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你们是多大开始给宝宝立规矩的呢?我是一开始在他还是几个月的小豆丁大的时候就让小豌豆养成了这种类似“家规”的不成文“规矩”。来看看我们家的家规。
好规矩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我们明明有着泱泱五千年文化历史背景,我们明明是有着礼仪之邦的大国,可是,现在的我们的礼仪都去了哪里呢?
新中国诞生之前,我们惨遭侵略,没时间去培养这方面的素质!
新中国诞生之后,我们为了解决全国10亿人口的温饱,仅仅只是温饱问题,也没有理念去培养全民素质!
直到80后90后00后的我们出现,开始慢慢的去培养,为什么?
因为我们的思维,我们的眼界,知道一个好的习惯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可是,在这14亿的人口里又有多少知道好的习惯的养成是需要从小开始的呢?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也曾听过这样的俗语,“三岁看老”,意思就是说透过一个三岁儿童的行为举止便可以感受到这孩子将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更深刻的说,一个人现在的行为习惯会影响着他的一生!
孟氏家规——睡觉篇
睡觉永远都是一个头疼又新潮的话题。可是,小豌豆的睡觉几乎没有让我头疼过,反而,因此,让我给越来越多的妈妈做案例分享,变成了一个被模仿对象。其实,我的办法就是那种最土的方式【养成习惯】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周两周,更不是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他可能会花上的时间更久更久。小豌豆从14个月的时候开始就一直坚持到现在33个月,我没有一次因为他的睡觉而困扰过,这是因为好的睡眠习惯的建立的产物。
每晚必须的亲子睡前共读从最开始的我读,到我们共读,到现在的他读(只有杜莱的这套书和最新的一套间濑直方的书,可以搜我的抖音号Sheila823)
从他6个月的时候,我就开始给他读绘本,几乎没有一天间断过,无论是最开始的日文绘本,还是后来到姥姥家前怕没有书读,现买的那些英文中文绘本,每一天我们的睡前绘本量几乎都是3-5本。(那还不包括白天闲来无事读一两本)就这样我们一直坚持到现在。
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习惯也是这样的,一旦养成,请不要破坏,因为你的一次破坏,可能就会让你前功尽弃,从头开始!
14个月的时候,小豌豆因为不爱吃饭只爱吃母乳,被姥姥强制的断了奶,那四天我被硬生生的分离,也是因为这四天让他的睡前绘本习惯稍微有了变动。开始没有耐心听我给他讲绘本,我开始想尽办法让他重新去习惯绘本过后我只需要拍拍就可以让他入睡的方式。
后来,我试验了听绘本的方式,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和我的声音不一样。所以,每次一打开听绘本的功能时,我和儿子都会快速入睡所以,以前的每晚我给他讲完绘本后,都会再去听一个绘本循环播放功能,然后一起睡着。
两个礼拜后我从新制定,绘本过后要有一个仪式:我们要准备睡觉了。然后,最后一个绘本后我们关灯,我给他唱晚安歌“sweet dreams”,(可参照我的喜马拉雅:小豌豆麻麻Sheila)从那之后这就成为了我们两个的共同习惯,绘本,晚安歌,有时候我也会给他读童话故事。他24个月时的某一天,居然可以读出杜莱的那套楼梯书,25个多月的时候可以和我一起唱sweet dreams的大概,现在越唱越好,老母亲的老泪……
现在,33个月的他,即使我们晚上添加了电子版的英文分级绘本:伴鱼和RAZ(1-3本),我们还是会共读我们的纸板书。从以前的40分钟的亲子睡前绘本时间增加到现在的1.5小时。
上个月开始,我们又增加了一项,就是给他讲一个诗词故事,我们已经学习4首了,《悯农》《咏鹅》《春晓》《静夜思》,朗朗上口的诗词我教了他两遍,就能把大概的字词说出来,不过不知道他到底是不是真的懂得其中的意思。无论懂与不懂,我都会坚持把中国诗词添加进去,不能让他忘记我们国家自己的古诗文。
随后我们又学习了《三字经》现在可以背到“一而十,十而百,……父子亲,夫妇顺”了。我们还在继续坚持着。
PS:孟氏家规之睡觉篇,不停的去置换更适合属于彼此的规则。
姥姥说:快来吃饭,好好吃,别跑
宝宝说:不吃
(追跑喂饭的场景,请脑补……)
……这是一个以前经常碰见的场景,我以为现在很少了,没想到我居然在回到娘家后真实的遇见了。所以,现在回头想想看,我让小豌豆自己养成自己独立自主的吃饭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
孟氏家规——吃饭篇:
1.全家人一起吃饭。(一个有仪式感的进餐环境会让孩子有不一样的感受与认知)
这个时候,我会要求小豌豆帮我拿筷子,我端菜,其实他有时候也会主动要求帮我捡桌子,这个时候我会迅速丢给他一个抹布让他帮我擦桌子。一起动手不仅仅是培养他的语言能力(会教他吃什么饭、菜)还是一个培养自主能力的好时机,自主帮助父母做家务。
2.离开饭桌就没有饭。
不要觉得这样的事情是后妈才会做。这个时候我会让自己变成“后妈”。孩子饿一两次就会好的。可是,在老人看来小孩子不好好吃饭没有多大关系。其实不是这样的。就像孩子6个月了没有让他试着去练习抓的能力,一岁了没有让他试着使用道具的能力等等。这个时候的我们,需要用知识来帮到我们自己和家人来渡过属于宝宝的这些时期,更需要在这样的时期里建立好规则。
6个月——手抓和牙咬
给孩子准备饼干或烤面包一类的干粮,训练手抓、牙咬的功能。
7-9个月——更多种类的手抓
提供的手抓食物种类更多了,除了方形烤饼、无盐苏打饼、松软的玉米饼、面饼等,还可以是一些煮熟的蔬菜条或蔬菜片、奶酪块或去皮的软水果块等。
1岁前后——碾压和捣碎
孩子更加行动自由,独立自主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喜欢自己动手压扁或捣碎一些柔软的食物,比如香蕉、草莓等,这在他们看来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他们喜欢那些捣碎后能够放到嘴里的东西,就干脆放手让他尝试。
2岁以后的宝宝基本上可以吃跟大人一样的食物了,只是要在不影响美味的前提下尽量少油少盐。这个时候的宝宝自主意识越来越强,因此,吃不吃和吃多少可以让宝宝自己来决定,让宝宝享受吃饭的乐趣。但是,什么时候吃和吃什么,要由家长来决定。
是不是感觉到一个吃饭也有这么多学问?是的,孩子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通过各个角度的反射后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不足来补充自己,从而再教给孩子。这是孟氏家规一条非常重要的内容: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成长!
无论家里还是家外,我们都会坐在自己的小餐椅上自主进食。这是从小培养的结果,6个月坐进自己的小餐椅,一岁开始自主进食,每次用完餐虽然就像风暴过后一样,但是还是会让他自己进食。
一次,我和朋友带着儿子们出去吃饭,我们选择了一家在日本我经常会去吃的一家中华料理店,那还是冬天,虽然日本的冬天不是很冷,但是冷饭。我吃我的,小豌豆吃小豌豆的。可是,当我和儿子都吃完后,闺蜜才开始喂完儿子,自己开始吃冷饭。一盘冷掉的铁板牛肉……
孟氏家规——生活琐碎篇
孟氏家规——生活里的那些小事儿
1.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自己的书放到自己的书架上。
曾经有人问我,你收拾孩子的玩具会到几点?
我说,玩完一样他自己收拾一样,我只是辅助而已。
她对我说,她要在她女儿玩完之后收拾到晚上11-12点。
……不是我们没有想过让他们自主做,而是我们没有行动让他们自主做。这就是早教中最忌讳的【只想不做】
我经常说的一句话:能动手的少动嘴……
2.见到想要的玩具或者其他不买就上演“一哭二闹三打滚”
无论中国的娃娃还是日本的娃娃,或者我见过的其他国家的娃娃们。他们都是天生就会这一招。可是,作为父母的我们对待方式却截然不同。
哭的死去活来要东西
日本的家长是这样做的:
不理不管放任,直到他停止哭泣
中国的家长是这样做的:
立刻抱起,要就买,买买买
我曾经想过为什么?但却没有那么深的感受,因为小豌豆已经养成了习惯:
想要的东西会问我能不能买?
我说没有钱时就结束了。
直到……
5月的某天,被姥姥惯的已经脾气变大了的小豌豆到底被我强硬的扛回了家,他也是哭的死去活来。不知道这里到底有多少真多少假。直到他平复心情恢复正常我才开始理他。可是,姥姥却说:真丢人,那么多人看着你这么对孩子,你好意思吗?
一句话说出了多少人的心声呢?
也许这就是大部分人的心态吧!可是,当你一次又一次的妥协后,孩子的这种“习惯”就被养成了,想改就真的好难了!那时候你就“好意思了吗?”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在不同的场合应该有不同的规则,在橄榄球场上,就应该呼喊奔跑,而参观博物馆,就应该安静严肃;而中国妈妈却认为孩子的天性就是爱叫爱闹,大人不应该阻止和束缚。就像那次闺蜜来日本玩,我带着儿子去见她,她说:“日本的孩子太拘谨,你看你儿子就好拘谨……”
可是在真正的素质教育中,放纵自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自律和尊重,才是自由的保障。而我们所谓的规则更不是一种限制,而是给孩子们在没有形成前的一种自我保护约束。
马克吐温说过,“你挣得了安适的睡眠,你就会睡得好;你挣得了很好的胃口,你吃饭就会吃得很香。这儿的情形和人间是一样的——你得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地挣一样东西,然后才能享受它。你决不能先享受,然后才来挣得。”
家规也好,规矩也罢,只是一个框架,我只希望小豌豆在合适的年龄养成适合的习惯就好。永远记住,立出了规矩是需要我们用爱去陪伴孩子守住我们的每一条规矩。
只有爱和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
只有我们,才会带给他们最好的早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