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自2013年出版以来,好评如潮,一直占据着《纽约时报》、亚马逊网站非虚构类排行榜top 10。同时,这本书也是世界五百强企业高管一对一演讲培训的内部资料。
本书作者是彼得·迈尔斯和尚恩·尼克斯。两人都是高效沟通交流研究领域的专家。彼得·迈尔斯是斯坦福大学沟通力与领导力讲座教授,也是美国Stand & Deliver咨询集团的创始人兼董事长,Stand & Deliver咨询集团成立二十余年来,主要服务于美国政要、全球五百强公司的高管,为他们的演讲和沟通提供一对一的特别培训和指导。
尚恩·尼克斯则是一个新闻记者、小说家和剧作家,她曾经是美国知名广播电台谈话类节目的主持人,晚间听众人数达到了百万。
如果你希望事情成功,那就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每一次演讲,每一次沟通,都会或多或少地激发对方的积极性,有助于促进成功沟通。
或许在每一次演讲失败后,你都会自我怀疑,而这种自我怀疑,很有可能让你在下一次活动时重蹈覆辙,或者让你干脆拒绝接受这样的活动。其实,并非只有你会出现这种情况,出现这种情况也不是因为你能力低下,更不是因为你本身有什么问题——这只是身体的一种本能表现。
在人类的大脑中,有两个微小的、杏仁状的神经组织,叫做“杏仁体”。“杏仁体”的功能是让人保持活跃,“杏仁体”从不休息,它们就像大脑中的警报器,不断扫描危险事物,一旦感知到危险,“杏仁体”便会向身体发出警告。
所以,当你站在讲台上的时候,DNA便会告诉你,此刻遇到大麻烦了,当你感觉到有几百双眼睛在黑暗中盯着你时,经过几百万年进化之后的哺乳类动物的大脑,确切地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你将成为一顿“盘中餐”。
“杏仁体”感觉到了危险,开始发送信号,你的身体开始想要逃跑,血液回流,转向胳膊和腿部的肌肉群,因为这样将有助于你逃跑。此时,所有无关紧要的功能都会停止,包括大脑中处理语言的前额叶,你精心准备的开场白,便消失了。
所以,不必因为这件事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智商,“大脑一片空白”只是正常的身体反应,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克服自己的恐惧。
问题是,如果“大脑出现空白”是一种本能的身体反应,那我们现在所希望的情况是与我们自身生理反应相抵触的。在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进行自我更新,而进行自我更新,无异于重装大脑。
怎样才能重装大脑呢?
重装大脑需要从改变心态和信念开始。
我们应该如何改变心态和信念呢?
首先,把讲话视为分发礼物的机会。你可能会困惑,讲话怎么能是分发礼物的机会呢?
我们先来了解“讲话”的两种类型:
第一种,纯粹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心中所想大声地表达出来。
也可能是刚刚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通过说话做出回应。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只会说出自己想表达的内容。
第二种类型,是为了对其他人施加某种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渴望为听众分享一些东西:知识、洞察力、信息、灵感或者是一些经验、一种感觉。
当讲话者的意图是传授一些东西以改变听众的思想时,讲话就变成了一种领导行为。这时,讲话者就会为了创造出尚不存在的某些东西而组织语言,在这种情况下,讲话者往往会不自觉地想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情况变得更好?而这样一个问题,将会促使讲话者运用话语和想法去实现这个目标。
这样一来,讲话就会变成一种“将知识作为礼物分发给他人”的过程。如果讲话人能有这样的意图,那么其好处在于:一方面这种理念能够让听众得到更多的内容,另一方面,讲话人也不再如此地恐惧和紧张,因为人类沟通的一项神秘法则是:当你给予的时候,你会变得更有趣,内心的恐惧感也就消失了。
当我们要实现的目标不再局限于个人时,我们就可以激发自己的兴趣去做正在做的事。当然,当你试图影响他人的时候,你必须首先影响你自己。
其次,交流的主角不是你,而是听众。在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听众并没有在专心致志地听你讲话,他们甚至在头也不抬地玩手机。
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因为听众自私或者心眼坏,而是因为很多讲话者在沟通一开始就犯了一个错误:他们假定听众对他们要说的内容感兴趣。
要想真正与他人交流,必须认真思考他们需要什么。不要只告诉听众想听的内容,而是要了解听众渴望感觉、知道和体验的是什么,这样才能引起他们的思想转变。
最后,高效沟通。林语堂先生曾说:“绅士的演讲应该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迷人。”
其实,不光是演讲,在平时沟通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如此,良好的沟通是用明确、中肯、简洁的话语来表达,是以容易理解、吸收和记忆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的艺术
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必须树立一个理念——清晰、简洁的传递自己的想法,也就是高效沟通。
所谓高效沟通就是对有疑义的地方进行厘清,在听众跟不上你的沟通思路时创造关联,更重要的是,是激励人们完成他们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做到高效沟通需要掌握三件事:演讲内容、演讲风格、演讲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