量,即使有很多想说,盛赞这一本书,阅读量和阅读深度撑不起我的语言表达,就只能拔出这本书的九牛一毛了。
所以,要能高质量输出,就要吨量级别的输入。要检验自己的输入质量,就从高质量输出开始。
这也是我报小冰老师课程的原因,辞职后意识到之前忙碌创业,应付KPI而没空读书的贫瘠感,所以并不想急着去找下份工作,也不急于打算怎么副业赚钱养活自己。只想给自己一段纯粹的时间来读书。又怕自己一个人读书会陷入死角,正好看到小冰老师的课,觉得是注定的缘份了。于是果断报名,先花钱学习。学会读书,还要学会把读的书有效输出。这样,以后想要达到哪个彼岸,心中有船,手中有浆,都不怕没有出路。
![](https://img.haomeiwen.com/i18313446/556168065677b192.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8313446/3bb1b2fab9e300b8.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