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剑桥学习科学手册》这本书,原来学习也是门科学。学习科学是一门交叉科学,学科间相互合作交融,产生新的想法和方法论,这些学科有:心理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人类学以及其他学科。
学习科学是为了让学生从教授主义的方式中转变和参与到真实的实践中去,而并非只学习课堂中的知识。学习科学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确认何种实践是适合学生参与和学习的,以及怎样设计学习环境才是适合不同年龄学生的。
疫情期间美国加州出现了新的学习方式,叫“豆荚学校”(Learning Pods)。它指的是,学校小到像豆荚一样,只有五六个孩子。由几个家长轮流照料,再聘请一两位老师,既利用线上课程资源,也自己组织教学,由孩子定课表。
这种学习形式的出现是因为学校把教学转到线上,老师和孩子通过Zoom视频线上沟通,家长认为这种线上交流方式是不够的,因为孩子更多地是通过感觉来学习,并且需要有人帮助他培养学习习惯。
首先,家长也参与教学。家长按照自己工作的时间和专业来贡献课程。比如有一个时段在报社工作的妈妈有空,就给孩子们上一节阅读与写作课。
请来的老师也会上课,但是老师更重要的职责是把不同来源的课程整合在一起,包括学校的在线资源、社会机构提供的课程、家长能开的课程,再加上户外活动,和孩子一起制定出每天的课表。
随着疫情的加重,这样的“豆荚学校”在美国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丰富多样的线上课程,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但是线下学校的价值不容忽视,它给孩子提供了面对面学习交流的机会。学校里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这也是豆荚学校应运而生的重要原因。
学习必须包括情境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学习科学中的脚手架理论有两个核心问题,就是在情境中培养学科文化,以便学习者识别和接受这些活动的目标。其次教师如何更好地给予孩子合适的支持并恰当的撤离脚手架。
豆荚学校以其更小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建立深度的关系连接、更真实的情境教学和更个性化的支持。这些都是豆荚学校的优势,这也是线上学习不能取代的地方。
但是豆荚学校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缺乏合适的老师,以前老师只需要备课上课。现在,老师要根据孩子的身体状况、兴趣等,随时调整上下课时间,还要根据孩子的需求来组织最适合的学习内容,这是最难的。按照脚手架理论教师要提供个性化的支持,而不单单只是授课。教师的压力和辛苦可想而知!
疫情持续的时间谁也说不准,豆荚学校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但是如何走得更远,并且符合学习科学的要求,这是疫情时代需要考虑的问题。
网友评论